分享

名方应用4 被忽视千年的伤寒基础方

 太行郎中 2015-08-04

本帖最后由 中医老土枪  编辑

有一个方子,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没有明确提出来,但在两书中使用频率相当高。在《伤寒论》112方,《金匮要略》262方中除去重复的余281方,在这281方中由该方加味而来,或含该方者竟达46方,占16.37%。由该方减味方加味而来,或含有该方减味方者那就比这多得多。这个方历代医家也未引起高度重视,少有研究,这个方就是生姜大枣甘草汤,即姜枣草汤,是一个应用十分广泛的伤寒基础方,这个方在《伤寒论》, 《金匮要略》中何以应用如此广泛,这个方在所在方中起什么作用,其作用机理是什么,为了更好的应用好此方及其所在方,我们有必要对该方进行深入研究。

一 生姜  大枣  甘草

1 生姜  生姜是姜的母姜,俗称姜母子,鲜者为生姜,晒干者为干姜,嫩姜是姜的子姜,不能做药,只能做菜。干姜,《神农本草经》说:“味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痢。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从《伤寒论》使用干姜,生姜的经验看:干姜味辛,性热,用于重寒证,回阳救逆,沉寒痼疾,温化寒饮,温肺止咳,呕吐腹泻;生姜味辛,性温,用于轻寒证,温胃降逆止呕,恶心呕吐。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干姜的最大用量是四两(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大建中汤),生姜的最大用量是半斤(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干姜入《伤寒论》24方次,入《金匮要略》32方次。生姜入《伤寒论》39方次,入《金匮要略》51方次。

2 大枣 《神农本草经》说:“味甘,平。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久服轻身长年”。“安中养脾,助十二经”,“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补药呀!养脾气,平胃气,养脾阴,益胃阴;补十二经,补气,补津液,补身体虚弱。同时“通九窍”,“心腹邪气”,说明补中有通不至补而腻滞。大枣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最大用量是30枚(炙甘草汤)。入《伤寒论》40方次,入《金匮要略》43方次。

3  甘草  《神农本草经》说:“味甘,平,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久服轻身延年。”凭什么“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饭量增加了没有不长肌肉,增加力气,筋骨坚强的,凭什么饭量增加?脾胃功能增强了啊!所以说甘草是一味补益脾胃的药。甘草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最大用量是五两(橘皮竹茹汤)。入《伤寒论》70方次,入《金匮要略》88方次。

二  甘草干姜汤 生姜甘草汤  生姜大枣汤  甘草大枣汤

1 甘草干姜汤  生姜甘草汤

《伤寒论》第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金匮要略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肺痿吐诞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诞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

右口父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金匮要略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附方:“《千金》生姜甘草汤 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

生姜甘草汤方

生姜五两 人参三两 甘草四两 大枣十五枚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里虚胃寒饮逆,故咳唾涎沫不止,是以伤津损液,以致咽燥而渴。用人参补虚,生姜温中止呕降水饮,甘草,大枣扶脾阳养胃阴,进而润咽燥止渴。

2 生姜大枣汤

大枣配生姜主治呕吐咳逆。

此方《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没有单独列出,系民间经验方,可用于恶寒,恶心,食欲不振而不渴者。感冒,消化道疾病多用之。另外,本方有养胃的作用,凡服药后胃部不适者,可在药液中兑入生姜大枣汤。

生姜5片  大枣10枚(剂量大点可用生姜10片  大枣20枚)

3 甘草大枣汤

大枣配甘草主治动悸,脏躁。主要方剂炙甘草汤,甘麦大枣汤。

三  生姜大枣甘草汤

生姜甘草汤治胃虚寒饮逆咳唾涎沫,将该方去人参并调整剂量为:“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炙甘草二两”,这就是被忽视千年的伤寒基础方——生姜大枣甘草汤,即姜枣草汤。

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含有姜枣草的46方中,以“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炙甘草二两”最具代表性,有23方,占50%。所以研究姜枣草汤显得十分重要,而历代医家少有研究,更谈不上临床应用。

近代名医曹颖甫先生在论述桂枝汤时说:“桂枝汤方用桂枝以通肌理达四肢,芍药以泄孙络,生姜、甘草、大枣以助脾阳”......“无如近世庸工,谬以芍药为酸寒,又不知姜、枣、甘草为扶脾主药”。可见生姜,大枣,甘草是扶助脾阳的主药。

曹颖甫先生高足姜佐景先生在论述桂枝汤时说:“......今欲出汗,又何可不温胃?于是温胃之良药,兼可以止呕之生姜,为必需之品矣。又恐汗出过多,将伤胃液,于是用大枣以慑持之。又虑肠居胃下,胃失和,则肠有受传之虞,于是预用甘草以安之。要之,姜也,枣也,草也,同为温和胃肠之圣药。胃肠性喜微温,温则能和,故云”。“姜也,枣也,草也,同为温和胃肠之圣药”,这句话震耳发馈,却震不醒杏林梦人。在曹颖甫先生时代的庸工“甘草所用不过三五分,生姜不过三片,红枣不过三枚”,现代的很多中医同样不明白生姜,大枣,甘草的奥妙,不明白生姜大枣甘草汤的秘密,不会用姜枣草汤,常见一些医案和现实处方中常书“姜枣为引”,可见用量不大。看看张仲景用量:“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炙甘草二两”,张仲景用量这么大,一则“扶助脾阳”,一则“温养胃阴”,脾阳得以扶助,胃阴得以温养,后天得养,化源充足,即病易愈,无病养身。医圣张仲景在很多方子中用了姜枣草汤,或者方中含有姜枣草,即源于姜枣草“扶助脾阳,温养胃阴”,可谓深得姜枣草汤奥妙。

仲景方中亦有单加姜、单加枣、单加草的,亦有加姜枣、加枣草、加姜草的,各有精义,学习、研究仲景方时需深入研究,认真体会,方有益于临床诊断、处方用药,方有益于提高临床疗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