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常姜枣,不可小瞧

 睡觉人图书馆 2016-06-23

生姜、大枣虽为日常平淡之物,却在中医方剂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一点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有着充分的体现。纵观仲景《伤寒论》112方,用生姜者37首,用大枣者40首,姜枣同用者达33首;而《金匮要略》205首方中,用生姜者83首,用大枣者49首,姜枣同用达41首。

  • 生姜单用

《中药学》教材对生姜的描述为:辛温,归肺、脾、胃经,功效为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解表散寒,功不可没。在陈瑞春先生的《伤寒实践论》中,以《桂枝汤中不可缺生姜》为题记载了一则医案,患者在服用没有生姜的桂枝汤后,导致浑身瘙痒而不得汗出,再加入生姜后,得汗而解,病亦除。这个病例告诉我们,桂枝汤发汗必用生姜,取其解表之功,其中桂枝的几大作用,笔者在微信公众号里有过详细论述,敬请关注“仰望岐黄”。除此之外,在仲景著作中,生姜常用于降胃气。如少阳病“呕不止,心下痞鞕,郁郁微烦者”的大柴胡汤,重用生姜五两以和胃止呕,同时与半夏形成辛开苦降之势,以奏和胃消痞之功;在治疗热扰胸膈心烦不眠而兼呕吐的栀子生姜豉汤中,亦用生姜以止胃寒之呕吐。

《名医别录》中亦记载生姜能“下气而止呕吐”。曾有一位妊娠期久吐不止的孕妇找陈三才主任看诊,陈老运用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先让患者口含生姜片,后再少少饮入汤剂,数剂见功。可见,生姜确为止呕圣药。半夏本为孕妇禁药,但生姜不仅能和胃止呕,更能减半夏之毒,且药少味淡,使患者容易接受而收效。

温阳行水,最宜生姜。仲景针对阳虚水停、气机不行的病机,往往都会配伍生姜。如茯苓甘草汤中配伍生姜以散寒行水,而救厥逆。在治阳虚水泛的真武汤中,不用守而不走的干姜,而用生姜助附子温脾胃之阳,而散周身水饮,温阳以利水,标本同治,故效如桴鼓。

然而,凡事皆有两面性,孔子也告诫我们:“夜不食姜,秋不食姜”。临床上,阴虚火旺内热之人,不宜服用;晚上阴气内收,生姜偏于发散,也不宜食姜;秋天人体津液干躁,亦不宜服姜耗散津液。

  • 大枣单用

《神农本草经》载:“大枣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本草汇言》载:“此药甘润膏凝,善补阴阳、气血、津液、脉络、筋俞、骨髓,一切虚损,无不宜之,或中气不和,饮食无味,肢体懒重,肌肉羸瘦,必用大枣治之”。

养血安中,大枣常用。《伤寒论》炙甘草汤大枣用30枚,治疗心之阴阳两虚而导致的“脉结代、心动悸”等症。正如《黄帝内经》所说:“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故炙甘草汤在补阳、补阴的同时,重用甘味之大枣以调补阴阳。同时,大枣色红入心,味甘入脾,最是补益心脾之妙品,可与方中生地、炙甘草、麻仁、麦冬等共奏养阴补中生血之功。

近贤张锡纯言:大枣“最能滋养血脉”,正是本经“安中养脾,助十二经”的最好诠释。又,《金匮要略》治疗脏燥的甘麦大枣汤,三药性平味甘,可谓集甘药之大成,甘润调养,有养心安神、和中缓急之效,对妇女紧张过度、脏阴不足的心烦失眠确有良效。

缓和毒性,调和百药。《伤寒论》十枣汤中化顽饮用芫花、甘遂、大戟等峻逐水饮,最易伤人脾胃,损人正气。仲景以肥大枣10枚煮汤服之,能顾护中气,缓诸药之剧烈毒性。正如张锡纯所说:大枣“调和百药,能缓猛悍之性,使不伤脾胃。”

  • 使用心得

生姜与大枣是古人从食物到药物,长期实践体验药食同源的产物,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价廉效验,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四时百病,胃气为本。”所以无论使用什么药物,俱从口而入,由胃而化,都应考虑胃肠的吸收运化能力。如能善用姜枣,既能减轻对胃的刺激,又能和胃健脾,充分体现了中医“保胃气”扶正祛邪的重要思想。

姜枣同用,调营卫,和表里,和阴阳,亦充分体现传统医学“中和”的人文思想。外感风寒,凡营卫不和者,加之可助正驱邪;内伤杂病,凡中焦虚寒者,加之可助中焦运化促进药物吸收;凡使用滋腻药物,加之可健脾助运化以防碍脾;凡使用毒性较强或峻下猛药,加之可减毒增效;美食调味,姜枣不可少;中药处方,更要善用姜枣。”可见姜枣虽寻常,却不可小瞧。

笔者关注中医、道家,且有不定期中医知识授课,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仰望岐黄

YangWangQiHuan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