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夏季养阳选对姜

 循天园 2023-07-13 发布于广西

“冬吃萝卜夏吃姜”是一句流行于民间的养生谚语。生姜食疗保健的方法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时代《论语·乡党》就有“不撤姜食”之说,记载了孔子每餐必须有生姜的饮食养生习惯。炎炎夏日,我们来聊一下夏季为什么要吃姜,应该如何正确吃姜,以及是否每个人都适合夏季吃姜。

夏季为什么要食姜

夏季吃姜,这个约定俗成的饮食疗法,背后有一定的含义和原理。古人在认识事物时,会用到取类比象的方式。《周易》言:“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中医和《周易》的思维方式相通,这里就用“象”来解释一下夏季的季节特点。

八卦中的离卦(☲),其五行属火,方位应南方,时间应夏季。离卦之象,上方和下方两个阳爻,中间夹一个阴爻,其象中空,八卦取象歌形象地描述为“离中虚”。这种“中虚”的状态跟人体,尤其是南方人在夏季的状态特别相似。人体的阳气如同离卦的阳爻布散在体表,而中焦部位相对虚寒,呈“阴”的状态。所以,夏季吃姜,一方面可温中驱寒,改善体内的虚寒状态;另一方面也能稍稍帮助体表阳气的生发与舒展,符合《黄帝内经》“春夏养阳”的宗旨。

选对姜才能吃出健康

说到夏季吃姜,就不得不提姜枣茶。最原始的姜枣茶由生姜和大枣组合,一杯简简单单的姜枣茶早在《伤寒论》之中就有它的身影,《伤寒论》中生姜与大枣同用的方剂就有33首,占了全书113首方的近30%。姜枣同用之妙在于生姜以辛散为主,得大枣乃不至于过散,大枣甘守功多,得生姜乃不至于过守。更因生姜温燥,与脾喜燥之性相合;大枣柔润,与胃喜润之性相投,姜枣配则能调脾胃以和里。

姜枣茶,逐渐被科普成“网红”养生茶饮之后,市面上也开始销售搭配好的成品。但姜枣茶成品往往会有一个问题,就是把不易保存的生姜变成了易保存的干姜。这样的姜枣配,性质有所改变,功效也就不尽相同了。

那生姜和干姜有何区别呢?生姜味辛、性微温,归肺、脾、胃经,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的功效,其性偏散,多用于风寒感冒、胃寒呕吐、寒痰咳嗽等。干姜味辛、性热,归脾、胃、肾、心、肺经,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的功效,其性偏守,多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痰饮喘咳等。

比较两姜的性味归经与功效,就可以推导出市售的姜枣茶,如果用的是干姜,一般人喝了后可能较容易上火。首先,生姜变成了干姜之后,性质从微温变成了热性,自然较易上火。其次,生姜走而不守,温中散寒的同时,也能走窜解表,更适合于湿邪盛行的夏季。干姜守而不走,配上同样是守的大枣,服用后就像把一个小火炉置于中焦。如果是中焦虚寒明显的人,喝了这种姜枣茶可能不会有太大的不适,而在南方,不少人是上热下寒的体质,饮用干姜红枣茶就较容易上火,反而达不到养生的效果。再者,夏季温度高,人体汗出多,长期饮用热性大的干姜调理身体也会耗竭体内阴液。

食姜也要选择适当时机

一天之中,推荐早上吃姜为妙,此时人体的阳气分布在体表,内里多寒,生姜可温中,同时可以助升阳气。而晚上是阳气入阴的时候,则不建议多吃姜类食疗。

晚上吃姜易使里阳过盛,可能导致胃部不适、烧心等情况,阳不入阴也易影响睡眠。对此,民间就有俗语说“晚上吃姜,毒过砒霜”。这话该是故作惊人语,本意在于提醒大家尽量避开这个吃姜的不当时间。晚上吃姜,只是弊大于利,远未至于“毒过砒霜”。下面,笔者结合节气介绍一下生姜食疗的食用时机。

立夏至三伏之前是姜枣茶饮用最佳时机。姜枣茶讲究从立夏开始一直喝到入伏的头一天,这样效果是最好的,能养阳排浊。但到三伏天来临时,就不建议再这样喝了。“热在三伏”,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人体出汗多,如果此时再饮姜枣茶,生姜发散解表,就会出汗更多,“气随津泄”反而于养生不利。

三伏天至立秋前宜把生姜换成醋泡姜。入伏之后,推荐大家可以换一种姜的吃法,就是醋泡姜。中伏时已立秋,秋性敛降,食醋的味道酸涩,有收敛之效,可顺应秋性,又可中和生姜的发散之性,且能温和地温阳、健脾、散寒湿。醋的酸性收敛,还能补充津液,所以醋泡姜能生津补阳,不用担心吃后上火的问题。制法为:用鲜嫩姜2斤,加陈醋半瓶,可适当放入冰糖调味,置于密封罐腌制,避光防潮通风腌制一周后即可食用。

生姜食疗虽好,却非人人适合。生姜食疗特别适合寒凉体质的人。但像有唇红、口干、五心烦热等阴虚内热表现的人群,或者大便不爽、大便臭等脾胃有湿热表现的人群都不适用。肝病、糖尿病,以及急性炎症患者也不宜食用。(潘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