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羲之爱鹅”的故事及其玉雕作品

 yesleng 2023-01-15 发布于山东

一、王羲之爱鹅的故事

      “羲之爱鹅”传颂了近两千年!它是围绕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303年—361年)爱鹅的故事流传下来的。现在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个能够流传1700年的故事应该会多么有趣。

      据《晋书 ·王羲之传》记载:

    (之)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新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译文:王羲之生性爱鹅,会稽有一位孤老太太养了只鹅,叫声很好听,他想买而未能得,于是就带着亲友去观看。谁知老太太听说他要来,竞把鹅烹煮了,准备招待他,他为此难过了一整天。当时,山阴有位道士,养了一群鹅,王羲之去观看时非常高兴,多次恳求道士要买他的鹅。道士对他说:“你若替我抄一遍《道德经》,这群鹅就全部送给你,”王羲之欣然命笔,写好后笼鹅而归,一路上乐不可支。

       ↑钱慧安 右军爱鹅图

     文中叙说王羲之所书为“道德经”,后因传之再三,就变成了《黄庭经》了。因此,《黄庭经》又俗称《换鹅帖》 。

      王羲之为什么这么喜欢鹅,清代《艺舟双楫》里解释了:“书法其要在执笔。食指须高钩,大指加食指、中指之间,使食指如鹅头昂曲者;中指内钩,小指贴无名指外距,如鹅之两掌拨水者。故右军爱鹅,玩其两掌行水之势也。”
      因此可见,王羲之爱鹅的真正原因是为了观察鹅的动态,因为鹅优美的体形及行姿,对他的执笔和运笔方法以及书法风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启发。
      尤其是鹅游水的姿态,动中有静,静中带动。可以引发他对书法的感悟与创作。

二、羲之爱鹅的诗画作品

       自古以来,“羲之爱鹅”的故事有很多诗词画作。

      李白(701年-762年)诗《送贺宾客归越》写的也正是这段故事:

  “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

    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

     李白还有一首《王右军》(右军:即晋朝王羲之。因他曾任右将军,故称“王右军”。)
       “右军本清真,潇洒出风尘。
         山阴过羽客,爱此好鹅宾。
         扫素写道经,笔精妙入神。
         书罢笼鹅去,何曾别主人。”

     如果我们能穿越时空回到李白的那个年代,一定能看到诗人总会因为羲之抄经换鹅的故事而津津乐道,捧腹大笑。

     元代尹廷高(生卒年不详,约1290年前后在世)《羲之爱鹅》:

  “写经才毕即笼鹅,人物风流说永和。

    寂寞荒池已陈迹,空留夜月浴寒波。”

    历代绘画更是常见到这一题材的名作。

↑宋代,马远《王羲之玩鹅图》,立轴,绢本淡设色,纵115.9cm,横52.4cm,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元代画家钱选《王羲之观鹅图》(藏于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明 陈洪绶《羲之笼鹅图》(局部)纵103.1厘米 横47.8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藏(也叫《羲之爱鹅图》)

     清代画家任伯年分别有《羲之爱鹅》(中国美术馆藏)、《羲之牧鹅图》(故宫博物院藏)与《羲之观鹅图》(1891绘,美国密执安大学博物馆藏)。另有清陈宇绘《羲之爱鹅图》(故宫博物院藏)与清末画家钱慧安绘《右军爱鹅图》。

↑《任颐羲之爱鹅图轴》是清光绪十六年任颐创作的一幅纸本设色画。

       当代画家笔下的“羲之爱鹅”作品更是数不胜数。如石慵的《羲之爱鹅图》

   ↑石慵的《羲之爱鹅图》(局部)
     ↑张大千 《羲之爱鹅》 

  ↑范曾 《羲之爱鹅图》

三、羲之爱鹅玉雕作品

     清朝以“羲之爱鹅”为题材的玉雕作品有很多,这里仅列举部分馆藏与拍卖的作品。

    ↑清·白玉《羲之爱鹅牌》高5.9cm

       玉牌牌头为双螭纹,正面减地浮雕羲之赏鹅的图案,构图饱满,细节丰富,疏密得宜。背面阳雕李白诗句,正源自“黄庭换鹅”的典故:“山阴道士如相间,应写黄庭换白鹅”。整器造型规整,雕工细致,诗文相和,表现文人高士风雅清逸、出尘脱俗的超然心志,是一件颇具特色的清代文人玉牌。知道了羲之爱鹅的故事,再来欣赏这件玉牌就能够入画会意了。

     ↑清初 白玉雕羲之爱鹅牌(6X4.5
     雅昌2018秋北京拍估价600,000-700,000
      玉牌质地白净,周身有灰沁。扁方形,雕变体夔龙纹牌头,中间打孔。牌体正面开光布局,琢一高士老者,呈站立抚须状,观水岸边两只闲鹅戏水,身旁童子怀中抱鹅,背景山石嶙峋、苍松遒劲,远处有亭台楼阁,为经典的“羲之爱鹅”图,整体景致清旷,意境清雅。
背面开光去地浮雕诗文“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玉牌形制规整,雕琢手法质朴,整体保存良好,沁色古雅,赏心悦目。
↑清 白玉羲之爱鹅牌,雅昌2018上海秋拍,长度5.5cm.估价RMB 30,000-50,000
      以白玉为材,正面雕刻传统故事“羲之爱鹅”的典故,人物衣带飘逸,一旁白鹅嬉戏围绕于王羲之周围,轻松活泼,展现一派田园的意趣,背面刻诗文一首,落刀有神,笔锋毕现,极显雕刻技艺。
↑清中期 白玉羲之爱鹅诗文佩  瀚海2020北京秋拍,尺寸高6.3cm,估价RMB 25,000-35,000
↑清 白玉王羲之爱鹅牌饰
以白玉为材,正面雕刻传统故事“羲之爱鹅”的典故,人物衣带飘逸,一旁白鹅嬉戏围绕于王羲之周围,轻松活泼,展现一派田园的意趣,背面刻诗文一首,落刀有神,笔锋毕现,极显雕刻技艺。
​↑清白玉王羲之爱鹅勒(北京故宫博物院)长2.9cm,直径1.6cm
       白玉莹白光润,中穿孔。表面以两棵树为界布置山石、抚栏作为背景,一侧树下站立著长衫长须老者,高抬右手招呼前方奔跑的小童。小童在另一侧树下,怀中抱鹅,似因听到老者的呼喊而回头,但并未因此驻足。两树间留白处镌刻直行行书“羲之爱鹅”四字点题。图、纹均浅浮雕。
↑名称:清青玉王羲之爱鹅图意山子
馆藏地点:北京故宫博物院,所属年代:清代
规格:高12cm,宽28.5cm,厚9.4cm

      青玉山体正面雕羲之爱鹅故事图像,背面岩石间点缀灵芝数枚、兰花数丛。清代山子因为体量相对较大,多採用新疆山料製作,以青玉居多。
      在当代把羲之爱鹅的题材搬进玉雕的作品更是数不胜数,其中不乏以和田白玉籽料、田黄、高冰翡翠等精品原石为原料的高端产品。并且挂件、山子无所不在,也有很多各种玉雕大赛的获奖作品,可以说是玲琅满目。
     ↑和田玉籽料“羲之爱鹅”挂件,作者:上海杰艺,规格:7.9×3.8×1.5cm 102g。款识:杰艺
     
此牌玉质油润老熟,背面满皮,色泽雅致。形制规整,方中带圆。正面刻画王羲之临池观鹅,头顶宽阔的芭蕉与池中盛放的莲花构成一幅江南夏日之景。
   ↑《羲之爱鹅》,田黄石 74g(2007雅昌香港拍卖估价360,000-460,000)
      作品利用石皮,采用寿山石常见的“薄意”雕技法,巧妙地表现王羲之给两只白鹅笼食的场景,构图严谨,小画面见大画意,刻工质朴,颇具文人雅韵。
   ↑郑国锋 作《羲之爱鹅》将军洞芙蓉石
       首先从观感上来说,将军洞芙蓉石的色泽尤为厚重,白者纯净如凝脂,仿佛上好的羊脂白玉,色感端庄大气,俨然有“石后”的典雅风范,高兆《观石录》中有“洁则梁园之雪,雁荡之云,温柔则飞燕之肤,玉环之体,入手使人心荡”一句,形容白色将军洞芙蓉石可谓恰如其分。
      “羲之爱鹅”为古代“四爱”典故之一。也是艺术圈内经久不衰的顶级创作题材。这枚将军洞白芙蓉纯一不杂,润若鲜荔,极富色泽。石头质莹润油亮,内蕴深沉,巧做人物状,但见书圣王羲之面如满月,神态潇洒自若,颔下长髯飘飘,一派写意风流,盘腿端坐,着广袖交领衣袍,颇具仙风道骨之意。身前有大白鹅,圆胖可爱。加上石头的纯洁,以表现文士高士风雅清逸,迥出尘俗的超然情志。
↑高俊华《羲之爱鹅》和田碧玉
2018年碧玉籽料《羲之爱鹅》获中国玉石雕刻作品第六届玉华奖金奖
↑高俊华《羲之爱鹅》局部高清图
↑高俊华《羲之爱鹅》设计雕刻过程
↑《羲之爱鹅》鼻烟壶
尺  寸:高:45mm 长:51mm 宽:30mm;
描  述:玛瑙鼻烟壶——羲之爱鹅。
玉雕名家李克生与青年玉雕师许泽荣师徒联合出品,
      玉质温润细腻,颜色素雅别致。作品整体小巧可人。玉雕师对材料的皮色巧妙构思,顺色立意,整个场景由远及近,近处两只鹅在湖里嬉戏玩耍,此情此景,吸引了岸上两人,观之愉悦。背景更是古朴灵秀,具有浓浓的生活气息。整件作品左右对称,上下过渡自然,内部掏膛工艺精湛,胎壁均匀细腻堪称佳作;圆顶平足,遵循天圆地方的自然规律。

↑玉雕大师高兆华 青玉雕 《羲之爱鹅》

     ↑巴林金银冻《羲之爱鹅》高9cm

2014雅昌北京拍卖,估价RMB 40,000-60,000

第二届“玉满乾”龙陵黄龙玉雕刻大赛金奖作品

↑翡翠作品《羲之爱鹅》

↑付雪飞《羲之爱鹅》

新疆和田玉撒金皮白玉籽玉对牌 羲之爱鹅 188.8克颜色:白玉 ,皮色:撒金皮
尺寸:长71mm宽50mm厚14mm
“羲之爱鹅”荣获2013年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评比金奖。 

      玉质白洁,温润细腻,质地致密,油润莹亮,侧面皮色喜人。

    ↑2018神工奖   最佳创意奖《羲之爱鹅》

四、鹅的丰富寓意

      鹅一般被寓意为忠贞、永恒的爱情,天鹅还是善良和平、勇敢坚强、志向高远的象征。

      鹅的寓意为洁、高贵,象征忠实、高贵优雅。因鹅的羽色通常呈白色,白色给人的感觉是纯洁神圣的,故有纯洁高贵的寓意,象征着纯净和优雅。由于体态优美、性格温顺、忠实主人等,鹅在古代文人眼里像是“白衣绅士”,最为突出的便是骆宾王的《咏鹅》,描写出鹅向天高歌之态,十分确切。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唐·骆宾王《咏鹅》

       鹅保持着一种动物界中稀有的“终身伴侣制”,是世界上最钟情的生灵,它们不仅在繁殖期互帮互助,平时也是成双成对,如果其中一种死亡,另一只定会为之“守节”,终生单独生活,因此玉雕天鹅寓意忠贞不渝的爱情。

      国外认为鹅象征着机敏、警觉,有个很著名的故事,就是“白鹅拯救罗马”,说的是公元前四世纪,罗马人与高卢人开战的故事。

       自古以来,中国人都很喜欢鹅,称之为“美善天使”。在现今,中国的玉雕师们同样也很钟情于“鹅”这一题材。

      “鹅”谐音“我”,团身曲首时,颈长身丰,状似如意,暗寓着“我如意”的吉祥寓意。而且鹅在道家中有辟邪、祥和安宁之意。更值得称道的是,因鹅红顶白羽,所以又有“鸿运当头”的含义。大部分鹅类玉雕作品中你会发现鹅都有回首之势。其“鹅回首”之形,浓缩了很多的吉祥元素和象征性的寓意典故,不仅展现了玉雕师雕刻技艺的精湛程度,更展现出了中国传统工艺文化。

      “羲之爱鹅”还被作为“四爱图”纹饰流行于明清瓷器。“四爱图”,中国瓷器传统纹饰图案之一。其内容描绘了中国历史上四位知名高士的偏好雅趣:王羲之爱鹅,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林和靖爱梅。“四爱图”始见于宋元时期,流行于明清两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