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少数民族纳西族分布在哪里?他们有什么不同的文化?

 云语禅心 2023-01-15 发布于河南

纳西族作为我国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它有着与整个中华民族一致的文化,但作为古羌文化的一个支流,由于其特殊的迂徙经历、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和特殊的宗教等因素的影响,又使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东巴文化。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虽然纳西族具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宗教、艺术和民俗习惯,但自古它都不是一个封闭的民族,丽是一个与周边各政权和各民族有着不断交流的民族。虽然有时这种交流是被动的、甚至是通过被征服而形成的,但这些交流客观上深刻影响了纳莲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文章图片1

窘朝前瑟与吐蕃政权、南诏政权以及唐王朝的交流,无不深刻影响着纳西族文化的形态。尤其是清朝政府对全国各地实行“改土归流”以后,纳西族文化广泛地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接受了大量的汉文化。新中国成立以后,以丽江为中心的纳西族更是广泛地接受了汉文化,居住习惯、饮食习惯、服饰习惯以及语言文字、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也都受到很大程度的“汉化挣。但是,无论今天纳西族被如何棵汉化',它仍然保存着自身的民族文化个性。

文章图片2

分布及人口

纳西族是分布于我国川、滇、藏毗邻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和西藏毗邻的澜沧江、金沙江及其支流无量河及雅砻江流域一带,即三省区(川I、滇、藏)、六地州市(丽江、迪庆、凉山、甘孜、昌都、攀枝花市)、十四县(云南的丽江、维西、中镯、宁蒗县、永胜、德钦、鹤庆、剑川、华坪、兰坪和四川省的盐源、盐边、木里及西藏的茫康县等地)。

文章图片3

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显示,纳西族人口为308839人,其中云南省有295464人,约占全国纳西族总人口的95.7%,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的纳西族人口为201066人(包括现古城区和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约占全县总人口的58%,其余纳西族主要分布在川、藏与云南毗连市县。

文章图片4

族源与族称

  1. 纳西族源于古羌人

纳西族渊源于远古时期居住在我国西北河湟一带的古羌人,这似乎已成学界的定论。但也有部分根据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考古发现对此提出了质疑。其中最有名的考古发现当属木家桥发现的三根人类股骨化石和“丽江人'。1956年,在丽江县南部木家桥发现了三根人类股骨化石,其中一根为左股骨化石,属古人类化石。同时,此地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有斑鹿、水牛、犀牛。这说明这里的地层年代不会早于第四纪更新世中期,可能属于更新世晚期,估计距今在5——10万年左右。这证明了丽江盆地在冰川退后,这里就适宜犀牛、水牛等亚热带动物生存,同时人类也进入此地。

文章图片5

因此,在族源问题上,从现有史料考证和文物考证以及从古羌人各支流民族的语言、神话、民俗、宗教等来看,我们主张纳西族是南迁的古羌人与当地原住居民融合而形成的,而且在两者的融合过程中,古羌人占了绝对优势。所以,纳西族东巴文化与古羌人及其他后裔民族有着最紧密的亲缘关系。

文章图片6

2.纳西族族称

纳西族的族称有他称和自称。此述他称是指汉文古籍和其他民族对其称呼。自称是指纳西族各支系对自己和先祖的称呼。不同时代的汉文古籍对纳西先民的称呼不尽一致,但读音基本相近或相同,即使读音不同,但所指都是同一纳西族或其先祖。如晋代称“摩沙”(《华阳国志》),唐代称“磨些”(《蛮书》、《旧唐书》、《新唐书》),元代称“麽些”、“摩娑'、“末些”等。

文章图片7

特色文化

纳西族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其人口规模虽然不大,到2000年为止,只有308839人,但是它却创造了独树一帜、灿烂辉煌的文化。因此,它很早以来就长期受到中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与推崇。

由于纳西族的各种宗教祭祀活动由其祭司“东巴'来主持,所以纳西族的文化目前在国内通常被称为“东巴文化”。

文章图片8

但我们知道,东巴文化并非一种简单的祭祀文化,实际上它是一种融祭祀、艺术、生产、生活于一体的文化。本文所称的东巴文化实际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东巴文化包括纳西族从古至今的与纳西族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活动有关的一切知识、法律、道德、宗教、艺术和民俗等要素。狭义的东巴文化则是指与东巴教这种宗教文化有关的一切精神活动,具体而言主要包括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法律、道德、艺术等要素。广义的东巴文化也就是纳西文化,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独特性。

文章图片9

由于纳西族在历史进程中一直与周边各民族文化发生着交流和碰撞。在政治上,纳西族先民早就与东汉王朝发生过冲突和交流,后来与吐蕃、南诏、和唐的关系也十分微妙,它与三者的关系总是此起彼伏。这致使它既染上了各种文化的特色,也保留了自身的特色。在宗教上,它曾受原始巫教、本教、藏传佛教、儒教、道教甚至基督教的影响。由于它在政治上和宗教上一直与外界有着交流,这就使纳西文化形成了一体多元的特质。因此,“这种文化上的广采博纳和民族融合大熔炉的功能,使纳西族显示出它开放整合的文化个性,形成了纳西人乐于接受外来文化、广采博纳、开明旷达的民族性格。

文章图片10

1.语言文字

纳西族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在中华文化大家庭中,纳西族文化以其独特性自20世纪初以来,就受到学者们的关注。随着学者们的深入研究,如今早已蜚声海内外。尤其是当用象形文字写成的浩瀚的东巴经典被传到西方以后,纳西文化更是在西方掀起了层层巨浪。这种用“活着的象形文字'——东巴文写成的经书对于世界文化来说的确是无法估量的宝藏。卷帙浩繁的象形文经卷是一座巍峨的古文明高峰,它是“人类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创举和奇观”。

文章图片11

从文字来看,纳西族的文字又被称为当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东巴文。这是一种图画记事和表意文字组成的原始象形文字符号系统。之所以说它是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是因为它至今仍被纳西族东巴祭司使用。而世界上曾经出现过的古代象形文字已经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了历史的记忆。唯有纳西象形文字至今仍被使用。据不完全统计,纳西象形文字共约三千个单字,学术界一般称为东巴文或纳西象形文。其本名在东巴经中叫“斯究鲁究',意思是“木石上的标记”。

文章图片12

与周边的独龙族、怒族、傈僳族、羌族等其他少数民族相比,其他少数民族虽然有各自的语言,但却没有文字,纳西族则不但有语言而且还有文字。虽然他与羌语、普米语有不少同源词,但以上这些民族并没有创造出本民族的文字。这说明纳西族在唐前后是一个内外交流都比较频繁的民族,其频繁的社会交流必然需要有突破时空限制的符号来传达信息、交流思想、传承文化,因此,东巴文字就应运而生了

也就是说,东巴文字既是纳西族社会交流频繁的反映也是社会交流扩大的产物。

文章图片13

正如楔形文字的产生反映了公元前三千五百年左右苏美尔城市乌鲁克一带经济贸易活动的发展一样,纳西东巴文字的产生也反映了早期纳西族居住地区经济贸易的发展。所以,这种文字的产生和运用一方面反映了当时纳西族社会经济的发展,另方面,文字的产生运用也促进了纳西东巴文化的繁荣,促进了纳西族社会的发展,从而也使纳西族社会发展程度远超周边其他少数民族。也使他们的审美观念与原本比较接近的民族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差异,并最终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审美观念。

文章图片14

2.东巴教

东巴教是纳西族特有的一种带有浓郁原始宗教特色的非系统性宗教。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它曾受到过藏族本教、藏传佛教、儒教、道教等各种宗教的影响。因此,它是一种由单纯的自然原始宗教形态逐渐融会其他宗教因素而成的具有多元宗教因子的民族宗教。首先,东巴教中的各种神话都反映出纳西族先民的自然崇拜、动物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后期较系统的宗教崇拜,反映出纳西先民从灵魂观产生的“万物有灵”观发展到后来的多神信仰的宗教信仰观;其次,东巴教所举行的各种仪式,再现着纳西先民从恐惧到敬畏再到征服自然的艰苦卓绝的整个历程;再次,东巴教各种宗教仪式中的绘画、雕刻、舞蹈也反映了先民们的生存需求意识和信仰意识以及审美意识的交融。东巴教丰富的蕴涵也使其呈现出丰富多彩的个性特征。

文章图片15

1.原生性:东巴教的原生性是指它的原始宗教性。因为东巴教保留了诸多的巫教因素,它至今仍有原始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的要素。因此,它具有鲜明的原生性特征。

2.多元性:多元性是指它具有原始巫教、本教、佛教、儒教、道教等多种宗教的文化因子。

3.民族性:民族性是指它虽然融合外来宗教的元素,但它未丧失本民族原初的宗教观念本身,而且东巴教是纳西族的独特宗教,它不像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有多个民族信仰。

文章图片16

4.发展互渗性:发展互渗性是指东巴教由原始巫教不断吸收各种宗教文化而不断发展和丰富自身。

5.非系统性:非系统性是指东巴教不像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等其他宗教那样,具有严格的教义、宗教领袖、统一的宗教场所和专职的神职人员,也有各自的宗教徒。东巴教既没有明确的教义,也没宗教领袖、教堂和专职的神职人员和教徒。而且东巴教是一种多神信仰。据不完全统计,载于东巴经中的各种神、鬼、东巴、山神、龙王的名字就多达二千四百个。因此,与那些具有系统教义教规的宗教相比,它属于一种非系统的宗教。

文章图片17

3.东巴艺术

东巴艺术主要包括东巴文学、绘画、雕刻、舞蹈、音乐、书法等。但是这些艺术在其发展的早期阶段甚至是在今天的东巴文化中,都不是独立的。它们是宗教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东巴经中的那些神话、祭祀仪式上的木牌画、舞蹈、象征各种信仰物的泥塑、雕刻无不与宗教有关。因此,可以说东巴艺术与东巴宗教是东巴文化的一体两面。

文章图片18

小结

纳西族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急剧转型正在瓦解纳西族原生文化的基础,纳西文化研究成果及研究人才的春笋而出,并不能挽救纳西文化中的那些宗教仪式、以及东巴神话这种从口传文学变为书面文学、从活态传承变为固态保存的命运。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及人类文明的共享化的加速,包括纳西文化在内的各民族文化的生存与否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文章图片19

一方面,我们没有理由为了保持某一民族文化的“纯净状态'使该民族远离于世界文明之外;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为了在全球化进程中要挺立潮头,而放弃继承、保护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义不容辞的职责。包括纳西族审美文化在内的民族文化事业,必须寻找传统与现代化的最佳切合点,真正让民族的文化变成人类的资源,让古老的文明变成未来的福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