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时,在梁国睢阳(今安徽亳州涡阳县义门镇)有个年轻人,名叫韩伯俞,他因年少丧父,一直与寡母相依为命。 韩母性情刚烈,一心盼望儿子长大成人,从小便教他读书识字,好长大当官,改换门庭,因此对他是管教极严。 是时,少年伯俞读书稍有懈怠,韩母立刻就会操起手中拐杖,毫不留情地打他一番。而伯俞为子孝顺,从不敢与母亲顶撞,任由她打骂消气。 渐渐长大,伯俞常外出寻师访友,学业进步很快,而且他每次归来,总要买两张烧饼,中间再夹上一块肉,带回家给母亲品尝,以尽孝心。 这种美食后来流传至今,被人们称为“馍夹肉”,义门镇当地则称之为“伯俞孝母肉!” 话说韩母晚年,一次见到伯俞不慎犯错,便又像以往一样操起拐杖责打伯俞,伯俞双膝跪地忍受,可打过片刻后,韩母蓦然发现伯俞竟趴伏在地掩面痛哭,不禁觉得奇怪,忙收起拐杖问他:“吾儿,母亲从前打你从未见你哭泣,莫非是今日母亲下手太重了吗?” 韩伯俞缓缓抬起头,擦泪回道:“母亲,孩儿并非因打疼而哭泣,而是孩儿从前受到责打,常能感知母亲手劲强壮,身体康健。可今日母亲责打孩儿,却令孩儿明显感觉不到疼痛,因此想到母亲劲力渐衰,怕是你我母子聚日不多,孩儿不能尽孝母亲膝下,因此这才悲伤哭泣!” 韩母闻言,不禁扔掉拐杖,抱着伯俞一块痛哭起来。 此事后来流传开去,成为民间典故,即“伯俞泣仗”的成语,也是中华二十五孝故事之一。 据说,韩母死后,伯俞曾一度痛不欲生,变得消沉堕落,开始整日混迹赌坊,和一些混混喝酒赌钱。 他妻子见状,苦苦思索如何劝伯俞浪子回头,于是穿上婆婆生前的服饰,拄着拐杖前去寻他,当正在赌钱的韩伯俞见到妻子如此装扮,顿时如冷水浇头,念起母亲生前对他的期望与教诲,最终迷途归反,又重新发奋苦读。 后来,这事传到当地郡守的耳中,便极力向朝廷举荐伯俞,韩伯俞因此步入官场,一心为百姓造福,总算完达母亲生前的夙愿。 义门镇的韩世后人根据这个典故,为家族祠堂取名“泣杖堂”,古迹至今尚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