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匠之风 | 长眠鸣沙 画魂永存——缅怀崔海松的艺术人生

 阳关残雪 2023-01-15 发布于甘肃

图片

图片

编 者 按

      他是一位十分热爱敦煌的画家,大半人生留在敦煌,去世也埋葬鸣沙山下;他画功深厚,水墨工笔无所不精,人品亦如画品;他喜欢画钟馗,率性豪放,对朋友义薄云天,堪称敦煌朋友最多的客居画家;他把卖画的钱都捐献公益,自己却过着清苦的日子。他短短的四十年,留给了敦煌无尽的深情,长眠鸣沙,画魂永存!





长眠鸣沙  画魂永存

——缅怀崔海松先生的艺术人生

文 / 远近

图片

      崔海松  (1966年9月19日——2006年9月19日)河南长垣人,生前长期居住敦煌研习书画、毕业于开封东京美术学院,2004考入荣宝斋高研班。人物、山水、花鸟皆擅长、功力深厚、工写俱佳。自幼授业于书画名家唐玉润、杜鹏诸先生,后得到著名画家张仃、王乃壮等大师指点。代表作有《钟馗百图》、《百马图》、《敦煌揽胜图》等。其作品质朴酣畅、笔情墨趣、立意深远,在海内外广有盛誉。出版有《崔海松画集》、《钟馗水墨人物》。 


我和崔海松相识相交的时间不算很长,他1986年来敦煌,一呆就是二十年,好朋友交了一大堆。我认识他时已是1999年了,我们俩一见如故,从此成了挚友。其实,认识他的画更早一些,特别是他的《钟馗》系列,我很早就欣赏过,画中钟馗那一双眼睛瞪得让人发悚。

图片

崔海松先生(左2)开封东京美院学习期间和同学到东北写生留影

崔海松对绘画的痴迷,可以说是达到了疯狂。为了学画他勤奋刻苦,因为家境贫寒,他打工挣钱,省吃俭用,遍访名师。后来他考入了开封东京美术学院,一下子成为学院派的骄子;1986年春天,他为了学习敦煌艺术,告别娇妻幼子离开家乡,在敦煌长期守候二十年;为了潜心研习绘画,他在敦煌城郊租住了一间很简陋的平房,孤守青灯,笔墨作伴,过着苦行僧一样的清苦日子。勤奋加上他良好的天赋和悟性,崔海松的绘画技艺“翻个儿”似的进步。他画的人物、山水、花鸟,或细腻生动、或豪放洒脱、或意蕴深刻,让人赏心悦目,为之叹服。他的画作《百骏图》、《敦煌揽胜图》在海内外享有极高盛誉,特别是他创作的《钟馗水墨》系列画,取材通俗,立意高远。他临古不拟古,独辟蹊径,已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画风。以致于敦煌画界和国内认识他的朋友,说到画“钟馗”都翘大拇指推崇崔海松。

图片

崔海松先生和著名画家张仃先生合影

崔海松作画有许多传奇故事,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他在梦中画钟馗。据说他为了塑造钟馗形象而日思夜虑,寝食不安。睡觉时他如果梦到了钟馗的形象,便一跃而起,根据梦中情景挥毫泼墨,一气呵成,而后掷笔酣然入睡。《钟馗百图》中有很多钟馗的形象都是由此创作而成的。

图片

崔海松先生(右1)和敦煌画院原院长杨士科先生(左3)及来敦书画界人士合影

2004年,崔海松在家乡------河南新乡市举办了一次画展,他把卖画所得的24万元钱,现场全部无偿捐献给了家乡的下岗职工,为此,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记者对崔海松的这次义捐作了专题报道。2003年“非典”时期,为了鼓舞社会抗击“非典”,崔海松把他精心创作的 二十米长卷《钟馗百图》无偿赠给了国务院防非典总指挥部。而在敦煌居住的崔海松,依然住陋室,吃粗饭,孤守青灯研习艺术,过着清苦安静的生活。之后,崔海松入荣宝斋高研班学习。他的作品和出众的艺术天赋已得到了北京画界大师们的关注和赏识,艺术之路如日东升。

图片

崔海松先生和好友敦煌书协副主席徐永平老师合影

2006年9月,正在北京学习的崔海松回到敦煌写生,半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多部巨幅作品。不想因劳累过度,突发心脏病,英年早逝。这一天,正是他的40岁生日。当时他正在筹备北京奥运会个人画展,工作已经接近尾声。崔海松去世后,敦煌的所有朋友都去吊唁他,朋友送的花圈、挽联、挽幛摆满、挂满了灵堂,送葬的车队排成了长龙。

        崔海松一生热爱敦煌,去世后按其遗愿,安葬在了敦煌鸣沙山下。

图片

崔海松先生(左1)和好友敦煌书法家祁铭老师(中)合影

崔海松性格豪放洒脱,率性天纯,为人忠厚热忱,直爽仗义,对朋友更是义薄云天,一片赤诚。那些年在敦煌的时候,曾有一个朋友家境特别困难,连吃饭都成问题。崔海松知道后主动帮助他,不但管饭,而且经常拿钱资助他,直到六年后这位朋友走出困境。因此他的画品,人品都被大家看重而称道。

图片

2004年崔海松先生和河南新乡市书画家马良虎、杨淼、张际春等在个人画展现场留影

崔海松去世后,我把他生前送我的一幅《钟馗》画挂在了书房,以作纪念。在这幅笔墨狂放,意蕴深远,生动夸张的人物画的左上角题着一首小诗:

一片忠魂不可招,

梦中有敕赐宫袍。

生性不食千斤粟,

身后当为万户豪。

细细品味其诗,观其画,不由令人感慨万千!海松走了,但他的画品、人品就像他的名字一样,如海风松涛响彻久久回响在人们耳边。

写于2006年11月5日

作者简介

   远近  敦煌人,本名张自智。曾从事记者编辑工作多年。小说、剧本、报告文学、散文、诗歌等散见报刊。电影剧本《石油师长》获2014年度甘肃优秀剧本奖。电视连续剧剧本《敦煌旧事》获2015年优秀西部剧本奖。入选《甘肃影视大观》重点编剧。《当代敦煌》主编。

图片



怀念我的二弟崔海松

文/崔海军

二弟离开我们整一年了。几天前,我和几位朋友一块去坟地看望了他。当我看见那块刻有“崔海松之墓”的石碑时,不觉又心头一酸,双眼模糊,思念的泪水洒落坟头。

图片

崔海松先生在河南长垣县家中

 二弟崔海松,八岁学画,1986年从美校毕业后,随师来敦煌。从此,与这片绿洲小城结下了不解之缘,一守就是二十年。他不但从莫高窟壁画中汲取艺术精华,使自己的绘画艺术有所成就,二十年来,也结识了一批敦煌朋友及国内外喜欢书画的友人。他为人豪爽忠厚,讲义气,重情义。当他病逝的消息传出后,朋友们捶胸顿足,深感失友之痛!我更是悲痛不已,二弟的突然病逝,使我痛惜失去了骨肉同胞。作为长兄的我,也是二弟把我带进了这座美丽的城市。使我走出了农舍棚屋,认识了大千世界,步入了辉煌艺术殿堂的大门。

图片

崔海松作品

2000年春,以卖画为生的二弟,带我走进了举世闻名的敦煌,这是一座既古老又现代的精致城市。这里中外宾客游人如织,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座城市。那一望无际的戈壁,连绵起伏的祁连雪山,神奇的鸣沙山月牙泉,素有艺术宝库之称的莫高窟千佛洞...............

于是,我弟兄俩开始了异地他乡的共同生活,同吃同住,相濡以沫,更多的是关爱帮助,直到现在,我还感到他真实地活着!------ 一起去戈壁滩捡石头,绘画、练书法、做饭、读报、看电视,听广播;我俩辩论信仰,探讨人生。给多少落寞的生活,增添了色彩,留下了多少难以忘怀的回忆。

图片

崔海松作品

          二弟的交往非常广泛,绝大多数是书画界的朋友。与艺术家接触多了,耳濡目染,品味字画,我也有了自己的见解。有时候斗胆发表评论,对某件艺术品评头论足,体味艺术人生。更甚为惊喜的是:我在二弟的指导下,原先握锄头的手,也拿起了羊毫毛笔,学书法,习篆刻,舞刀弄笔,竟小有成就。这一切都是二弟给予我的,是这座艺术城市所熏染的......

图片

崔海松先生之女崔艺迅和爷爷的近照

图片

崔海松先生之子崔艺恒和奶奶的近照

        二弟病逝的消息,一直瞒着我的父母。我的父母都是教师,父亲在文革前被抽调到当时的丁栾乡政府任秘书,文革时期因为挨批斗受过刺激,曾得过精神分裂症,经不住打击。当了一辈子教师的母亲,几年前,突发脑血栓,虽经治疗然不能完全康复。为了不让父母过度悲伤,我建议向他们隐瞒这个噩耗。由于海松生前常在敦煌,只有过年时回家与父母团聚,相信二老是不会察觉的。

图片

崔海松先生大哥,本文作者崔海军老师近照

回家后,我们都不提及海松。但是一段日子以后,父母念叨起来说:儿女中最孝顺的当属海松。做长兄的我也自愧不及。他虽然长期在外,但每星期总要通两次电话向父母问安。这段日子,因听不到他的声音,二老都着急了,先是父亲闹,后是母亲哭哭啼啼,我们一起编说谎言,说海松去了国外,不方便打电话,希冀儿子成名成才的父母亲相信了这个谎言,可时间一长,所有的理由都打发不了父母的思念,再巧妙的理由,也变得苍白不可相信了。最后,父亲因思念儿子也闹起了绝食。不得已,我们商量让小妹,小心翼翼地把二弟去世的消息告诉了父母。父母在失声痛哭中,提出要到坟上看看,我们又把二弟生前永留敦煌的遗愿和敦煌朋友们的情意诉说了一遍。父母亲那一腔思念爱子之情才得以安慰。

图片

崔海松先生(右1)在和书画界人士交流学习

图片

崔海松先生(左)和师兄唐海(唐玉润之子)在莫高窟留影

         去年六月份,我来敦煌之前,父亲搀扶着蹒跚颤抖的母亲,到我家里。叮嘱我:到敦煌后,一定先到海松坟上看看,也要我向敦煌的朋友和他生前所有交往的朋友们表示感谢和问候!

        站在二弟的坟前,举目望,------远处的三危山群峰峭直,鸣沙山铺锦叠秀。二弟长眠于此,又有这么多朋友们的牵念,我想,他该幸福地与这片土地同在,与敦煌人的情爱永驻。

图片

崔海松作品

       于是,我拨通了远在河南农村居住的父母亲电话,告诉她们说:“二老请放心,海松在这里很好。敦煌的山好,水好,人更好!人更亲啊!

        我听到了从悲痛中解脱出来的父母亲轻轻的笑声。

写于2007年9月19日

作者简介

   崔海军 笔名水中天,河南长垣人。从1991年至今,在全国报刊发表诗歌、散文、小说、随笔、美术评论多篇,著有长篇小说《地宝》《残光》。2000年到甘肃敦煌,从事书法篆刻的研究与创作。现为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新乡市美术家协会理事,新乡市美术家协会驻敦煌办事处主任,敦煌印社社长。其文学艺术成就被《甘肃日报》、《大河报》、《平原晚报》、《鹤城晚报》、《青海石油报》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

图片

图片
崔海松钟馗水墨系列作品欣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