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许永保新作《蜡泪蜡灯蜡光》

 凤凰紫金山 2023-01-15 发布于北京



​蜡泪蜡灯蜡光

小编:许永保

那时候,从腊月二十三,年味就越来越浓了。村里武术会,在主街道挂上的一串串,一道道灯笼(用铁丝编,外面用麻刀纸糊制的灯笼罩,用四根铁丝穿木板放蜡烛,上面有挂钩,做成灯心),在夜夜幕降临的时候,就有专人点燃蜡烛。在那缺电的年代,到处都是漆黑一片,灯笼却成为一道靓丽风景线。

更难得的是,灯笼里点燃的蜡烛,有的蜡油顺点燃的蜡烛向下流淌,状如流泪,滴在地上,称作“蜡泪”,凝结后是我做蜡灯的绝好原料。

在那缺油少电的年代,平时都是用煤油灯照明(小墨水瓶里装上煤油,用铁皮包裹成一个细小的圆轴桶,里面用棉花搓成捻,成为灯芯),无论是家里,还是上晚自习,大都是用这微弱的亮光。用蜡烛照明,可是奢侈品。只有在春节的除夕夜至初一黎明,才舍得点燃正当门桌子上的两根烫金字大红蜡烛,显耀“灯火阑珊”。

我们小伙伴除了搜寻未燃“绝捻”鞭炮,就是搜集“蜡泪”。

搜集的“蜡泪”放在小炖碗里,或用白菜根,或用白萝卜,将里面挖空,放进“蜡泪”,用棉花捻当灯芯,就成为“蜡灯”。

在晚上写作业,学习看书,“蜡光”使小伙伴们羡慕不已,有的左邻右舍,或至亲好友赶来“借光趁明”。

虽然现在照明设施和灯具形形色色,霓虹灯,灯光秀,灯火阑珊处,对那时的物资匮乏,缺油少电的年代不可思议。

春节马上到了,蜡烛灯笼,“蜡泪”“蜡灯”“蜡光”的年味再也找不到了。但在我们那一代人脑海的记忆中,终生难忘,记忆尤新……

本文小编简介
许永保,男,汉族,河南省鹤壁市浚县伾山街道西杨玘屯村人,农民出身,1975年参加工作,共产党员。喜爱文学、旅游、摄影、网络。历任党支部书记,工会主席,总经理。退休干部。
中国诗社会员,《中国煤炭报》《东北原创文学》特约通讯员;是360图书馆、百度百科、头条、知乎、中国共产党员网、腾讯网、优酷网、土豆、新浪、道客巴巴、上海《故事会》等网站会员。
2021年12月,在弘扬诗词文化大赛中,获得:文化艺术人才库特授予:“2021年度优秀诗词家”头衔,永久入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