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郝现军大夫读书笔记【119】

 仙鹤草中医学堂 2023-01-16 发布于内蒙古

医生的三重境界:做医生,大凡修成正果,要经历“得意、得气、得道”这三重境界。国学大师王国维将一个人做人成事,凝练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多少年来,这成为读书人的一种境界比照、励志交响。做医生也大致如此,学医、做医生,是一个比较辛苦的职业,不仅责任重、风险大,而且是个需要终生学习不辍的行当,真正的学无止境,技无穷涯。医生应该掌握三项基本原则:医学本源的人文性、医学归隐的哲学性和临床实践的个体经验和思想修炼。这样,一个医生的“修成正果”,大致也分为三种境界:得意—得气—得道。得意。得意可以是初步领会医学的含意,它的本源和从医的乐、知、趣;也可以指对自己的诊断处理、行医走道基本满意,一种渐入角色之感。似乎有一种“气息”使然,乃为理念、经验形成的技术能量;似乎有一种“气场”在发挥作用,乃为名声、威望,受到业内人士的认可,得到公众与病人的信赖。得道。道者可意会难以言传也。道是理性升华,道是心智结晶,道是技巧游刃。此时的看病才是一种艺术、一缕神韵、一片道场。得道长矣,得道难矣!我们可以得意、得气,但穷其一生未必得道。十年磨一剑,百岁难成仙。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圣人称对于学问有三个层次,知之,好之,乐之。知之只第一步,于是才可好之,而能乐在其中,“在灯火阑珊处”,则为最高处之意境。所以,一个好医生尽管如此辛劳,仍乐此不疲,几十年如一日,也是修行到了一定境界的。看看佛门修行者的“三界”吧: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指各种欲念,凡夫俗子难免者。最高一界是无色界,即纯精神生活,乃为空定。超脱欲望和物质追求的理念,也是做事、做医生的道行。从医是技术,更是人学,包括对病人的仁爱,对自己人格的塑造。做个好医生,根本在做个好人,人成则医生成。太虚大师的著名偈语: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治疗与治愈:每一位到医院就医的病人,都期望自己的疾病得以痊愈,痛苦得以消除。病人到医院,或医生接待病人,要完成两点:一是诊断,即搞清楚是什么问题、什么病患;二是治疗,即需要什么治疗、如何实施治疗。有的疾病,诊断不困难,治疗也较为容易;有的疾病,诊断不困难,但治疗可不容易;有的疾病,诊断困难,治疗更困难。有整体的医疗水准,也有具体医院和医生的医疗水准。因此,不可能等同化一,甚至同一种疾病,在不同人身上表现也不相同,治疗结果更会有差异。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甚至也说出了很内行的话“健康都是差不多的,得病却各有不同”。治愈则更为困难、更有差异。医生对病人的同情不是用眼泪,而是用心血。病人痊愈了,内心的快乐无以言表。病人痊愈出院时的笑容,是最高的奖赏!医生的心和病人的心是相通的。也许,我们不能保证治愈每一个病人,但我们要保证好好治疗每一个病人。

       世卫组织提出的健康新概念认为,除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外,还应加上道德健康,只有同时具备这四个方面的健康才算是完全健康;这表明人类对自身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又深入了一步。

       古人养生诗:曹操的《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苏东坡养生诗:羽虫见月争翻翻,我亦散发虚明轩。千梳冷快肌骨醒,见露气人霜逢根。这首诗描写的就是苏东坡在皎洁的月光下,站立在空旷的轩阁之中,梳发健身的情景。

       龚廷贤—明代名医:他活到92岁,写的《摄养诗》是根据多年从医治病的实践,归纳出的一套关于吃喝玩乐的规律。诗的全文如下: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食惟半饱无兼味,酒止三分莫过频。每把戏言多取笑,常含乐意莫生嗔。炎凉变诈都休问,任我逍遥过百春。这首诗告诉人们,别轻视吃喝玩乐。吃喝玩乐,这4个字是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做的大文章,只不过岁月给每个人判的分数不同罢了,虽然不是人生目的,但也是获得身心健康的一种手段。

      什么是平衡?平衡就是阴阳的互相依存和互相制约,哪一方太过或不及都会失去平衡。怎么会伤元气,失去平衡就是在伤元气。经常处于平衡的状态,元气就会保持得好,人就衰老的慢。

       养生有一条很重要,就是不能怕死。怕死者阳气不足,阳气不足,死神就会找到你。这就是道家所讲的,修炼人要有英雄的气质。仁、智、勇三者缺一不可。

      当你把什么学问理解到她是非常简单朴素的时候,这时候你才是真正得到其中的三昧了。如果你还感到她是那么博大精深,深不可测,那是你还没有掌握到她的精髓,是只见到茂密的树叶,而没看到她的根本,这时候你还是处于“有”的阶段,没有达到“无”的境界。一切离不开阴阳,万事万物离不开阴阳。这个根本就是阴阳。知其一,万事毕。

       凝神定气,物我两忘。这是养生的真谛。现代人往往都在追求提高物质生活方面下工夫,这种追求的后果是很可怕的。要知道,人们对于物质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一旦这种欲望得不到控制,那等待我们的就是无止境的痛苦。其实,物质能带来的享受,精神也能;药物能治疗疾病,心理疗法也能做到。所以,我们用一生来追求财富,不如用一生来培养出一种好的心态,让我们的精神达到一种超凡的境界。

       当人们掌握了健康的理念和方法之后,会真正享受到那种完全不用担心疾病的自信,这种感觉真好,愿我们都能拥有这份自信。

       什么是悟性?什么是智慧?悟性和智慧就是用最简单的方法来处理、看待一切事物。但一些庸人自扰的人总是把简单的事情看复杂了、做复杂了。繁和简其实是一回事,是一回事的两个方面。聪明的人看到的是简单的一面,愚蠢的人看到的是复杂的一面。

       现代的医院和法院差不多,动不动就给病人下了死刑判决通知书。而好多情况下,是把不该判死刑的人判了死刑。为什么这么说呢?就以癌症为例,癌症在人们的心里=死刑。如果我们不叫它癌症,那么对于病人来讲,就等于给病人留下了希望和生机!所以,现在的癌症病人有大半是被吓死的,是被精神压力折磨死的。同时也是被医院折磨死的。因为一旦被诊断成了癌症,那么他就可以肆无忌惮地处理你,治不死是你命大,治死了,因为你是癌症。事实上讲,没有治不了的病,只是你的心能不能放下,一切病从心生,一切病从心治。只要你还活着,你就有生机。找到了这个生机,对症而治,你就会康复。

       顺应自然是养生的最高境界。一个人生下来,他的命运就基本上是有一定定数的。他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该吃什么不该吃什么,如果能顺着他的运数去做,就会平安无事。有悟性的人会发现:知道自己的运数,知道他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所以养生绝对不是简单模仿,人云亦云。不要去羡慕别人,要从自己的心里找到自己的悟性。那么人如何才能发现自己是否顺其自然了呢?其实这太简单不过了,你有病了,不舒服了,不自在了,那你就是违背自然了。要做到顺外面大自然的自然,还要顺自己内在命运的自然,这二者是不可或缺的!

长寿十个字:

1·善:善就是心地仁爱,品质淳厚。善是做人的根本,立志、立言、立德一切从善出发,多行善事心中就会产生欣愉之感,心理会得到最大安慰。人的心理活动是和生理活动是紧密关联的,心情舒畅就能使自身经通脉畅、气顺血和,各脏器达到最佳平衡状态 ,百病消除,反之则会降低或破坏某种机能,引发各种疾病。自古中国人就将善良推崇为美德,并把“乐善好施”视为养生的灵魂,历来长寿者均为淳厚善良之人。

2·和:和就是和谐、和睦、平和、柔情。态度要和,言语要和,行为要和,和能化解人们之间的郁结,和能使各种矛盾有效缓解,和是善意心诚的表现,和是信任的基点。做到面和心和,心中无愧,大气坦然,神清气爽,何愁不长寿?

3·公:公就是公正、公道、公平。无论做何事情都必处以公心,以公为中心,克己奉公,公者千古。公是和谐社会的基石,公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追求和目标,公也是社会贤达、仁人志士改造社会的出发点。做到公而无私会使心理快慰和平衡,为长寿奠定基础。

4·爱:爱就是爱心,是指同情怜悯之心态,是一种奉献精神,也是关怀爱护的思想感情。大爱无疆,“爱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荣”;“爱就是充实了的生命,正如盛满了酒的酒杯”。爱心会使自己生命更加充实,爱的付出得到最大的回报就是被爱,就是自己精神的愉悦和满足,精神对寿命的延长是决定性的。

5·动:就是运动、活动。运动是世界存在的形式,更是生命存在的形式。动是平衡的决定因素。生命在于运动,心脏在动,各脏器在动,思维在动,如果哪一方面停止了运动,那生命就危险了。适当适量的运动是保障体魄健康的必要条件。

6·饥:常言道:“人的病是撑出来的,而不是饿出来的”。所谓“饥”,吃饭不要过饱,七成即可,保持一种还想吃的状态,这样总能保持食欲旺盛。当有积食或厌食感觉时不妨饿上两顿,以唤醒食欲。

7·寒:“春捂秋冻”是人们对养生总结的一条通俗谚语,意思是在气候由热变凉或由凉变热的过程中,对衣服的增减必须合理过渡,不要过分增减。春捂秋冻重在“秋冻”,不是要刻意冷冻身体,而是通过合理地对寒冷的接受适应达到提高身心的耐寒能力。耐寒能力可以使身体多方面受益,如加强循环系统功能,增强血管壁弹性、加快血流速度、改善呼吸系统功能、促进消化系统功能,增强食欲、强化运动系统功能等,从而提高身体体力、增强免疫力,使各种疾病发病率大大降低。使人精力充沛、反映灵敏、生机勃勃,达到延年益寿目的。从婴儿始都不能“捂”,必须注意培养耐寒能力。

8·食:饮食养生是我国自古以来十分重视和推崇的养生方法。人所需营养都从饮食而来,吃什么,怎么吃?必须克服传统陋习,要符合科学饮食。一日三餐,早吃饱、午吃好、晚吃少,是很多人遵循的规律,关键是每餐都不要过饱。吃什么是一个重要问题,有些人追求“新、奇、特”,尤其是有钱人(土豪之类),天天山珍海味,不乏短寿早死者。人类在长期适应自然界的过程中,对有益食物积累了大量经验,加上现代科技的发展,对食物的研究更加科学化,更趋向天然、环保、无污染的食物,对延长寿命十分有益。食物易杂忌偏、易粗少细、果蔬必备、肉以水草动物肉为主;姜蒜葱荽煸锅入菜,日日入食可去病健体,延年益寿。核桃莲子花生白果四大长寿果。萝卜白菜木耳蘑菇润脏排污,芋头莲藕红薯土豆赛过珍馐。遵循七三规律:七饱三饥、七粗三细、七杂三主、七蔬三肉、七干三稀、合理膳食,长寿无愁。

9·医:人食五谷杂粮,饱受寒暑风雨,面对千菌万毒,病疾是常有的事。对于疾患应预防为主,一旦患病及时就医,切忌小病养大、普病养恶。学习一些中医常识,认真体会自己身体各部的变化,自己是最好的医生。

10·戒:戒主要是戒“欲”,戒除一切坏习惯、坏行为,保持心理淡定、精神愉悦、情绪高尚。戒是意志和毅力的表现。做到正确的“戒”,是最好的养生。

      黄芪泡茶饮用可有效缓解过敏症状。黄芪含有丰富的皂甙、多糖和锌、铜等多种微量元素,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抗应激、抗菌等作用,对过敏性疾病还有一定疗效。方法:每天用黄芪10克,开水浸泡20分钟后代茶饮用;也可用黄芪10克,枸杞子10克,水煎10分钟后代茶饮。

       治疗脱发男女有别:脱发男女有别,病因各异。养生方法对于一部分脱发有改善作用,应针对男女不同病因,辨证调理。男性脱发,重在滋补肾精。肾为先天之本,先天神经亏虚,后天耗伤过度会导致肾精不足。《素问》记载“肾者,其华在发”头发的生机,根源于肾气。肾气的外部表现可从毛发上显露出来,青年肾气充盛的人,头发茂密光泽;中年思虑过度,所愿不随,耗损肾精,会导致头顶部为主的脱发;年老体弱,肾精虚弱的人,往往毛发容易枯槁脱落。治疗男性脱发,先要安神志,心神安定就会减少肾精的损耗。女性脱发,重在舒肝养血。女以肝为用,肝为血海,主疏泄。肝气条达,肝血充足,皮肤红润白皙,作为皮肤附属器官的头发也就亮泽茂密。“发为血之余”,头发的营养来源于血,气血充盛,毛发得以滋养,就会减少脱发的发生。女性之病,重在气血失调。肝气郁滞,情绪异常,焦虑抑郁都会导致头发脱落增多。很多的女性病人,生活遭遇打击后,弥漫性头发脱落或者斑秃增多,而用疏肝理气法治疗又重新恢复。

      人身人面疮奇方:天师曰∶倘人身上忽生人面疮者,有口鼻双眼之全,与之肉且能食,岂非怪病乎,而治之法奈何?世人有以贝母末敷之,而人面疮愁眉而愈。人以为此冤家债主也,而余以为不然,盖亦有祟凭焉。我有一方奇甚,效更捷于贝母。方用雷丸三钱,一味研为细末,加入轻粉一钱,白茯苓末一钱,调匀敷上即消(〔批〕轻雷丸)盖雷丸此药,最能去毒而逐邪,加入轻粉,深入骨髓,邪将何隐。用茯苓不过去其水湿之气耳。此中奇妙,最难言传,余不过道其理之奥妙,而不能言其治之神奇也《石室秘录》。

      中医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到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再到唐代的《千金方》《四部医典》,可以说中医药学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为人们的健康长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也须承认,在现代医学占主导地位的医疗环境下,信任中医的人少之又少!试问,现如今有多少人生病了会选择中医,有多少人相信中医,又有多少人知道或是了解中医呢?传承上千年而不衰,中医药学必有它特定的核心价值。现在的问题是,只有真正接触过中医药的人,才会发现中医药学的魅力,才会恍然,原来中医竟如此神奇。而那些不接触中医药的人们,对中医的了解仅限于“听说”层面,对它的信任更少得可怜。

       西医学,有时更注重病因,且重视对抗性手段或替代性治疗,如抗炎、抗癌、抗过敏、抗休克、抗高血压、抗血糖、抗高血脂,脏器移植等,不是“对抗”,就是“代替”。中医药学,更关注总体情况,强调自身正气及内在脏腑机能之间的协调;就应对而言,中医药学几无征服性措施,相反,喜好协调调整,改善内在机能,扶正驱邪,且往往不是以克病为目的,而热衷于“以平为期”,努力追求生命新的平衡:一个“ 调”字,一个“和”字。两者看似南辕北辙,但它们之间某种形式的交融或互为参照互补,不仅可能,而且意义突出。

      “防守”是最积极的“进攻” 。有人认为,对晚期癌症患者实行姑息治疗,似乎不太人道。殊不知,这时候的防守就是最积极的进攻。如果对病人“过度治疗”,对任何晚期癌症患者来说,都无疑是雪上加霜。目前治疗癌症的常用方法,无非是外科手术、放疗和化疗。其虽被称为治疗癌症的“三板斧”,但却不一定都适合晚期癌症患者。晚期胰腺癌患者多数已有广泛的转移和扩散,已经失去手术根治机会,西医只有采用姑息性化疗或放疗,而此时虚弱的身体一般都很难耐受化放疗,强行化疗,往往导致治疗失败。

       抗癌治疗达到肿瘤完全控制后,癌症患者成为癌症生存者。康复后的癌症生存者,完全可能恢复正常的工作。但由于癌症的复发风险以及人们对癌症患者的偏见、过度同情和过度“关照”,癌症生存者常提前退休或下岗,无法回到社会大家庭,成为了弱势群体。因此,对于癌症生存者的管理,既是医疗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当一个人得知自己被确诊为癌症时,其打击是无法估量的。癌症生存者是幸运的,他们挺过了癌症的打击。然而,癌症康复后的心身康复对他们来说是另一种更加严峻的挑战。在我国,癌症生存者管理不是简单的管好嘴、迈开腿,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倡“安顿好心”,即养心、养性。治癌先治心,依然是中国癌症生存者的核心问题之一,因此不同时期的侧重点是不同的,早期借助治疗性教育,纠正其错误的认知,以消除误解,淡化恐惧为主;中期则辅助其获得情感支持;对于度过治疗期的癌症生存者,提倡转向快乐康复为主。当然,癌症生存者并非完全等同于普通健康人,他们的主要任务是配合医务人员,想方设法根治癌症,延长寿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