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羊城行长(支行篇) 内容提要:本篇叙述了广州分行增设13个一级支行的过程,就算报个流水账吧。按监管政策要求增设六个支行;地域配置增设三个支行;经济热点镇网点升级增设两个支行。推行集约化经营增设两个支行。支行总数由25个增加到38个。银行最基础的经营单元增加,增强了竞争力,提升了经营效益。 城市行的支行,是银行的最小经营单元,也是银行与企业、个人联系的纽带和桥梁。支行布点好,市场竞争力就强。反之,就差。 2000年以前,工商银行在广州共有25个支行。主要分布在四个老城区。布局不够合理,一些新兴的经济发展区域,支行是空白点。要竞争市场,占领阵地,增加支行和布局好支行的位置,非常重要。为了提升广州工行的竞争力,占领广州金融市场,我开始筹划增设调整支行布局。几年时间增加支行13个。支行数增加到38个。160余个支行正副行长活跃在广州金融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了。为广州工行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监管政策给了广州一次机遇。原省、市行信托公司、房地产信贷部、改制变为支行归市行管理。共增设调整支行六个。 第一个增设的支行:省行信托公司改名为百灵路支行,地点也是在老城区。我深入到百灵路支行调研。这个百灵路支行在越秀区的一个老旧的巷子里,门前是个单行道,这里如果办个网点还可以,办一级支行地点肯定不合适。支行罗明坤行长说:这个支行除了老信托的信贷资产外,新的贷款客户很少,且资产不良率很高,必须重新选址,搬迁,才能发展。 市行在天河区有一栋宿舍楼叫海角楼,有一套门市房,虽不是很大,起码比百灵路要好很多。我和计财处一起考察了这一地址。这里坐落在天河路,距离新华书店、天河体育中心比较近,是一个商业旺地。一楼面积做营业室比较合适,半地下室的负一层也可用于办公。虽然不是太理想,但还是好于百灵路。因此决定先迁址于此。我们上报人行迁址,行名改为东城支行。人行审核后对东城支行行名有异议,指出:因地处海角楼,应该叫海角支行。 我约见人行广州分行分管监管业务的柯卡生副行长,陈述了行名的建议。 我说:“柯行长,新选的支行地址虽然在海角楼下,但真不能叫海角支行。 为什么?柯行长问。 天涯海角是海南岛三亚的一处景点,如叫海角支行容易引起客户的误解。另外,海角有遥远的意思,客户会感觉不亲切。因此,还是不要起这个名字。 那叫什么名字好呢?一般我们批支行名字都是冠街名路名或楼宇名。那里在天河直街旁边,离体育西路也不远,要不叫天河直接支行或体育西路支行。 柯行长的提议很好。不过,与我行现有网点有重复。我行有一个天河支行,也有体育西储蓄所。容易混淆。我们拟定名东城支行,因为在广州的东部,叫东城支行比较合适,也不会重名。 其实,叫东城支行也不是不行,监管处提意见说,名字起的太大,不贴切。既然杨行认为合适,那就叫东城支行吧。 同时,柯行长交代监管处长,以后支行新建或迁址,行名有商业银行自己定,一般我们不要干涉了。 我非常感谢柯行长,他给我们行以后新建和迁址支行命名开了绿灯。东城支行建立了。 东城支行在此处经营三年后,发展壮大。后迁址到水荫路,成为广州行的一个较大的支行。 第二个增设的支行:市行信托公司改制变成了花城支行。地点在天河区五山路附近。我去调研,行长靳怀宁汇报说:“行址还好,就是租金每年都涨,太贵了,每平方米租金七百多。据说老板在香港,找不到人”。经与支行商量,停止付租金,逼业主出面议价。此招还真应验,停付租金一个月,业主就出面了。重新谈定了价格,按当地市价确定了租金,节省了费用支出。支行开始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后来,在广州的CBD珠江新城核心区域购置了新址。现已成为广州的重点支行。 第三个增设的支行:原省行营业部划归市行管理,改制为粤秀支行,康茵蕾任行长。地点在老街区的大南路。街道拥挤,房屋破旧,经营很困难。必须马上改变经营环境,迁址经营。 经调研,天河北路珠江投资公司建了一个帝景苑楼盘,临街商铺很高档,适合开设支行。经过多轮协商,讨价还价,长租20年。 如此大额租赁需要报总行财会部并通过财审会才能批准。材料报送总行后石沉大海了。三个月过去了,没有消息。我拨通了财会部老总的电话。徐总说:“你们6000万元租金租这么大面积大支行,太贵了。没办法审批,你们撤回报告吧。”我说:“6000万元是二十年的租金,每年下来300万元,每平米每月折合125元。还是比较便宜的。一次性付20年租金,也规避了每年涨租金的烦恼。这是天河区的核心区,一点也不贵。”我接着说:“徐总,您可以派人来考察,然后再上会吧。”徐总还比较客气。她说“杨行长您亲自为一个网点打电话来,说明这个网点很重要。我们考察一下再研究。” 过后一个星期,徐总去深圳开会顺便亲临广州考察这个支行选址。经她实际考察确认了我们上报的情况属实。同意上会研究。三天后收到了总行的批复。同意支付20年的租金,租下开办越秀支行。 粤秀支行的成功选址,为把粤秀支行打造成为广州市大支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个增设的支行:南方支行。市行的国际业务部设在环市路国际中心,广州人称六十三层大楼。楼里有欧美国家的领事馆,还有一些涉外的政府组织和涉外企业。是开展国际业务的好场所。这个地方也可以开展综合运营。经过谨慎调研,市行决定将国际业务处迁回市行,国际中心原址组建南方支行。原国际业务部总经理朱卫红任行长。支行侧重服务外贸企业,着重开展国际业务,南方支行成功组建。经过几任行长的努力,现在南方支行已成为综合经营的千亿资产的大行。 第五个增设的支行:市行房地产信贷部改制为银山支行,地点也还可以。只是经营效益较差。需要加强经营管理,利用房地产市场的优势开展业务。 第六个增设的支行:原市行银行卡部改为万通支行。银行卡处处长张婉霞兼任万通支行行长。支行除管理银行卡业务外,还经营个人金融业务。这个支行在大客户和联名卡营销方面取得了辉煌的业绩。南航,广百,友谊、长隆等众多商家成功发行工行联名卡。银行卡业务领先于广州各家银行,同时,还开展综合经营,创造客观的效益。 (2) 第七个增设的支行:五羊支行。 市行原计划将庙前支行迁址到五羊新城。 支行姚志敏副行长主抓支行装修。支行面积较大,1—4层楼为工行五羊支行购买的自有物业。营业大厅也较大。确实比庙前支行宽敞许多。支行已经装修完毕,迟迟未迁址。 我到庙前支行调研,问及支行搬迁的问题。黄少桦行长面有难色,吐出苦衷。该行的主要客户广铁和中国电信认为五羊支行距离较远,不同意到更改地址办理业务。如果搬迁可能会移户。我说:“这确实是一个大问题。两个重点客户非常重要,我们必须服务好,不能要求客户到新的地点办理业务。”我接着说:“服务好客户是首要任务,一且都要为其让路。只是苦了你们庙前支行,不能改善经营环境了。如果你们愿意,庙前支行保留,五羊支行为新建行,开始组建。”庙前支行各位行长同意我的意见,在原址继续经营。 我到五羊新城考察了这个地址,地点很好,五羊新城应该增设一个支行。经市行办公会决定,增设五羊支行,并报人行批准。市行确定了金伯雄为五羊支行行长,开始了新支行的运行。 第八个增设的支行:天平架支行。广州天平架地区处于天河,越秀和白云区的交界处。对公存款资源丰富,个人金融业务也较多。此地银行布点较少,只要农信社系统有支行级的网点。市行网点办经过调研,建议在天平架地区,新建天平架支行。 带着这个问题,我到天平架地区进行调研,考察了该地区周边环境。天平架地区,地处广州大道北,是建材集散地。地区内私营经济比较活跃,应该算是个城乡结合部。北接白云区的同和,南湖地区。东临天河,西南接越秀。这里除了个人存贷款户外,还有对公存款大客户和省属大企业。这里的金融资源完全可以设置一个支行。 经过办公会研究决定筹建天平架支行,调任李桐标为天平架支行行长。筹建天平架支行。 第九个增设的支行:南沙支行。 广州南沙原归番禺管辖,2000年国家批准为国家级开发区。建码头,建石化基地,建汽车和配套板材基地。成立了南沙开发区管委会。霍英东老先生早期投资南沙,建酒店,建行政广场。南沙开发区管委会就设在霍先生的行政广场中。 我马上到南沙区调研。南沙是一片热土,推土,吹沙,打桩,挖掘,马达轰鸣,热火朝天。 南沙区仅黄阁镇有一间工行网点。网点面积很小,金融服务非常落后。个人业务排队严重,对公业务功能不全。这样一间网点怎么能够服务好南沙开发区呢。 我们立即联系到开发区管委会领导。提出要设一个支行。管委会领导非常支持,让我们在管委会大院内选址。最后,选在管委会大门左侧的二层小楼中。 经市行党委研究,调番禺支行副行长赖定军任南沙支行行长,筹建南沙支行。南沙支行是我行率先在南沙设立的支行级金融机构。为南沙的发展提供了优质的服务,也营造出了湾区大行。 (3) 第十个增设的支行:华南支行。 从广州到番禺中间,有一个大石镇。广州长隆动物园就坐落在此地。大型房地产楼盘也如雨后春笋般的建起来。华南快速路,星光快速路,南沙港快速路,均从此通过。是以房地产,旅游为主的板块。 我考察调研了这一地区。这里的大石支行是一个网点级别的支行,楼房低矮,在一个老旧的街区。金融服务能力差,服务手段落后,与这一地区的金融资源配套相差甚远。 经市行研究,决定升格大石支行为一级支行,调任原从化支行行长李耀南为大石支行行长。并开始选址筹建支行。 一天上午,李行长打来电话。“杨行长,我已经选好支行的地址,请您来考察确定。”我回复他说:“好,下午我就去。” 下午,我驱车赶往大石镇。李行长正在路边等着我。他领我到大石路边新建的商圈附近,指给我看。说:四海一家四楼可以租下来办支行。我远远的看了一下,在四楼办支行还是不太方便。 我指给他旁边的一个独立的四层小楼说:“那栋楼闲置着,能否租下来办支行”。李行长根本没想到,我会让他租下一栋小楼办支行。忙说:“那当然好了。”他介绍,这个商圈租金特别便宜,每平米25—30元就能租。我告诉他,租吧,长租十年。最后经与业主协商,每平米25元谈好了租赁价格,租期十年。 为了提升支行的影响力,我建议把大石支行更名为华南支行。华南支行在此址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办成了广州华南板块最大的银行支行。 第十一个增设的支行:新塘支行。 增城市,一直是广州市的代管县级市。增城是全国百强县的龙头。经济发达,自成体系。增城市委书记一直是广州市委常委。政治经济地位重要。增城市的新塘镇GDP和财政收入超过北方较差的地级市。镇的规模超过北方大的县城。是小企业集中的地区。这里的房地产楼盘也非常多,非常大。碧桂园凤凰城的优质楼盘园区也坐落在此地。个人金融资源,小企业信贷资源,房地产信贷资源非常丰富。 我到增城新塘支行(网点支行)调研。这个支行的行址较好。支行有四层小楼,一楼有宽敞的营业室。全镇还有六个与新塘支行平级的五个网点。全镇工行网点约有近十亿元金融资产。已经初具规模。 通过调研,决定升格新塘支行为一级支行,经营管理新塘镇和永和镇六个网点。原新塘支行负责人何景涌提升为一级支行的副行长,调任增城市支行行长郭勇力任新塘支行行长。 郭行长带领支行员工刻苦创业,努力拼搏。开拓了私营小企业信贷市场;开拓了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市场;开拓了个人存款和理财业务市场。经过几年的努力,这个支行已经成长为新塘地区的大行。 (4) 第十二个增设的支行是:海印支行。 广州市行办公大楼和海印花园宿舍楼由省行自办公司代建。该公司由于经营不善,被清理整顿,划归华融公司管理。在市行大楼交付测绘时,实际面积少于设计面积。约3400平方米。自办公司无资金归还多收的基建款。 经与省行请示,省行不同意向自办公司催收欠款。 基建办向我汇报了此事。我认为,欠账还钱天经地义,必须妥善解决。我让基建办摸查自办公司资产,最好是房产,补足所欠面积。 经基建办摸查,发现了海印花园负三层停车场约1000米,裙楼四楼还有一层约1000米,还有六套楼房约800米,东门外一楼门市约400米。正好能补上所欠的面积。 基建办与省行请示后,省行不同意补面积。为此,我必须亲自出马与省行协商。 我到省行行长办公室请求孙持平行长同意我们的请求。孙行长也是出于和华融公司的关系,不同意要回补偿的面积。当时,华融公司刚刚组建,人员也是从工行划拨过去的。省行将自办公司作为不良资产划拨给华融公司管理。从华融公司要回补偿的面积谈何容易。因此,省行孙行长说:“华融和工行是一家人,欠的面积不用补了。” 我说:“虽说华融是从工行分设的,但毕竟是两个单位。就算是亲兄弟,也要明算账。好在现在华融的员工,特别是管理自办公司的干部还是工行划转过去的,人熟悉总会好办些。且自办公司是省行的公司,划给华融后资产负债都要全部承担。如果解决了这个问题,对市行经营也是有好处的。请孙行长同意要求自办公司补面积。” 听我的一番话后,孙行长同意了我的请求。他说:“算了算了,既然有房子可补面积,那就叫自办公司补吧。老W,你与华融交涉,理清自办公司与市行基建收尾问题。” 就这样,我们如实收到了补面积的资产。负三层作为市行车库,四层作为市行饭堂。海印花园六至11楼层的六套住房作为市行的独身宿舍。东门外的四百多米门市可以办网点对外经营。 有了400多米经营面积,我开始筹划如何使用。可以划给白云路支行做个网点,也可以增设一个支行。 银行的经营从网点全能化逐步向管理集约化过渡。以前的支行有金库,设财会,搞事后监督。既不安全又浪费人力。 我到任市行后,努力搞集约化管理。市行新大楼建成后,市行中心金库的面积很大,功能很全。另外海珠和东圃各有一个大金库。组建一个现金中心。现在有了市行附近的营业面积,完全可以建了一个支行。除了开展正常银行经营业务,还可以上收各支行的财会,组建核算中心。然后将金库中心的职能也装进这个支行。负责全市的现金配送和调运,负责全市的介钞。 经市行研究决定,增设了海印支行。罗筱霞任支行长,海印支行承担起了市行本部金库中心和核算中心的职能。也利用市行本部大楼的地利优势,开展经营。 第十三个增设支行:红棉支行。 广州市行信贷资产质量不是特别好,一些支行受不良资产的困扰,处置难度较大。总行信贷授权对支行不良率有要求,凡不良率超过一定比例的,停止发放新贷款。如按总行的规定,差不多近三分之一的支行信贷停牌,丧失了信贷功能。 广州市信贷市场竞争激烈,支行的客户根本不愿意转其他支行申请贷款。一时间成为困扰广州市行的大问题。 如何解决?怎么解决才最好。 按当时的模式,当不良贷款达到停牌比例时,支行只能全力请收不良贷款,当不良比例下降到规定比例时,才可发放新贷款。支行的行长和信贷人员对清收处置不够专业,处置进度慢,效果很差。也严重影响力信贷人员的积极性。 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采取果断措施,迅速扭转被动局面。 我组织了清收不良资产座谈会,资产风险部,信贷管理部及部分支行行长参加。我提出组建特殊资产处置中心,专门处置不良资产。大家讨论很热烈,赞成集中处置。但遇到了一个问题,各支行的不良贷款无法划转到市行,还是解决不了支行贷款停牌问题。 我反复思考者,能否成立一个支行,与特资中心合署经营。这样就可以将各支行的不良资产划转到特资中心,轻装上阵,解除停牌的困扰。支行选择熟悉不良资产清收人员,统一管理全行不良资产,集中处置,集中出账。这个想法在行长办公会上得到各位行长的支持。经讨论决定,成立红棉支行,专司不良资产清收转化。由资产风险部廖灿培任红棉支行行长兼特殊资产经营中心主任。由于不良资产并帐和新建支行建帐比较复杂,选派熟悉会计运行业务的王小瑛任副行长,并在全行选调四十多名员工,组建了红棉支行和特资中心。地点选择在大南路原省行营业部的办公位置。 这个支行建立后,全市不良资产统一划账到红棉支行。收到了非常大的效果。第一,停牌支行全部复牌,信贷市场竞争力明显加强,信贷队伍信心百倍,努力工作,新增贷款占领广州市金融机构的50%以上。第二,专业化集中处理不良资产,按资产类别打包出售,提高了出售价格,收回率显著提高。处理不良贷款的进度明显加快。资产质量不断提升。 两年时间里,广州行增设了十三个支行,支行总数达到了三十八个。同时,对下九支行、东城支行,花城支行,花都支行异地搬迁,合理配置。广州工行近160多名支行正副行长在广州的金融市场中拼搏,工行成为广州市最大的金融机构。市场占比超40%,盈利超50%。 广州市行成功增设十三个支行,为广州行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此,要感谢当时的银监局李文阳,张宁两位处长的鼎力支持。感谢省行时任行长孙持平先生的鼎力支持;感谢于临辉行长,谢忠行长以及人力部、计财处、运行处各位处长不畏艰难选址、谈判,报批、装修;感谢新建支行的各支行行长的全身心的投入。 ************************ 长按二维码 点击“识别图中二维码”加关注 ************************** 作者:杨春林 笔名:大白杨、跨界诗翁。 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广东金融文联副主席,广东金融作家协会会员、名誉理事,安徽省诗词协会会员。发表诗词作品:曾在北京、辽宁、福建、安徽、广东发表诗词二百余首。 散文、诗词作品常发表在《中国作家网》、《中国词网》、《中国诗歌网》。 出版诗词作品集 : 1、《宋词诗译》 ——2008年12月福建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 2、《春晖集》——2010年8月福建海风出版社出版 3、《春韶集》 ——2012年8月海风出版社出版 4、《春韵集》 ——2015年10月福建省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 ***************************** 暂停赞赏功能,敬请各位见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