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年,马未都偶然发现一件奇怪的瓷瓶 远看,瓶子上像围了一件丝巾,

 退休老头吴工 2023-01-16 发布于河北
当年,马未都偶然发现一件奇怪的瓷瓶。远看,瓶子上像围了一件丝巾,随风飘动。可走近一摸,丝巾却坚硬无比。马未都绕着瓶子转了几圈,仍不明就里。没想到,30多年后,有一件丝巾瓷器,竟拍出2.07亿的天价。

第一眼看到这个瓷瓶时,马未都还不是收藏界的专家。但是,艺术的敏感,让他对这件瓷瓶格外留意。

远看时,瓷瓶的颈部,好似围了一件柔软的丝巾,褶皱起伏,随风舞动。可走近一摸,丝巾却与瓷瓶融为一体,手感冰冷坚硬。

马未都不禁啧啧称赞:“真是巧夺天工!”可是,阴差阳错,这件瓷瓶,当时在他这里,却止步于观赏。

2019年,在一场拍卖会上,突然出现了一个相同款式的“丝巾瓷瓶”,一面世,便引起巨大轰动,仅仅几个回合,便拍出2.07亿港币的天价,创下当年瓷器交易价的最高。

这件2亿多的瓷瓶,究竟有何价值?它与马未都当年看到的是一件吗?

成交的这件瓷瓶,全名为“清乾隆料胎黄地画珐琅凤舞牡丹包袱瓶。”

顾名思义,这是件乾隆年间烧制的珐琅彩瓷。

那么,它为何又叫包袱瓶呢?这就得从烧制历史和工艺开始说起了。

开头说到,马未都看到带着丝巾的瓷瓶的业内叫法,名叫包袱瓶。

包袱瓶,又叫布袋瓶,始烧于清康熙年间。它的器形,一般是在瓶身上饰一凸雕的包袱巾或者束带。

'包袱'与'包福'谐音,寓意幸福吉祥。由于器形独特,纹饰优美,还有美好祝愿。自发明以来。不仅是皇家常见的御用品,也成为民间争相仿制的瓷器。

马未都因格外喜欢包袱瓶,第一眼见后,便四处寻访,终于在1996年,以10万元的价格入了一对。

可要论起历史文物价值,“清乾隆料胎黄地画珐琅凤舞牡丹包袱瓶”,当属绝对的翘楚。

首先,它的材质为料胎,十分罕见。

料胎,是指玻璃材质。清朝年间的珐琅彩,大多为瓷器或者铜胎。料胎烧制难度很高,不仅耗时,而且花费巨大,只有皇家才能有实力烧制。

其次,它的做工极其精细。

这件料胎包袱瓶,以黄色珐琅彩料为地,器身绘制的,是凤舞牡丹。一只五彩凤凰在牡丹和祥云的簇拥下飞舞,姿态栩栩如生。

料胎画珐琅,釉色所需温度与玻璃的熔点几乎一致,绘图后焙烧时, 若温度偏低,珐琅料熔解不充分, 呈色不理想;但温度偏高, 则玻璃胎体会变形。

而珐琅釉料有20多种颜色, 不同的色料熔点不同, 所以要选熔点高的先画先烧,熔点低的后画后烧, 一件作品往往要焙烧三至四次方能完成,如有一次出错,便前功尽弃。

况且,瓶身本具有楞状,还需要有模吹。玻璃凝固时间短,瓶口的褶皱,需要工匠手快、眼快,技术好,成型时需要反复几次,才能制作出漂亮美观的器形。

再加上,当时焙烧的燃料是木炭,只能用眼力和经验判断。因此,为了准确地控制温度以及出炉便捷, 只能烧造小件器物。即便如此, 失败的比例也很高。

这件料胎包袱瓶,有18公分之多,是目前所见的料胎珐琅中最大的一件,异常珍贵。因此,无论造形、绘画、制作工艺,均属拔萃超群,体现了宫廷匠人非凡的技艺。

据清《造办处活计档》记载,这件“清乾隆料胎黄地画珐琅凤舞牡丹包袱瓶”,烧制于乾隆3年,由乾隆亲自定夺画样,足足烧了两年,才算成功。

[冬日的天使]
乾隆登基后,对其圣母钮祜禄氏极其孝顺,每逢母亲生辰,必定大摆宴席,隆重庆祝。

这件黄地画包袱瓶,就是他为母亲寿诞准备的贺礼。

包袱,本就有“包福”之意,寓意幸福吉祥。

瓶上挥着五彩翅膀的凤凰艳而不俗,祥云中飞翎柔密缤纷。怒放的牡丹层层叠叠,在黄地映衬下娇艳欲滴。瓶颈处,一件红色的蝴蝶结围系瓶身,不仅代表尊贵圆满,还显得动感飘逸。

在感叹匠人巧夺天工的同时,也为设计的独具匠心赞叹不已。

在人世间,无论是皇家贵胄,还是凡夫俗子,每个人都应有一颗孝的仁爱之心。

这个冬,的确对老年人极其不友好。

听闻的,身边的,看到的,很多亲情的撕裂和永别。

纵然,不可抗力会让我们无助。但是,尽最大能力保护脆弱老人少受伤害,是毫不含糊的责任。

多一点细致,多一点耐心,多一点关爱,让这个冬,变得不再那么寒冷,一起迎接春暖花开的时节。

愿看到这件包袱瓶的朋友,都能包裹着满满的幸福和健康,跨越山水,将美好的祝福送给你最爱的人。#文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