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论沙丘文化及相关问题

 点滴斋书房 2023-01-16 发布于河北

再论沙丘文化及相关问题

前几日,写了一篇《关于沙丘地望之争问题的讨论》网文,发表在我的公众号及朋友圈中,引起很多热爱历史文化朋友、网友的关注和讨论,实际上此篇文章我无意去否定什么,重要的是告诉大家,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这个问题,如何去解决这个千古之谜的问题。

在研究先秦史诸多问题时,因为缺乏历史文献记载或记载不实,论证一些历史问题更需要文物考古材料的支持。在没有大量考古资料的出土情况下,历史学研究多依靠先秦及正史文献的记载进行论述和推理研究,这些方法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这是由于史前或先秦历史记载述较为久远,同时也多为口传历史,故存在着很多不实的东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以研究历史为己任的学者,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方法研究。当时,以顾颉刚先生为代表的古史辨学派研究者,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学说。

顾先生在论述时解释,“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有三层意思:第一,可以说明“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如:周代人心目中最古的人是禹,到孔子时有尧、舜,到战国时有黄帝、神农,到秦有三皇,到汉以后有盘古等。第二,可以说明“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如:舜在孔子时只是一个“无为而治”的圣君,到《尧典》就成了一个“家齐而后国治”的圣人,到孟子时就成了一个孝子的模范。第三,我们在这上,即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确的状况,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的状况。我们即不能知道东周时的东周史,也至少能知道东周时的夏商史。(顾颉刚《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

顾颉刚先生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打破了史学界长期以来信奉圣贤、以经典所载的圣贤之言行作为研究标准的局面,启迪了研究者的心智,解放创新了传统研究思想,进而推动了中国历史研究的进步。

在跟随孟世凯先生学习先秦史时,先生让我读《史记志疑》《崔东壁遗书》《古史辩》等著作,在学习古代文献的同时,更要注意研究的方式与方法。在学习《古史辩》中,记得有论述大禹的文章,对大禹的来历,顾先生引《说文》“禹,虫也”,提出“禹是一条虫”的假说,更是石破天惊,引起了巨大的争议。“禹,虫也”这个论述实际上不是顾先生的首创,他的老师崔适先生就说过:“禹之本义为虫名,犹鲧之本义为鱼名”的说法。

当然这仅是一个假设,后来顾先生对大禹文化进行大量的研究工作,他组织禹贡学会,创办《禹贡》半月刊,将地理与历史相结合进行论述,系统的对上古史进行研究,这些成果体现出他的治学思想,以及对文献的整理、排比史料,看史实之间的异同与流变等严谨的治学方法。

那个时期,在没有实物根据的情况下,可以先否定,通过否定引导讨论以引发学术研究,是一种研究创新,所以在疑古派的推动下,老一辈的历史家用一种务实的学风,对传说时期的历史和先秦史中的一些问题进行系列批判。

中国考古与历史研究进行实证研究是自北宋开始,以欧阳修、曾巩、赵明诚为代表,研究以铜器及碑刻墓志为主要对象,开创并形成了中国的金石学与历史相结合的研究之路。在元代时有类似考古调查的《河朔访古记》,成为历史文献与实证相联系研究方法的萌芽。特别是1899年甲骨文的发现,以王国维为代表的研究者,将甲骨学与商代史进行对比研究,形成了中国历史研究的实证学派。

我国的考古学是建立在地质学基础上形成的。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在河南省仰韶村发现了仰韶文化并进行科学发掘,这标志着中国中国考古学的开始,此后李济、梁思永等人以西方考古理论,对安阳小屯进行数次考古发掘,推动了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如今我国的考古学已经进入“理论多元化,方法系统化,技术国际化”的新时代,建立以考古地层学相关的诸多分支学科,如动物考古学、植物考古学、环境考古学、聚落考古学、科技考古等等。

在考古学发展的推动下,历史学研究与考古资料进行紧密的合作联系,以物证史,以史证物,开拓引领了现在史学研究,在中国文明起源、夏商周断代等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研究成果。

历史学研究在考古新材料的不断出土和研究带动下,在1990年代时,以李学勤先生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了“走出疑古时代”新课题,用科学的考古材料“对古书的第二次反思”“重新估价中国古代文明”进行“重写学术史”的研究。

邢台考古工作的发展起源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以邹衡、唐云明、郑绍宗等先生为代表的考古学家,在曹演庄、东先贤、南大郭、柴家庄、尹郭村、南大汪、西关外、董村等地点进行了考古调查和发掘,开启了邢台历史文化研究的之路。

从六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末,由于特殊的文化环境,邢台中断了考古工作,至1989年邢台召开全国历史文化研讨会后,在1990年恢复考古工作,邢台区域不断有新成果的发现。

邢台是一个有悠久历史地区,城市的建城史有3500年的历史。先秦历史研究是邢台历史文化研究的优势,但有诸多的历史问题需要解决,如传说时期的文明起源,即尧文化的问题,先商起源问题,商代祖乙迁都于邢的问题,西周邢国历史发展等等诸问题,这也包括我们现在讨论的沙丘文化。这些问题不仅是邢台历史文化研究的学术问题,还是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学术问题。

国内的很多大家十分关注邢台历史文化研究,如傅振伦、邹衡、李伯谦、李学勤、孟世凯、罗哲文、吴荣曾、曹定云、郑绍宗、石永士等等先生,他们有善长于地方史志的学者,也有重视历史文献研究的历史学家,还有许多专注于金石、甲骨考据的先秦史大家,更多的是持有考古铲的考古学家。先生们长期对邢台历史文化研究给予支持和帮助,多次来邢台进行指导和考察,引导邢台历史文化研究工作的纵深发展。

1991年,邢台南小汪遗出土西周甲骨文后,李学勤、王宇信、曹定云等先生专文进行研究。1993年,在配合邢台轮胎厂基本建设时,发现了大面积的商代至战国时期的墓群和先商遗址,以黄景略、邹衡、李伯谦等先生专程前来考察,对保护和后期邢台邢国墓地的发掘和研究奠定了工作基础。这些工作不仅是邢台考古工作的突破,也解决了许多历史问题,以西周邢国为例,此前在五六十年代,我们对西周邢国停留在文献研究之上,从唐云明先生对西关外西周遗址的试掘,到邢台南小汪遗址的发报,再到邢国墓地的发现,使我们对邢台西周文化从文献研究到实物论证,深度推动了西周邢国史的研究和发展,并得到史学界一致认同。再有一例,1996年,即我国在启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以东先贤遗址发掘为突破口,填补商代史年轮的重要一环,虽然说遗址发掘对解决“祖乙迁于邢”有重要作用,但因为没有找到其城址,所以司马迁之论还尚待于学术界全面承认。

在邢台考古工作的发展中,有诸多的学术问题需要我们进行研究和破解。现在的问题,我们缺乏对邢台历史全面认识,需要更多的学者参与,地方研究者,以偏证全,或死抓材料而忽视文献,或有长于文献、地方志而无考古材料的进一步证实。与此种种,如尧文化与新石器考古的结合,地理学与大禹文化研究的结合,考古材料与文献的结合,于此等等之类的研究需要多学科的配合和综合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推动各个历史时期的研究突破。

以大禹文化为例吧,这是一个传说时期的研究课题,涉及面比较广。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全国很多地方都有大禹的传说和记载,如四川汶川有禹生石纽的禹穴沟,浙江有大禹陵,河南、山东、山西等等地方都有大禹文化的传说故事与志书记载。中国先秦史学会也以此为专题进行了数次的学术研讨,我曾参加过四川、浙江、河南、山东等地的大禹文化研讨会,如山东的禹城,是以大禹史迹和考古工作相联系,以探讨夏代文明,河南亦是如此,两地对大禹文化进行多年的研究工作。大禹文化主要是围绕河文化产生的,河北的上游是河南,其下游是山东,而处于地理位置之中间的河北却无动之中。

在邢临高速建设中,河北文物考古部门对高速一处鲧堤进行了发掘,得出的结论是一个科学的报告。鲧堤在河南、河北、山东都有部分存在,邢台区域的临西、威县、南宫、清河等分别有其遗迹和记载。最早关于鲧堤的记载于《汉书》之中,同时也见于历代各县区的地方志书中。

《禹贡》说:“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记载大禹治水“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显然大禹是到河北的。因为河北的简称为“冀”当然,这个“冀”不是今天的河北,是包括河北在内的一大片区域,如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并以此区域为中心划天下为九州。中华的文明史是一部多元一体的发展史,中原地区以黄河为中心,过去的黄河从河北经过,并形成很多大泽,不仅有大陆泽,还有鸡泽、这也包括今天的白洋淀及衡水湖,因为这都是古黄河流经的地区,在河南、山东区域的古黄河流域发现许多龙山文化时期的文化遗址,在此区域遗址中的一些文化类型,考古界认为其对应研究的时期是夏代形成的前后那段时间。

2002年,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从海外购回一件青铜器,经李学勤先生鉴定,这件看似普通的青铜器竟然隐藏着一个历史秘密,这就是遂公盨。在青铜器的内底,共有10行,98字。在铭文前面有这样一段“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迺差地设征”。李学勤先生对照《禹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的记载,证实了大禹治水的历史存在和《尚书》禹贡中记载历史的吻合。

“大陆既作”也是《禹贡》中的记载,就是说大陆泽治水已经完成。大陆泽即在今天的任泽区、隆尧县、宁晋县一带,在远古时,其范围更大,很可能涉及到今天的平乡、广宗、南宫等地。我们从历史发展中得知,文明发展与水有着密切的关系,无论是中原一带的黄河流域,还是南方的长江流域,其文化发展与治水都有很大的关系。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全国各地注意对大禹文化的研究,也十分重视相关的考古发现,而这一时期的历史和考古活动,河北是相对落后的。

大禹、鲧堤、沙丘等等,都是历史发展中的学术问题。

沙丘平台是一个涉及商代史、东周史、秦代史研究的重大学术问题,同时也是中国园林发展史中的重要一环,有诸多的学术问题需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需要解决地望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是一个考古工作先行的问题。而不是去用那些从地里捡来的砖瓦,进行无休止的争论,放下吧,共同去探讨和拥有这份文化遗产,孟世凯先生说“有祖大家祭”,任何遗产的继承和发展,并不是你因你拥有而拥有,而是在创新的思维下进行时代的引导下,实现创新拥有的产业发展。

创新是时代的要求,要认识到文化和历史研究的不同,即便我们今天解决不了沙丘地望问题,当你用全新的创新手法,将沙丘文化与产业发展、文化旅游相结合在一起,也会走出一条文化发展的新路。

当前,在文献中沙丘文化区域内的平乡县、广宗县、清河县、临西县等地,已经有诸个点位的考古发现,为今后的考古工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考古工作者的努力下,结合历史文献研究、历史地理研究、环境考古研究等方式方法,将会有许多新成果与发现; 到那时沙丘文化的探讨将不是停留在地方文献研究上,也不会停留在若干点位的研究上,而是站在历史发展的前沿,用一个全新认识和角度去复盘沙丘文化,同时这些文化也将给历史发生地带来一个怀古式游学之旅。

民国出版的《古史辩》

顾颉刚先生

传说的鲧堤

山东禹城禹王亭遗址

浙江大禹陵

四川汶川大禹故里

中国平乡王固沙丘宫遗址学术研讨会

首届“沙丘平台与广宗区域文化”学术研讨会

期待你的

分享

点赞

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