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余名马球球手正在争打马球, 他们或蓄势待发, 或策马奔腾,或注目候场…… 在他们的背后, 远处山丘连绵起伏, 古树苍翠林立。 ![]() 《马球图》之一 站在这幅壁画长卷前,几位球手矫健灵动的身姿仿佛将我们带回那个妙趣横生的马球赛场。这幅壁画便是绘制于章怀太子墓墓道西壁的《马球图》,原图全长8.9米,因画幅过于巨大,在揭取时被分割为五幅。这幅画成为我国马球运动最早的形象记录,也以其场面之宏伟,构图之绝妙被定为国宝级文物。现保存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唐代壁画珍品馆。 陕西历史博物馆唐代壁画珍品馆共有14座唐墓中出土的97张壁画。唐墓壁画通过与众不同的建筑设计、生动简洁的人物形象、精巧实用的器物用具、简洁雅致的山水绘画与栩栩如生的动植物等内容,描绘了当时的礼仪规范、民风民俗、服装饰物、娱乐方式、日常生活与建筑风格,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马球图》便是这些壁画中独特又珍贵的一幅。 1 宝贵的历史价值 《马球图》所在的章怀太子墓是乾陵的主要陪葬墓之一,而乾陵则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陵园规模宏大,陪葬陵众多,章怀太子墓、懿德太子墓、永泰公主墓等陪葬墓出土了100多幅绚烂多彩的墓室壁画,堪称中国古代瑰丽奇绝的艺术画廊。《马球图》《客使图》《仪仗图》等壁画,不仅是唐代绘画艺术的杰出体现,更是研究唐代社会生活尤其是贵族生活和精神追求的重要形象资料。 1971年,章怀太子墓开始进行考古发掘,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陪葬品及众多彩色壁画。 ![]() 章怀太子李贤(655年—684年),字明允,是唐高宗的第六子,武则天的次子。李贤是高宗子女中比较聪明有才的一个,年少时读书就能过目不忘。公元680年,李贤因谋反被废为庶人。公元684年,李贤在巴州逝世。对于李贤之死,众说纷纭。有的人认为李贤流放巴州后抑郁身亡,也有人认为李贤之死是由于武则天派人前往巴州,逼杀了李贤。 公元705年,中宗李显发动神龙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公元706年,中宗为李贤平冤昭雪,将哥哥李贤遗骨由巴州迁到乾陵,以雍王身份陪葬。公元711年,唐睿宗李旦追封李贤为“章怀太子”,彰其身份。 尽管章怀太子的一生有荣有辱,但乐观的唐人还是把一些快乐的事件和场面绘在他的墓道里,尽可能给这位悲凉的太子多一些娱乐性的补偿。《马球图》便描绘了在唐朝贵族中盛行的马球运动,正是李贤的弟弟们为了缅怀早逝的哥哥派人绘制的。 在章怀太子身上发生的故事反映了唐朝政权建设中的复杂性和曲折性。《马球图》将李贤这位命运多舛的皇子化为沉默的永恒,让游客为他的身世唏嘘不已的同时,也感受到这件精美的艺术品所带来的文化魅力。《马球图》既有非常高的历史价值、现实意义,也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 2 高超的艺术手法 《马球图》的画面中有20余名骑马者,均着窄袖长袍,戴幞头,穿黑靴。在被分成的五幅壁画中,位于前两幅的壁画场景最为精彩。 《马球图》之一描绘了5位骑马者击球的场面。图中五位骑手击球,场面人物虽然不多但竞争相当激烈,骑手穿不同颜色的服饰,有的双手握杆反身击球,有的扬起球杆准备击球,有的手握缰绳直奔马球,有的驰骋腾空,各显绝技。尤其是骑枣红马的第一人最为有趣,他手持月牙鞠杖,坐在马上却侧身向后看,呈反身击球状,仿佛是在做马戏中的高难度动作,而马球似乎正在他身后的空中飞旋。让人联想到“牵缰绝尾施新巧,背打星毬一点飞。”而画面中有一名骑手身着淡绿色长袍,未持球杖,可能是比赛中的裁判。 ![]() 《马球图》之二 《马球图》之二则与之一的动态击球场景不同,其中的人物与5名球手保持一段距离,骑马伫立观望,凝视远处,可能是观众或等待上场的队员。这幅画中的马尾垂向地面,骑马者头上的幞头也呈现出静态,与《马球图》之一中马尾高扬、幞头飘动的场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而在《马球图》后面几幅的画面中又出现了人物策马奔腾的动态场景和古树葱茏、重峦叠嶂的静态景物,壁画疏密有致、错落有序,呈现出一种人物、动物和景物秩序井然的美感。从左到右依次展示了马球赛事从开始到结束的过程。这充分体现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绘画特色,表现出唐朝艺术家画工高超的绘画技术和独具匠心的构思设计。 整幅壁画用笔细腻生动,线条简洁明快,塑造出的人物动作自然、造型流畅,马匹栩栩如生、矫健灵动,景物设色考究,粗犷自然,呈现出粗中有细、动静结合的艺术特色。 ![]() 《马球图》的与众不同之处有两点。“其一在于经专家考察评定,整幅壁画很可能绘制过两次。在揭取壁画的过程中,考古人员也发现了相关痕迹,现在我们看到的《马球图》应该是第二次绘制的,在它的底层还有一层图像。这样的'双层壁画’在壁画中是非常少见独特的。其二在于《马球图》壁画的整体保存状况较好,绘制的精度也很高,这代表了李贤的弟弟们作为皇帝对李贤极尽哀荣,为他做了很高规格的墓葬。”陕西历史博物馆社会教育部讲解员徐大卫说。 3 唐朝的运动风潮 马球即击鞠,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体育项目之一。它原称波罗球,起源于波斯(今伊朗),隋唐前后,从波斯经由吐蕃传入我国。 据史料记载,唐代的马球运动兴起于唐太宗时期。《封氏闻见记》中记载:“太宗常御安福门,谓侍臣曰:闻西蕃人好为打球,比亦令习……”马球首先在宫廷流行,成为唐代宫廷体育的主要内容。据文献记载,许多唐朝皇帝都是马球的爱好者和推广者,如中宗、玄宗、穆宗、敬宗、宣宗等。天宝六年(747年),唐玄宗专门颁诏,令将马球作为军队训练的课目之一。在唐代,由于皇家的推崇,马球很快得以盛行,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明末清初,马球这一历史悠久的舶来运动才逐渐退出中国竞技运动的舞台。 ![]() 马球之所以在唐代深受人们推崇,因为它是一项高雅、高规格和高强度的运动,它有助于参与者锻炼身体、训练骑术、增加团队配合能力,彰显强健气魄。 随着马球运动盛行,马球场的建设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唐朝前期,以梨园球场最为有名,后期则以含光殿球场为盛。1956年,在唐大明宫含光殿遗址出土了一块刻有“含光殿及毬场等大唐大和辛亥岁乙未月建”铭文的石碑,这表明唐文宗李昂在位时,在修建含光殿的同时,也修建了马球场。唐朝宫廷打马球多在宫内、里坊或军中的正式球场,但李贤墓壁画打马球却是在野外进行。“由此可见,《马球图》中绘制的画面并非正规比赛,可能是人们在出行途中或打猎之余几人随意组合,正在练习马球。这也说明唐朝打马球风靡一时,可以不择场地进行运动。”陕西历史博物馆讲解员刘一涵介绍。 唐代打马球的风尚使马球不仅成为上流阶层人人喜爱的体育运动,而且在唐朝的外交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据文献记载,渤海、高丽、日本等国都曾与唐王朝进行马球竞技。公元709年,吐蕃使者前往长安迎娶金城公主入藏。随亲使团中有一支马球队,与唐宫马球队举行了马球比赛,吐蕃连连取胜,唐中宗令李隆基等人迎战,最终大胜吐蕃球队,扬眉吐气。据《封氏闻见记》记载,玄宗“东西驱突,风回电激,所向无前。” 作为贵族喜爱的运动,唐代不仅男子会进行马球比赛,女子也会打马球。王建在《宫词》中写道:“对御难争第一筹,殿前不打背身球。内人唱好龟兹急,天子鞘回过玉楼。” 《马球图》以写实的风格和高超的艺术水平,真实详尽地重现了昔日马球运动的激烈场景,是研究唐代马球运动的重要资料。 来源 | 陕西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