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传说连结乡愁!福州人记忆中的这些古桥,惊艳了时光...... | 鱼说榕城

 菖蒲泛舟 2023-01-16 发布于福建

八闽大地,水量丰沛,水网稠密。或许正因为此,这里自古以来便建造了无数连接“长流不断东西水,往来不断南北尘"的桥梁。它们,或古朴或精巧或壮观,仪态万千,内涵深厚;它们,见证了历史、方便了交通、繁荣了经济、促进了交流;它们是闽都城中古老而靓丽的风景线,更拥有闽中桥梁甲天下之美誉。

亲爱的朋友们,在你们的童年记忆中是否就有这样一座古桥,它静静卧在故乡的田园山水之中,你曾和小伙伴们在桥上奔跑玩耍、桥下捉鱼戏水,茶余饭后,长辈们也时常说起那一段段关于故乡古桥的传奇故事......

图片

地点:大湖乡雪峰村雪峰寺旁

始建时间:五代闽国,清乾隆年间重建

金鳌桥,又称状元桥,东西走向,单孔石拱桥,长13.6米,桥面宽3.3米,桥面距水面约6米。桥拱用条石砌筑,首尾保存着两棵300多年树龄的红豆杉,为雪峰寺二十四景之一,距离著名的雪峰枯木庵不到百米,是名儒雅士访古游览之胜地,也是古时学子进京赶考的必经之路。

图片

▲金鳌桥

“桥蹴金鳌作势雄,水门闻与洞门通。千溪万壑争流去,久立不住吹长风。”明曹学佺所作《金鳌桥》一诗,说的便是金鳌桥风光。

图片

▲金鳌桥桥头古树参天

值得一提的是,金鳌桥边有一块形似金鳌的石头,每到临近考试,总有家长带着考生来此游览留影,以期“金榜题名,独占鳌头”。

图片

▲岩石形似金鳌

传说清乾隆年间,有书生进京赶考路经此处,突遇急雨无法前行,只得留宿路边小亭。对岸枯木庵透出阵阵忽明忽暗的灯光,照在路边一块岩石上,好似一只金鳌。书生一见大喜过望,心想赶考遇金鳌,“独占鳌头”非我莫属,这一定是好兆头!他在心中默祝:愿金鳌保佑在下金榜题名,事成之后必定在此修桥,方便行人。

是夜,书生梦到自己身披大红袈裟。次日便向桥边僧人询问梦之吉凶,僧人断言他此次必定金榜题名,后书生果然高中状元,披上大红状元袍。他信守承诺,很快来此还愿,建庙修桥,造福后人。

图片

▲金鳌桥连接古时进京古驿道  邹义东/摄

图片

地点:大湖乡六锦村

始建时间: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

三溪桥在六锦、坂头两村交界处,因雪峰溪、院里溪、东溪三溪在此交汇而得名。

图片

▲溪水缓缓流过三溪桥

它是单跨石墩木拱廊桥(也称风雨桥),全长32米,宽3.8米,桥亭高4.5米,桥墩以峭壁上巨石为基,横跨雪溪东、西两岸半山悬崖峭壁间,似飞虹悬空,奇峻非常。居高临下漫步廊桥,周遭景致一览无余,正所谓“四山周匝,别开榕桥奇观;两岸崔嵬,不减桃源妙境。”

图片

▲三溪桥桥台以天然岩石为基

漫步三溪桥中细细品味,那浓浓的文学气息便扑面而来。

图片

▲三溪桥内部

桥廊24对梁柱,每对均撰书有楹联。相传所有楹联皆为罗源一位才华横溢的秀才张业阁撰书。有赞风物景致的,如:"鳌梁高架仿疑虹见空中,鸟路斜临却讶龙邻井上"。"潮朝朝朝朝朝朝朝朝升,睨见见见见见见见见退"。有借景咏史的,如∶"此地疑文王避雨处,前溪忆子路问津时。""慧眼逢人,斯能效圯桥进履;迮心下士,曾知道渭水推车。"有颂人文奇观的,如∶"再行数武算庄村,处处家家极乎快极乎快;一望三山遮草木,高高下下如此奇如此奇"等。

楹联上妙趣横生的“诗情”融入古桥周遭优美的“画意”之中,更是增添了别样的诗情画意和无穷韵味。

图片

▲桥内印字透出历史的痕迹

  @网然  来源新浪博客

图片

地点:大湖乡箬洋村

始建时间:始建年代不详

怨命桥全长27米,桥面宽1.9米。桥顶呈坡状,首尾各用11级石阶与道路相连。桥以两岸岩石为基,再用石块垒砌,桥中石墩利用溪涧中的天然巨石,覆以石块而成,故两个桥孔大小不一,跨径不同,桥南孔呈半圆状,桥北拱呈马蹄状。桥北引桥近十米长,与桥身呈曲尺状。

图片

▲大山深处的怨命桥

因行人稀少,桥面已长满杂树野草。不过,桥飞架在风景优美的漈上溪涧,仍然令人遐思不尽,流连忘返。

图片

▲杂草密布  图源遇见大湖

当年,福州西门外通往甘蔗、白沙、大湖、廷坪到古田的古驿道上,有一个特别难走的地方,叫漈上溪。山路崎岖,溪水湍急,若遇山洪暴雨,更是处处危险,寸步难行。行人艰难过路之时总是怨声连连,埋怨自己命苦,不得不走此又累又危险的路,久而久之,此路便被人称为怨命路。

后来,人们下定决心在此建桥。但奇怪的是,几次快建好时,桥都被山洪冲毁。有一天,修桥师傅梦见一神仙告诉他:“要建这座桥,桥墩溪中找。”第二天,人们果然在溪中找到了巨大岩石,就以此为桥墩,顺利地建起了这座双孔石拱桥。

图片

▲怨命桥桥墩以天然岩石为基

石桥虽然解决了人们出行的困难,但由于这里山高路远,往来行人至此还是身心俱疲,怨声连连,所以这座桥仍然被称为怨命桥。

图片

地点:白沙镇联坑村

始建时间:清光绪十八年间

远济桥是福州地区罕见的风雨桥之一。桥身为东西走向,全长23米,宽5米,高4.5米;抬梁式木构架,廊屋单檐悬山顶,两旁有木栏杆;桥梁飞架于溪涧之上,构架采用斜撑式,头尾分落在两岸岩石之上。桥身离涧底水面约20米,悬空而立,远远望去,桥上琼楼高悬,桥下山瀑飞泻成池,蔚然壮观。

图片

▲风雨廊桥 - 远济桥  王立强/摄

图片

▲远济桥下,溪水静静流淌  王立强/摄

远济桥所在的联坑村南山涧,地处侯官县出境古道西路要冲,是通往闽北四府的必经之路。流经的大目溪水流湍急,渡河艰难,每遇山洪,徒步涉溪的行人时常遇险。

图片

▲俯瞰远济桥  王立强/摄

清末,乐善好施的名士陈景韶见状便带头募资建桥。廊桥建成之后,一众乡绅百姓请之为廊桥撰写桥匾和跋文,于是他提笔而书:“任天下事者,苟皆以建桥之心为心,则天下何远而不济哉,然则远济又岂独为建桥言哉!”寥寥数语,豪迈中蕴含着对苍生的关怀,更道出“远济”的真义。

图片

▲陈景韶书《远济桥匾题跋》

现存于县博物馆·林展飞供图

不久之后,陈景韶走过自己倡议建成的远济桥,远赴京师会试,高中进士,从此踏上仕途。

图片

地点:荆溪镇关中村鼓响自然村

始建时间:始建年代不详,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重建

鼓响桥位于闽侯县荆溪镇关中村的深山里,与著名的三峰寺仅隔数十米之遥。它由条石纵横垒砌而成,桥墩建于岸边岩石之上。桥全长11.3米,桥面宽3.35米,桥面厚度却仅有0.35米。溪流经桥而下,两岸悬崖峭壁,溪潭深邃,溪水形成高30余米的落差,急流把石潭冲击形成直径各1米多的3个石洞,急流冲泻洞中,发出“轰咚咚”的鼓响声,震人心魄,故名“鼓响桥”,更被称为福州地区最为壮观的古代石拱桥。

循水沿阶探入谷底,山涧两旁绿树如荫,古藤缠绕,半月形的单孔拱桥与水中倒影恰恰勾勒成一轮悬在空中的圆月,犹如梦中幻境。

图片

▲绿荫环绕的鼓响桥下,溪涧落差形成瀑布 

 网络图片

离鼓响桥不远处有一块平地,很适合建桥,可为何当初人们弃易就难,偏要在峭壁急水之地建造这座鼓响桥呢?

图片

▲溪水上游河床堆满了石头  网络图片

相传,古时候有一位世外高僧曾来此参禅。人们时常能在悬崖大石或是高高的树枝上看到他打坐入定的身影。那岿然不动、庄严慈悲的身影在周围峭壁急流的衬托下更显得超凡出尘,宛如神佛。

有一天,这位高僧飘然而走,不知所终。人虽远去,但他曾经打坐过的大石和树木却仿佛因此沾染了灵性,让此地的人们世代顶礼膜拜。后来,信徒们就在高僧打坐的地方,依势而建此桥。传说的神秘色彩,也给这座古桥增添了几分空灵幽静的色彩,让人心生向往。

图片

▲乾隆四十三年重修鼓响桥建造的石碑

图片

地点:上街镇榕桥村

始建时间:宋元丰年间

十四门桥桥体东西走向,为13墩14孔石墩石梁桥,酾水十四道,故称十四门桥;每个孔道跨度不等,净跨4~6米。该桥全长约95米,双分水尖船形墩;双石梁桥面,桥面宽1.74米,桥面共用石梁28根。桥面尚存石梁题刻5处,东桥头存清代碑刻2通。桥面各用两块厚约0.5米的石板条平铺。乡人在桥头种植榕树,俗称“榕桥”。

图片

▲十四门桥在榕桥村段横跨溪源江  王立强/摄

“疏松绿竹拥村原,跨岸桥通十四门。水浅沙明飞白鹭,夕阳溪色近黄昏。”明嘉靖丙戌科状元龚用卿的一首七言绝句,道出了当年十四门桥两岸风光。如今的古桥虽不复昔年古渡横舟之繁华,但周边的宁静的乡村田园风光和对岸繁华的现代化建筑互相映衬,千百年间沧海桑田的变化,古老与新潮的相融和交替,都在一座古桥的连接中悉数呈现。

图片

▲明·郑元韶题十四门桥诗中一句

“西望旗山数里遥”的情景再现  王立强/摄

上街镇榕桥村的南边有一条溪,叫可溪。可溪之水过莲渚港注入闽江。其水面有上百米之宽,为上街乡民往来必经之道,宋时之前并无桥梁,来往行人全凭渡船过河,一旦山洪暴发,便有船毁人亡的危险。

图片

▲俯瞰十四门桥  王立强/摄

宋代,有一位乡绅林安世,因祖上和其本人热心公益,为家乡修桥六条,被乡亲们称之为“六桥林”。有一年清明节,林安世祭扫先人祖墓。来到可溪渡口的时候,渡船刚刚离岸。林安世叫船家回来,而船家却满不在乎地回答他:“想要赶快过河,为什么不自己造座桥呢?”林安世听后非常气愤,下定决心说:“我马上回去筹备建桥。”

林安世祭扫回家后,便独资建桥,历时六载修建此桥。桥建成后,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生活劳作,这座桥也成为福州地区最长的宋代石板桥之一,是今天富有考古研究和艺术观赏价值的历史文物。

图片

▲青苔斑驳,走过岁月的痕迹  王立强/摄

图片

地点:南屿镇新联村合浦自然村

始建时间:宋代,历代乡民屡有重修

合浦桥因桥架在合浦江南北两岸而得名。桥身为南北走向,长35米,宽2.5米,旧时无桥栏,四墩三孔道,系石构平梁桥。

图片

▲合浦桥横跨合浦江上

合浦桥周边和桥上环绕着3 株百年古榕。其中一株古榕盘根错节地生长在桥墩之上,繁茂的枝叶宛如绿色巨伞,遮盖呵护着“伞”下的合浦桥。地龙般的树根在桥下蜿蜒20多米,贯通全桥,与桥面石板和石墩紧紧合抱,颇有一番“缠绵之美”,被人们形象戏称为“骑桥榕”。

图片

▲“骑桥榕”根须垂挂

人在树下,树在桥上,桥在水中。合浦桥人、桥、树、水和谐交融,让人观之不觉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中,陶醉景中回味无穷。

图片

▲人在树下,树在桥上,桥在水中

合浦桥的桥墩处,有一座名叫“闾山法院”的小小庙宇,供奉着狮公仙师。

明正统十年(1445年),举子黄镐赴京会试,途经合浦桥时,桥上榕树突然无风摇摆,发出阵阵声响。伴随着神秘的声响,庙中狮公仙师传来话音:“镐京此试,登科仕进”。后来,狮公仙师和神树的预示应验,24岁的黄镐登科,最后官拜南京户部尚书。

从此,这里便留下了合浦桥仙师、神树一言九鼎的传奇故事,而小庙也因此至今香火不断,前来祈福、求美好前程的人们络绎不绝。

图片

▲合浦桥古榕掩映

图片

地点:南通镇苏坂村

始建时间:南宋隆兴二年(1164年)

榕荫桥为石构梁桥,全长27米,宽3.5米,两桥墩三孔道,船形墩,酾水三道,桥两端数株古榕环绕,郁郁葱葱,遮天蔽日。桥两旁有石块栏杆,桥栏板上镌刻陈壁书“榕荫桥”三字。书法苍劲圆润,古朴简远。

图片

▲青龙江从榕荫桥下蜿蜒而过  王立强/摄

精美的桥梁,清沏的碧水,参天的古榕,两岸阡陌交通,民居错落,此情此景,绝对是中国写意画中“小桥流水人家”的最佳写照。

图片

▲碧水映古桥  王立强/摄

陈壁,清代杰出官员和经济学者,人称“铜币大臣”。他与榕荫桥之间也曾有过一段不解之缘。

榕荫桥原名“仙板桥”,最初没有设置桥栏。当年,陈壁在回乡探亲时有感路人行走此桥不便,遂组织匠人对古桥进行重修,增造石柱石板桥栏来保护行人。桥成之后,陈璧又在桥的四角种下四株榕树,在撰写桥名的时候,他遥想百年后此处绿树成荫,冠盖石桥的情景,兴致大发,提笔为重修后的古桥改名为“榕荫桥”,命人镌刻在桥中石栏板上。

图片

▲桥上镌刻有陈璧所书“榕荫桥”铭文  宋桂瑱/摄

巍巍古榕,有福来荫。从此,这座古桥便有了个更加吉利好听的名字,而陈壁与榕荫桥之间的故事,镌刻在桥上的书法,也和周围的诗意美景无限交融,形成一道难得一见的人文景观。

图片

▲巍巍古榕,有福来荫  吴林/摄

图片

或许有一天,你牵着孩子的小手再次漫步家乡的古桥,向他们娓娓道来那些关于古桥的古老传说。不经意间,童年美好的时光涌上心头,而那份淡淡的乡愁,更在古桥之上细细流淌悄悄延续......

图片


图片

▼▼▼

 ·END· 

责任编辑 | 紫藤

校对丨乐乐

图文来源丨遇见闽侯、遇见大湖、

闽侯广播电视台、《闽文化的前史今生》

福州市闽侯县人民政府网站、

新浪博客、闽侯旅游、网络等

如侵请后台联系我们删除

该文谨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媒体立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