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快到年底了,不知近期还有没有茶客会泡轻火茶? 小寒大寒,气温最冷。 寒冬腊月之际,喝焙火足一些的岩茶,总感觉更过瘾。 中足火、足火的肉桂,汤醇味柔,咽下茶汤刹那还能感受到微妙的辛辣感。 不夸张的说,冬天喝一泡足火肉桂,可抵一件冬衣。 外面天气这么冷,又是周末休息。 舒舒服服地宅在家,泡茶独酌,也是一大享受。 ![]() 今天一早,有茶友翻出夏天时熟人给他送来的一盒轻火瑞香。 心底琢磨着,这盒茶放了这么久都没拆封。 趁着有空,索性泡来试试。 结果却发现,那款瑞香喝起来味薄、涩口。 连喝两杯茶,嘴巴里返上来的竟是一股涩味! 奇怪,和足火茶相比,轻火岩茶怎么会这么涩? ![]() 《2》 焙火焙轻了茶味易涩,这是劣质岩茶的表现。 优质轻火茶,不应如此。 七八月盛夏,当年轻火岩茶纷纷褪火,进入适饮期。 拆开一泡品质过得去的轻火茶,你能解锁出武夷岩茶的清新鲜醇风味。 是一股特别清新的感觉。 瑞香、金牡丹、黄玫瑰、春兰、奇兰等适合焙轻火的品种茶,香香的、柔柔的、茶味还特别爽口。 因焙火程度轻,茶叶本味保留明显。 清清爽爽,盛夏时节喝起来特别解暑燥。 长期喝惯清爽口味绿茶、花茶的茶客,好奇尝试武夷岩茶风味时,一般不建议贸然选太高的火功,轻火即可。 先喝惯轻火茶,再逐步进阶。 轻火、中火、足火一路慢慢喝下来,更能有效掌控岩茶入门节奏! ![]() 《3》 轻火岩茶的最大特色是原滋原味,茶味鲜醇,茶香馥郁。 瑞香这类的品种茶,焙火轻一些,更能保留自身花香多元本色。 然而提到轻火茶,却有部分茶客担心岩茶焙火不足,茶味会涩。 但火功高低与焙火之间,没有必然关联。 相反与原料品质、做青状态关系牵连更大。 茶味喝起来涩口的岩茶,真实产地环境很一般。 没有独到的正岩小气候滋养就算了。 ![]() 茶树还可能被密集成片种植,成片山头彻底开荒,全部种满茶。 没有天然山坳山谷遮阴,也没有其它植被调节生态。 日晒时间长,阳光倾洒而下,一点儿也不柔和。 对茶树生长而言,阳光透过云雾层,形成温和漫射光线,能高效率调动光合作用效率。 同时,还能让叶片避免过分灼晒,生出大量苦涩物质。 将这些茶青鲜叶采下来加工,不论焙轻火、足火,茶味都是涩口的。 入口涩,回味也涩。 哪怕有了高香品种本身的高调高扬茶香作遮掩,还是没法遮盖这股难喝的涩味! ![]() 《4》 做青走水不顺畅,也会导致涩味出现。 之前收到过一条让人哭笑不得的留言。 “肉桂的辛辣感越强越好,上好的牛栏坑茶就是如此,如果你跑下山场,嚼下鲜叶就知道原因了。” 先声明,此举不可效仿。 牛栏坑内的茶树,每一棵都是有主的,别随便摘茶青。 再说,哪怕牛栏坑肉桂名声在外,生嚼茶青也不会好吃。 因为它还没有经过加工。 若有大胆尝试精神,大可体验一番。 生嚼茶叶的滋味,远不如吃减脂餐时的蔬菜沙拉叶子! 哪怕山场环境再好,生茶叶也是涩口的。 ![]() 从新鲜茶青到干茶成品,岩茶需要经历一连串加工步骤。 其中,做青环节对涩味留存程度影响很大。 鲜叶采下后,挑青下山,及时运送到茶厂加工。 及时摊晾,才不会影响走水效果。 到了摇青环节,一边摇,一边吹风。 水仙叶片大,叶脉厚实,一般“少摇多吹风”,促进水分流失。 采摘中小开面为主的肉桂,做青原则是“多摇少吹风”,确保发酵程度适中,更能做出传统的熟果香味。 回归正题,岩茶在做青走水期间,散失掉的不仅是茶青鲜叶内部的水分。 茶叶内不少多酚类物质、苦茶碱等物质,也会和水分一并“走透”。 不至于在岩茶成品里,保留过多苦涩茶味。 做青走水顺畅的岩茶,喝起来刺激感不会过过猛,更具柔和气质,不易苦涩! ![]() 《5》 山场环境好、工艺到位的岩茶,哪怕只是轻焙火,茶味也不会苦涩。 而是清清爽爽,香气馥郁。 长期喝惯了足火、中足火岩茶,偶尔换一下口味,也是不错的尝试。 冬天宅家喝茶,不妨翻一翻自己的“小茶仓”。 如果发现夏天时买入手的轻火岩茶还有剩余,不妨及早泡开喝掉。 及早喝,茶味更清鲜。 喝瑞香、金牡丹、黄玫瑰这类的品种茶,不主张久存。 趁早喝掉,趁鲜喝掉,更好。 买岩茶,不同火功的岩茶,有不同的担心方向。 买足火怕焙火过头,遇到病火茶。 买轻火又担心茶香发冲、涩味太强。 这两点,几乎是劣质轻火岩茶最容易踩坑的地方。 ![]() 武夷岩茶里,轻火茶多数以香气为最大卖点。 轻轻焙火,低沸点的茶香保留更充足。 但选茶时还是那句话,比起闻起来香,喝起来茶汤落水更重要。 如果发现茶香浓郁偏冲,闻久了感觉有些腻,喝茶过后嘴巴没有留香。 茶香轻飘的轻火茶,虚有其表,没有入手价值! 另外,岩茶焙火后能去掉部分苦涩。 高温焙茶期间,将岩茶放进焙笼里,底下就是温度很高的炭火。 受到高温影响,茶叶内部的咖啡碱遇热升华。 走进焙茶间,市场能在焙窟旁、墙面上、窗户边看到一些白色晶体。 其实这些焙茶结晶是咖啡碱升华之后的变身产物。 没焙火的毛茶半成品,试喝时茶味涩口刺激。 焙火之后,哪怕只是焙至轻火,茶味也会柔和清新许多。 如果是进一步焙下去,焙到足火,将茶味不断醇化。 啜茶入口只会感觉绵柔醇厚,并没有涩味、涩麻的存在! ![]() 《6》 岩茶圈内有一火遮百丑的说法。 部分产区糟糕的外山茶,天生就自带过多涩味。 加工处理这样的茶叶,少不了多花心思。 如果是只焙轻火,那股又薄又涩的味道,很多人会受不了。 相反,故意将火功焙高拉高。 焙掉明显的苦涩茶味,才能让人勉强接受。 但这种茶,内在依旧很空洞。 毕竟原料底子差,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论怎么做,茶味都很薄。 汤感不醇,茶味不柔,茶香不持久,没有回甘生津。 即便不苦不涩,茶味充其量只能算“不难喝”,谈不上多好喝! 买岩茶,茶味不涩口、不麻嘴是基础底线。 重水求香,汤感醇厚,才算一流好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