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用消寒图渡过寒冷的冬天,我们用消寒图去坚持做一件事情,养成一个小习惯。 今年和盈视大沛老师的新书《诗词里的中国史》相结合,每天涂色消寒图,读一章书(大沛老师伴读),吟诵一首古诗,赏书中一副古画,日日有收获。 ![]() 读书内容:秦汉篇 第八集 惊弓之鸟的结局——《翠鸟诗》P189-199 吟诵 翠鸟诗 东汉 蔡邕 庭陬有若榴。 吟诵:久而吟诵团 天青 大家好,我们今天要读的是秦汉篇的第八篇,《惊弓之鸟的结局——<翠鸟诗>》。有些朋友听过我在学部上的课程《我是小木铎》,本书里的中国史大多数的内容是参考了音频课,当然80%以上都是重新写的,很多知识也经过了调整。但《翠鸟诗》是那组课程里没有的内容,这是我在设计这本书逻辑的时候,特意选择的人物和诗歌,这个人物就是蔡邕。 为什么选择蔡邕呢?首先,我想找一个人能够与东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连起来,那么蔡文姬是最合适的,所以我们在本节的最后,也就是第194页写了15年后,蔡邕的女儿蔡文姬流落到南匈奴,中原的一位乱世英雄感念当年与蔡邕的情谊,于是派人将她劫回,这位英雄便是开启下一个时代的曹操。这就连上了,这是我的一个设计,希望大家能够关注到这一点。 另外,蔡邕这个人是非常著名的历史人物。因为焦尾琴的故事,我在一开篇的时候,特意讲了这个故事。我们中国人的传统乐器有许多,其中比较有名的就是古琴。古琴自古以来就叫琴,今天为了与一众乐器区别,所以加了个“古”字。中国文人都弹琴,所以我们的古琴在古代一般叫文人琴。我们在讲舜帝的时候说过他有一架五弦琴,有人说文王又加了一根弦,武王又加了一根弦,所以变成了七弦琴。 后来的七弦琴,也就是我们的古琴,成为了文人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汉代司马相如是个古琴大师,东汉末年蔡邕也是古琴大师,我们也正好把“琴”这个概念在这里提出来,把蔡邕这个人物也摆出来,让读书的人对中国的文化,在这个层面上有所了解和熟识。 我为什么对东汉这个王朝有偏见?除了那三个比较有名的皇帝之外,后面的皇帝都有一个问题——主少国疑。所谓“主少”,就是皇帝的年龄特别小,我在本章当中也特意提到了这个问题,东汉时期就几乎没有长寿皇帝,而且皇帝即位的时候年龄都比较小,汉章帝孙子即位的时候才满月,八个月后就夭折了,是历史上最短寿命的皇帝。皇帝年龄小,谁来主持朝政呢?那就是太后,太后一个女人家如何维护住自己统治呢?她就依靠自己的家人,也就是外戚。我们中国人很有意思,妈妈这边的人都称为“外”,比如外公外婆,所以太后家里的人就叫外戚了。等到太后去世,小皇帝长大想要亲政了,小皇帝想要解决这些外戚的问题,他靠谁去解决这些外戚呢?他只能依靠跟自己一起长大的、关系最亲密的太监们。所以小皇帝一长大就是太监专政,这就叫做“宦官专权”。小皇帝又不长寿,一个更小的小皇帝上台后,又是外戚专权,等这小皇帝长大了,就又是宦官专权,所以东汉就一直在被外戚和宦官这两股力量纠缠着,导致东汉全是权力的争斗,以至于王朝逐渐走向了没落。 大家在这过程当中一定要拉拢人才,把人都拉拢到自己的阶层上,成为我的集团中的重要力量。所以文人们在东汉的中后期命运很悲惨,他可能是一个有志之士,有建设国家的理念,但是你必须得投奔一个集团,否则你的理念根本无法实现,但你投奔的集团到底对与不对?这很难说,集团还存在争利的问题,所以文人们就非常地挣扎,蔡邕就是其中的典型。也许这个人和他经历的事情大家不是特别熟悉,那么看完这一集,你就会发现,我们在历史上或者小说上所熟悉的一些人物都跟蔡邕有关系,比如董卓、何太后这些人。我曾经把东汉末年的故事写得很清楚,但后来我把这些内容全删掉了换成了蔡邕,因为东汉末年有关于何太后、何进、董卓之间的很多事情在《三国演义》里也写得很清楚了,大家有兴趣可以看。 我讲故事还要有我的目的,就是我要选择一个人,这个人他被动或者主动地推动了历史发展。他有诗,能反映一个时代的特点,反映一个时代里一群人的处境,他的诗歌还能对后世有影响。东汉末年,这些文人们在政治理念上难以伸张自己的本事,所以就把这一腔热忱用自己的文学表达出来。 《翠鸟诗》在写一只惊弓之鸟,这个鸟非常想安定下来,这是文人的心,但是他却处于乱世之中,只能不断挣扎。如果说这用的是象征手法或者用的是托物言志等等,这些想法都行,但其实我不爱说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因为中国诗歌只能这么写,这么说没有意义。不是托物言志,也不是借景抒情,那就是用物言志,用景抒情。因为不“借”的话,就没有别的办法表达了,直白地说出诗人内心的想法是不行的,会被“开除”的。我要想写诗,我就不能直接说我生活的特别惨,我自己有一身本事,我非常想建设国家,但国家不给我机会,我到处被人拉拢,难以安定,我多么希望有一个安静的环境——这就不是诗了,诗必须得借个东西说。我们看《翠鸟诗》更能表现这一点;更能体现诗歌创作的一个习惯;更能表现出从东汉末年开始一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乱世中,文人们要更好地去表达个人心境,可见自觉自醒的时代要开始了。 盈视(大沛)老师 朱畅思,字盈视,北京市教育学会吟诵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北京市教育学会理事,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传统文化教育分会理事,吟诵教学法专委会教学工作委员会委员,吉吟创始人。 石榴轴 石榴轴 清,周禧,周禧即周淑禧(1624-约1705),自称江上女子,清代江苏江阴人,嫁同乡黄生。她与姊周淑祜自幼在父亲周荣起的支持下学习书画,及长,“二女以丹青著称。所长花卉虫鸟,用笔如春蚕吐丝,设色鲜丽,气韵生动。禧尤聪慧,兼工佛像,曲尽庄严端穆之状。间作外域鞍马,点染精工,思致茂密。”周淑禧、周淑祜花鸟画工写兼备,设色妍丽。她们既以自然物象为师,“家畜文禽,每作画时,辄取而对之。”同时又虚心地向文俶学习笔墨技法,用笔如春蚕吐丝,设色鲜丽,气韵生动。周禧著有《画余谱》。 陈继儒赞其花鸟画云:“花有露,鸟有声,能令造化无权,有此才女,使人不复羡谢家也。” 本画跋:癸巳(1653年)新秋。江上女子周禧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