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甸之战后,粟裕黄克诚再也没有合作,这场战役两人出了什么事

 行云流水vmmxd6 2023-01-17 发布于辽宁

1940年11月,粟裕和黄克诚在一场战役结束后,相对苦笑。

这场仗打的窝囊,歼灭国民党军八千人,自家伤亡二千多,人员伤亡比倒还不算难看。窝囊之处在于,我军原定目标是攻下曹甸城,最终只到城墙边转了转,连敌军的核心堡垒都没碰到,就撤了。

我们回顾这场战役,倒不是去分说一城一地之得失,而是粟裕、黄克诚两位大将的一段独特经历。

此战独特之处在于,这是两位大将级人物在战术层面的唯一一次合作。此后,粟裕、黄克诚再也没有打过配合。

有道是,物以稀为贵。事亦以稀为贵。我们来看看粟黄二位在这场战斗前后的历史轨迹。

一、大将合作有多稀奇?

大将级的人物配合作战,在革命战争年代是很罕见的。我们简单地分说一二。

开国十位大将,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

众所周知,国初排定将帅,兼顾考虑了很多条件,战功、资历、山头等等,尤其是山头,这个词并不是贬义,我军组建之初来自于好几个系统,红军时期,有红一、红二六、红四,三大方面军;抗战时期,又分为八路军、新四军,八路军内部又有三大主力师和山东、华北、陕甘宁几大根据地之分;解放战争时期,四大野战军就无烦笔者赘叙了。

评定各个层级的将帅,要兼顾各个系统,也就是山头,要均衡各个系统,每家都有代表,资历较浅、职务远逊于其他九位大将的许光达,之所以能评为大将,就是出于照顾一野系统的考虑。

十大将在各个山头分布之散、互相之陌生,是十大元帅和五十七上将所不能比的。

十大元帅中,徐聂二帅在华北,林罗在东北,林聂红军时期又有悠久的合作历史,朱彭叶三帅是中枢的代表,刘帅和徐帅、贺帅都合作过。尤其是红军时期,除了贺龙,其他九位元帅在江西低头不见抬头见,都是熟得不能再熟的老熟人。

上将人数较多,每一家野战军都有好几位纵队司令级人物评为上将。像华野的老几位,陈士榘、唐亮、许世友、王建安、叶飞、宋时轮、韦国清、张爱萍,互相之间都非常熟悉。

唯独十位大将,分处于不同系统,合作的机会非常少。例如粟大将,与许光达、谭政、萧劲光、罗瑞卿、徐海东几位几乎没怎么打过交道。与陈赓稍有交集,这也是在解放战争末期才有过短暂的合作。

所以,大将级人物在战术层面的合作有多罕见,大家能意识到了吧。

当然,我们不能为了说罕见而说罕见,还要看罕见本身有无意义。

为罕见赋予意义的,是粟裕、黄克诚两位独特的性格作风。粟裕大将为人谦和,品质高洁,这都是人所共知的。其性格和作风中最不令人注意的,是他的执拗与坚忍,他一旦认定的事,很难有人能说动他。

战争年代与粟大将以平等身份地位共事过的人不多,陈毅不管党内身份还是军内职务,都高粟裕一头,粟裕不管内心还是外在,都对陈毅非常尊重,而陈帅在军事问题上又甘心情愿地让贤,几乎不干预粟裕指挥作战,所以两人共事相对来说比较融洽。

但如果遇到身份地位差不多的人会怎么样呢?比如同样极富有主见、极不“善于”保留意见、极富“斗争”精神的黄克诚。

这就是今天话题比较有意思之所在。

二、粟黄之会

抗战初期,粟裕是新四军苏北部队的副指挥,陈毅的副手。黄克诚是八路军115师344旅政委。一个在江苏,一个在华北,两人可谓风马牛不相及。

1940年8月,黄克诚率部进入豫皖苏地区,不久在盐城与新四军苏北指挥部会师,粟裕与黄克诚见面了。

粟黄之会,最大的推手是刘少奇。

少奇同志以中央领导之身份在中原局坐镇,1940年前后,新四军出了一些问题,项英迟迟不同意部队渡江北上,中央十分忧虑,叶项是主力,华中抗日局面就靠新四军打开,而彼等迟迟淹留,不利于打开豫皖苏各省局面。

少奇同志这时来到苏北,开始与陈毅联手经营苏北皖北各路兵马。

中央领导的能量及格局,皆非项英所比。一到苏北,就主持了两件大事。

第一,成立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指挥部,统领苏北皖北及豫东部队。

第二,陈毅进入中原局任委员。

可能有人不太明白这意味着什么。

华中成立指挥部,实际上分了新四军军部的权。刘少奇起初想让叶挺来江北指挥,中央应少奇同志之请,任命叶挺为总指挥,但叶挺迟迟未至,便由副总指挥陈毅统管军事。

少奇同志苦心孤诣,想改变新四军力量部署,将重心转移到华中,终因项同志的固执而未能如愿。由此,华中总指挥部所辖部队,实际上成为独立于新四军军部的另一股重要军事力量。

假以时日,华中部队会不会发展成与八路军、新四军并列的另一支大军呢?笔者认为这个可能相当大。

陈毅任中原局委员,意图更加鲜明,少奇同志不懂军事指挥,把陈毅列入中原局,提高其身份地位,即是请陈毅总领军事,当华中部队军事一把手,尽快开辟出新局面。

黄克诚南下盐城与粟裕会合,就是少奇同志在华中这盘大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黄克诚与粟裕,是八路军、新四军中新近涌现出的最能打的两位战将——当然,对于黄克诚,有些领导人可能看走了眼,并没有发现黄大将真正的长处,这也是曹甸之战没有打好的重要原因之一。

会师之后,兵强马壮,刘、陈二位想趁此东风,来一个大动作。

只可惜,刘陈二位都没有充分了解粟黄二人特点,尤其是粟与黄能不能配合好的问题,根本没有人意识到这个也会成为问题。曹甸之战没打好的苗头,从此时起就开始萌发了。

三、打韩之争

刘陈酝酿的大动作,就是彻底赶走盘踞在苏北的韩德勤势力。

韩德勤时任国民党军鲁苏战区副总司令,兼江苏省主席。

此人抗战有功,反共有罪,被日本人打得只剩残兵2万,却仍然积极摩擦,使尽浑身解数企图遏制华中共军的发展势头,黄桥战役被粟裕痛扁后,紧急向蒋介石求援,请求驻扎于河南的汤恩伯部进入苏北。

刘少奇与陈毅都主张迅速以武力解决韩德勤,不料向中央报告时遭到否决。

盖因当时周恩来、叶剑英正在重庆与国民党谈判,争取我党我军更多生存空间。尤其是皖南新四军北渡之事,双方争得面红耳赤。

而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我党提出的,这是统领抗战事业的旗帜。此时如果自食其言,岂不给了国民党口实,引发更加疯狂的反共摩擦?所以中央复电刘陈,暂时不要打韩。

刘少奇、陈毅算定,苏北我军实力已经超过韩德勤,此时不打,又待何时?真要等到汤恩伯开到,那时就难办了。

刘、陈再度上书,态度非常强硬。毛泽东亲自回电说,真要打那就打,但是不能把韩德勤打死,也不能彻底把他从江苏赶走,也不能攻打韩德勤的江苏省主席驻节之地兴化县。

刘、陈兴奋异常,当即召开作战会议,部署进攻事宜。作战目标是韩德勤多年经营的重镇曹甸镇,这是兴化县东北的一个城镇,建有高墙、堡垒,驻扎着五千多国民党军。

就是这时,时任第五纵队司令兼政委的黄克诚,站出来反对进攻。理由有三:

第一,我军华中部队大多是新到的,比如八路军第五纵队,都是从华北远道而来。部队刚刚进驻陌生地域,敌、伪、土、顽、匪势力错综复杂,我们尚无法稳定地立足,此时主动进攻韩德勤,似有不妥。

第二,中央反复强调过,不可衅自我开。只要韩德勤没有主动进攻我们,我们不能先动干戈。似乎要等到韩德勤先开火,我们才好反击。

第三,从军事上看,曹甸、兴化、平桥等韩军地盘,河流纵横,地势利守不利攻,我们在没有掌握充足兵力、充分熟悉地形的情况下,更不宜贸然发动进攻。

刘、陈都非常生气,战前你黄克诚是同意军事解决韩德勤的,怎么出尔反尔。黄克诚说从政治上看,军事解决韩德勤是终极途径,但现实条件暂时不允许,不能打。

刘、陈二位忍着不痛快,强行压制住黄克诚的意见,命令各部迅速出击。

四、粟黄配合出了什么问题

这场战斗过程比较简单,我军以二万之众,进攻曹甸镇,结果因为地形不利、组织指挥混乱,只杀伤了国民党军八千余人,我方伤亡二千余人,但攻陷该城的目标未能达成。

陈毅见强攻无法奏效,遂叫停此战。军事解决韩德勤的企图化为泡影。

令人蹊跷的,是粟、黄两位对此战的看法,尤其是对彼此的态度。

粟裕、黄克诚均有战争回忆录,即《粟裕战争回忆录》《黄克诚自述》。但遗憾的是,这两本以第一口吻写成的、最能体现真实想法的著作,对曹甸战役都是一字未提。

这场战斗并不是小到可以忽略,两位大将不约而同不提,可见内心都有一定顾虑吧。

官方出版的《粟裕传》《黄克诚传》记载这段战史也很有意思。

《粟裕传》正文中对此战仍然不置一词,只在传末的大事年表中提到,粟裕“指挥发起曹甸战役,歼灭国民党军队8000余人。”

《黄克诚传》的记载稍微详细一些,黄克诚与刘少奇、陈毅的争论,黄克诚被撤掉第五纵队司令之职,曹甸攻城的过程概略性描写了一段。但传中未提粟裕一字。

《陈毅传》对此战一字未提,《叶飞回忆录》几用寥寥几行字进行了略写,而且一字不提黄克诚部队的事。从这些记录看,似乎粟黄两部各打各的,并没有什么交集。

然而真相并非如此。

笔者检索史料,终于在《新四军战史》(解放军出版社2017年出版)中发现了蛛丝马迹。

毕竟是专门的战史,此书中专设了《曹甸反顽战役》一节。

此节记载,参与进攻曹甸的是两路部队,一路是黄克诚第五纵队的第一支队,另一路是粟裕指挥的苏北部队第一纵队(司令叶飞)、第二纵队(司令王必成),共十个多团,二万人的兵力。

此书指出,之所以没打好,其中一条原因是八路军、新四军首次配合作战、协同不够。

也就是说,粟、黄两部是配合作战的,而不是各打各的。

再找相关史料,在《新四军的组建与发展》(军事科学院2001年出版)发现了更直接的材料:

八路军第五纵队第一团攻入曹甸西北角炮楼,但此时新四军在东北、东南两线的攻势尚未展开,使韩军得以集中兵力在西线组织反击;22时许,新四军第一纵队经过近迫作业,越过濠沟,不久突破东小圩,占领了部分阵地。可是,此刻八路军在西线的进攻都处于间歇期,致使韩军得以在东线进行反击。……曹甸东、南、西三面均各自为战,未能形成统一的进攻步调。

粟黄配合不好,没有发挥出全部功力,基本实锤了。

再回溯粟裕、黄克诚、陈毅、叶飞等人的传记和回忆录,语焉不详或是干脆闭口不提,都可以理解了,大都是为尊者讳吧。

粟、黄二位都是我军顶尖高手,为什么在小小的一场曹甸之战中,竟然没打好呢?

总结原因,大概一则陈老总没有充分发挥协调总领的作用,二则粟裕、黄克诚都是极有主见之人,自己指挥能上天入地,与人配合却处处缚手缚脚。三则粟裕虽然久居江苏更有发言权,但他为人极其谦虚,不敢自居地主指挥黄克诚。否则,若是以粟为主,以黄为辅,小小一个曹甸城,我军还不是手拿把掐!

战争并非简单地一加一等于二,配合得好,两只狼加起来能干掉一只虎,配合得不好,兴许两只虎也干不掉一只狼。

不过好在在我军将帅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过而能改。经过此战,陈毅迅速认识到把粟裕、黄克诚放在一起并非最优解,随后调整了分工,粟裕到苏中,黄克诚在苏北,各自为战,各撑一片天空。

黄克诚真正的强项是发展根据地、发展部队,陈毅、刘少奇非常尊重他的独立性,委以苏北军区军政一把手之重任,黄克诚干得如鱼得水,很快就把局面打开了。

至于粟大将,原本就长期战斗在大江南北,打仗、建军、建设根据地,样样都是一等一的顶尖高手,在笔者看来,综合实力甚至可以挤进十位元帅,江苏抗日头一等功劳,大概无人能与粟大将竞争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