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沉香教授“论文写作五要点”讲座逐字稿

 月波阁 2023-01-17 发布于四川

下面我想从论文的题目、摘要、正文、格式还有修改等等方面来谈一谈自己关于论文写作的观点。

需要说明的是,一千个观众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章无形,论文不可能都是同样一个写法。但是,我们在论文写作的时候总是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总是有一个大家比较认可的标准,我来谈下我自己的认识,当然这个认识并不一定对,仅供大家参考。

第一个:论文的题目

一个好的题目能够吸引眼球,对文章能够起到一种画龙点睛的作用。我个人认为,“标题党”是有它的合理性的。我们有时候看一个题目,我们就能够看出、推测出这篇文章在论证分析方面的深度,它在理论层面可能达到的高度,它在研究视角方面的广度,至于拟定一个什么样的标题、要不要加副标题?那要看下你文章的内容,你的文与题,一定要互相适应。

再者,大家可能需要研究下同行的文章,琢磨下比较好的文章题目的用词,它的语序,以及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对一些比较规范,又与你的研究内容相契合的词语,你是可以借鉴的。就我个人在写论文或者申报课题的时候一般都会想五到六个,甚至十个以上的题目,我把它写在本子上面,然后挨个分析,并且看下知网上别人的题目是怎样写的,看一看项目数据库里面,别人课题的名称,做到字斟句酌,选一个最恰到好处、最有范儿的题目。

而且我要告诉大家,我在论文写完以后还要进行调整的,写好题目是非常关键的。我一个师妹第一次申报课题就中了,有个师哥说了一句话:要看下最近三年或者最近五年立项的课题的题目,她就很仔细地研究了一遍,给她的本子起了一个比较好的、比较有吸引力的题目,我想这对她能够成功地申报还是有一定帮助的。

关于论文的题目,我一般是在确定要写论文的时候,肯定要先定几个题目。但是论文写完了还要根据论文写作的情况进行一个调整。这里我想说的是,我认为,在标题中不要使用的一些词语,包括哪些呢?比如说,像“初探”“浅析”“试论”“试析”,这样的一些谦辞最好不要用在标题里面,但是研究生撰写的论文可以用。我们作为有一定研究经验、有一定研究基础的高校老师,最好不要用这种谦辞。

还有一些比较花哨的词语也不建议使用,其中的原因大家自行体会。


第二个:摘要的撰写

我不知道大家在写作的时候重不重视摘要的写作,应该说在我们这样一个信息时代,在我们现在这样一个宽带写作的年代,各种各样的学术文献是一种爆炸式增长的情况,论文的摘要就是要满足大家快速查找文献的需要。所以说,我认为,摘要撰写的第一要义就是要有独立性和自明性,尽可能以短小的篇幅归纳概括出论文要研究的核心问题,你的核心观点,还有你所采用的新颖研究方法,然后呢,让读者在三五分钟的时间里面弄明白你的创新点在哪里,并且能够吸引他深入地阅读你论文的全文。

所以,对论文来说,由于论文摘要的独特意义和作用,我个人觉得我们花点时间来研究论文摘要的写作规范还是非常值得的。对于法学领域的学术论文来说,一般情况下,这个论文的摘要一般应当以第三人称的口吻来表达,显示你行文的客观。“本文”“本人”这些字眼对于管理类和经济类的期刊来说,我看过《经济研究》上面的一些文章,还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A类)期刊上的文章,它也有出现“本文”字样的,这样看来这个问题大家根据自己的学科领域,自行决定就好。行文遵循客观中立原则,最好不要出现第一人称。

第二个方面呢,不要写成论文的提纲,不要按照你的论文的结构来书写。你这样写了以后,别人看完,对于你论文的重心在哪里,核心观点是什么,其实并不明确。而且写成论文提纲也显得作者提炼、归纳、抽象、概括的能力是有欠缺的。我个人认为,好的摘要就应当是一篇独立的论文。这个摘要一定是要在正文完成以后再来写。

我个人认为,主要有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给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个内容,研究的目的包括对背景和重要性的简要的介绍;第二方面是你所采用的关键研究方法;第三个方面是你主要的研究成果,包括你的创新性见解和你最重要的结论;第四个方面是应用的前景和理论的意义。

摘要的撰写请大家注意,我们对摘要创新性的见解是要有一定考量的,但应该是一种比较准确的、比较含蓄的自我评价,尽量实事求是,不要夸大其词。英文的摘要,有些期刊要求中文摘要要翻译成英文摘要,英文摘要的内容应该是基本相同的,一般情况下不要求逐字逐句的直接翻译,这是摘要的写法。


第三个:论文的格式

关于论文的格式,我比较认同上一期讲座中chin博士的观点。中国人有个传统习惯就是不拘小节。我认为这个习惯一点都不好,我们写论文是给别人看的,格式上的规范和美观是非常重要的。我想,哪个编辑都不会对一篇格式不规范、字体大小不一、行间距也不统一的论文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每一年指导本科生、研究生论文的时候,我都会声嘶力竭地向他们强调这个问题。你的格式一定要规范、你的标题怎么样来撰写、你的章节应该怎样的安排,你的参考文献怎样去写,每年都要进行这样的一个重复。

我们在撰写论文的时候不仅仅要注意论文的格式,还要注意其他一些,比如说,文件名称、现在很多刊物都是采用电子投稿的方式,大家在投稿的时候最好是把附件的名称命名为“姓名+标题”,你顺手就可以这样做,但是你这样顺手一做就会给编辑省去很多的麻烦,会增加对你的一个好印象。大家都知道好一点的期刊都是稿满为患,格式不规范就是一个很轻松、很有道理的退稿理由。

我们之前在本科生、硕士生论文答辩的时候,如果碰到自己不熟悉、或者根本就不懂的主题,你要向他提问,怎么办呢?这个时候,就可以从论文结构、行文还有对策建议的可操作性,有没有针对性提出建议,而一个最容易的提问题的方式就是格式方面的问题了。很多期刊对论文题目、摘要、尾注、参考文献、作者简介、基金项目,要求的格式都不统一,我们在写稿的时候就应当注意最好按照刊物的要求来完成。虽然这样做会比较麻烦,但是能够显得你的态度比较诚恳。


第四个:论文的修改

论文写完了以后,要去修改,要一直改到你满意为止,最好改完之后能够给同行专家看一看,请别人从不同的角度提一下修改意见。有一些期刊在审稿之后,会给出一个修改的意见,一般来说,外审专家都是同一个学科领域或者相近的学科领域比较有建树、比较负责的学者。这时候,我们虚心接受专家的意见,认真地进行修改是一个明智之举。有时候,专家提出的修改建议确实改不了,这时候也要说明一下客观原因,态度要谦虚诚恳。

去年我发在一个比较有影响力刊物上的一篇文章,当时外审专家和编辑就提出了很好的修改意见,他们是建议我改题目,但在当时改了题目,你的内容也要做相应的调整。大家知道改文章是比较痛苦的,特别是改自己的文章。我前年发在核心期刊上的文章,毫不夸张的说,改了一次又一次,以致于到最后,我是改哭掉的。

当时那个外审专家的意见确实非常好:改题目,把内容做相应的调整。最后,我还是按照他们的意见做了一个认真地修改。通过修改,整个论文的视角,还有它的实践意义,我认为提升是比较明显的,最后这篇文章是作为封面文章刊登出来了。我很高兴,在投稿的过程中有一个编辑和作者互动交流的过程,对于提高作者的论文写作的水平是非常有帮助的。


第五个:良好的写作习惯

我前两天在朋友圈里收到了一个朋友发的帖子,很有意思,它的题目是《再看五分钟的连续剧吧!》或是《我再上五分钟的网,就去写论文》,其实我自己也是这个样。但是我想,关于写论文,大家可能会有一个工作计划之外的安排,都有一个期限方面的限制,那么养成一个良好的写作习惯就非常的重要。我现在就想分享一下。

首先呢,大家不要准备好了才动笔,应该说你永远都不会觉得自己准备好了。你想想,如果明天就要博士论文答辩,你肯定今天一定会抓起笔来就写,哪里顾得上准备什么材料。准备好了,很多时候只是我们拖延的一个借口。

还有一个方面就是,不要等到文章所有的方面、一点一滴你都想清楚了你才下笔,请大家想一想:如果你想写一篇好的文章,你的前提是一定要先把文章写出来。写出来以后,我们还是要秉承“不发表就发臭”的一个原则来修改来投稿,这样一个过程中总是有收获的。

还有一个方面是“化整为零”的写作。学会利用零散的时间、排队的时候、等车的时候、课间休息的时候,其实都可以用来思考你所研究的一个课题,怎么样来写作。我相信我们的群友大多数都是这样一个情况:上有老、下有小,工作有领导,上学有博导。很多正在读博的群友,现在有大段的、整块的时间让你慢慢地享受写作的快乐简直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我们整块的、专门用来写作的时间本来就不多,并且真的有那么一段时间的时候,你可能就很难静下心来写作了。所以,要学会利用平常的零散的时间来写的话是比较好的。

我本人是摩羯座的,有一点点工作狂的倾向,平常没时间怎么办?监考的时候看相关的资料,坐飞机的时候,飞机起飞以后、降落以前,我就打开笔记本一直在写。通过这样,可以有效地利用时间。

还有一个,我认为写论文、做项目,你最好不要中断太长的时间,如果你中间停下来了,去做别的事情,你后面把它捡起来又来写,就会感觉效率比较低。这是我个人的一点心得。

还有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做好读书笔记。写好文章,前提就是多读、多看、多思考、多想,但是信息比较大的话,你可能很快就把它忘记了,怎么办呢?有些时候一些来不及消化的东西,做好读书笔记,有空的时候拿出来看看就能够提高效率。

关于做读书笔记的软件,这也是我比较感兴趣的。



作者简介:

图片

主讲人法学-沉香简介:教授,法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知识产权战略管理。主持、参与多项国家级、省级课题研究,包括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作为核心成员参与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法律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1部,公开发表论文30篇(其中CSSCI来源期刊16篇),包括在《中国软科学》《现代法学》《科学学研究》《知识产权》《河北法学》《广西社会科学》《技术经济》等国内一流、重要学术期刊发表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国家版权局优秀论文三等奖及其他奖励30余项。英国牛津大学法律系访问学者。

注:讲座时间为2014年4月27日,主讲人简介为当时讲座开出时的介绍,特此说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