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访杉树窝 | 每日好诗

 帅帅m1guxnxn4d 2023-01-17 发布于山西

Image

访杉树窝

月下狼族

Image 

不见杉树——
背有山,呈蓑衣形。前方开阔
公祠只剩门楼、大厅。老风车从印象中
抖出,等待不讲理的疼痛

没有什么
比鸡啼更能反衬静寂
加上狗吠声,也叫不醒深睡如石的过往

九旬老妪坐在屋内
所有的言语交给斑驳中的浮沉
“人又何必活得那么久。如嵌入水渠的石头
无法破碎,又出不来……”
此刻,我体内的时针被无休止拨快
途经忧虑、恐惧及庆幸

转身离去
一枚柿子落在地上。在开裂之前
所有的摇晃没有波澜
Image

这首诗从第二节开始,精彩的部分慢慢显现出来:“没有什么/比鸡啼更能反衬静寂/加上狗吠声,也叫不醒深睡如石的过往”,这三句引出一种注视:什么样的过往深睡如石?连鸡啼与狗吠也叫不醒?读者的兴趣被引发,注意力也被集中起来,并且很想知道作者到底想说出什么内容。于是,第三段的九旬老妪的出现便很自然了,这里特别要提出的是,接下来九旬老妪说出的两句话,一方面是点睛之语,另一方面这话语本身就充满诗意与哲理:“人又何必活得那么久。如嵌入水渠的石头/无法破碎,又出不来……”,诗写到这里,最主要的部分和好处已经端出。

一个还乡的诗歌主题,本应该充满感慨或欢迎、伤感或兴奋、回忆或失落等情感,但这首诗中却几乎不见,像荷尔德林那样的还乡,愁肠郁结、感慨万千、上下追溯的意象和情感展开,更是毫无所闻,我们所看见的,或者说作者所遇见的,只是一些“剩下门楼的公祠、大厅、老风车等”,在作者冷静笔调的叙述下,这些物件显然更像一种提示,告诉我们杉树窝已经人迹稀少,只剩下九旬老妪,暗合着时代的城市化发展对乡村的无情抛弃。

最后想说一下的是,开始的第一段,从“不见杉树——/背有山”以及“老风车从印象中/抖出,等待不讲理的疼痛”,无论环境的描述还是“不讲理的疼痛”的强调,在阅读上都给读者一种过于主观化的印象,这是写作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特邀点评:梁晓明

诗人简介

月下狼族,本名刘华辉,江西寻乌人,某杂志执行主编。诗见于《诗选刊》《诗歌月刊》《绿风》《星火》《延河》《作家天地》《南叶》《特区文学》等。

      专家简介

     梁晓明,中国先锋诗歌代表诗人。1988年创办中国先锋诗刊《北回归线》。获《人民文学》建国四十五周年诗歌奖、第三届华语春晚中国新诗'百年百位诗人'、名人堂2018年度十大诗人等奖。出席德国上海领事馆主办的《梁晓明与汉斯.布赫——中德诗歌对话》、上海民生美术馆主办的《梁晓明诗歌朗读会》、东京首届中日现代诗人研讨会。出版诗集《开篇》《印迹—梁晓明组诗与长诗》《用小号把冬天全身吹亮》《忆长安——诗译唐诗集》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