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道449:寒假读《为“真学”而教》有感3 践行九种有效的“改课”举措(一) 在开篇,冯老师提到印度哲人克里希那穆在《什么是正确的行动》一书中说:“不要坐等世界改变,而不改变自己。”所以要“为正确而行动”、“正确地做事”、“做正确的事情”,切实行动起来,做好真学。 九种有效的“改课”举措具体有哪些呢? 第一种:激发情意,充满想学的能量。 冯老师很谦虚地说自己常识并不渊博,教学水平也不甚高,但同学们都很喜欢他,愿意和他亲近。他认为“不要在面对孩子时皱眉,不要在皱眉时面对孩子们”。 他又引用了《淮南子.原道训》里面的话,认为人如果不能从内在情感上产生学习的爱好和乐趣,即便强迫他去学习或质疑问难,也只能是耳朵听见了,却不能牢记在心思,只是模仿他人,不能获得和体会学习的乐趣。 看来,冯老师表达了两层意思,第一层,老师要放下身段,要让学生觉得老师和蔼可亲,学生愿意和老师交流,简单地说就是“亲其师,信其道”。。第二层,只有学生产生了学习的兴趣,才可能真正地发生学习,否则就是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没有什么收获。简单地说就是学生的兴趣是学习的发动机。 对我来说,我真是教育的门外汉,因为我是会计专业毕业的。但是五年村小和幼儿园的执教经历,让我总结出一个经验: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这样教育就会变得相对简单。所以后来来到初中,我还是喜欢把他们当成小学生,给他们讲长篇故事,故事安排到每节课的开头,让学生注意力集中在我这儿。夏天下午上课,学生昏昏欲睡,我不是批评他们,而是给他们放音乐,调节一下他们的精神状态,促进他们下午的学习。教学压力不大,时间充足的情况下,还安排他们看一看电影,那个时候没有多媒体,就用我家的彩电、VCD搬到教室里去,让学生感受光影的魅力。春天带他们去春游和野炊,遇到冬天下雪的日子一定停课让他们去感受南方少见的雪。看起来不务正业的我,却是学校比较受欢迎的老师之一。不只是本班的学生,其他班的同学也和我关系好,最后全校的学生都叫我师兄。我想,这就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当老师,让学生觉得老师就是身边的一个好朋友。 不过这些年,我越来越忙,在情感的投入上不足,导致和五凤学校的融合情况不如又新学校好。我除了在自己班上开展活动,讲要求外,很少在全校公开发言,所以,我还是有一种失落感。 教师俘获不了学生的心,教育教学工作必定做得不好。这一年在五凤,我的教学成绩不如又新突出,我在反思问题出在哪儿,我从反思得出的结论就是在外开会时间多,在校时间少,所以学生和我之间有一定距离。 冯老师说“让关系成为第一学习力”,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关系是教育的前提,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教育才开始。一个好老师,就是学生好的引路人,也是学生成都的关键一环。所以,教师心中有学生,让学生找到学习的安全感,找到学习的自信,找到成功的喜悦。 学生需要夸的。 要放寒假的时候,我给班上每一个学生写了一段评语,一方面是表扬他们的优点,另一方面是我对他们的期待,期待他们成为更优秀的人。 没想到一个男生下课跑来找我,说我还应该写上一条他性格活泼可爱,他说他希望父母多开心一点。事实上他的确挺活泼的,我就毫不犹豫给他补上去了。孩子很开心,寒假的时候,他有了想法,也很主动给我说,我想,这就是正确的满足学生的需求的结果。 朱永新先生倡导的新教育“九大教育定律”的第一条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其实就是老师认为学生行,学生就真的行,所以老师要相信学生有无限可能。我给我的学生讲过一个教育专家在某所高中去演讲,一个班主任邀请专家在本班去看一看哪些孩子有希望考上大学,因为这个班太烂了,他只想教有希望的学生,其他学生就听天由命吧。专家碍于情面,去了班上,然后指了一些学生。班主任看到指到的学生有几个都是问题学生,但他没有怀疑专家的眼光,而是把这些学生另眼相待,和其他老师和学生家长谈了专家的认定,大家形成了共识,高考成绩出来,这些学生都考上了大学,包括原来的问题学生。班主任给专家报喜,说专家就是专家。专家说其实他是随便指的,班主任一下愣住了,过了一会儿,他想明白了一件事:学生还是那些学生,只是教育这些学生的眼光和心情变了,促成了这些学生在关爱和帮助中成长起来。 我说你们每一个人都有希望成为大学生,关键是你自己愿不愿意去改变自己,愿不愿意为此而竭尽全力,说到具体就是能不能放下手机,多给一点时间去思考,去探究,去发现。 老师对喜欢表扬的学生,可以把芝麻夸成西瓜,让学生自信心空前高涨,激发其内在的动力。 教师应该和自己所教的学科谈恋爱,要很好地引出、还原、演绎、交给学生学科知识。教师需要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去感受学科知识的魅力,明白学习的意义,获得相应的学科素养。但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还是比较难,需要教师静下心来,研讨课标,弄得学业质量要求,根据学生已有生活经历,创设出学生能够明白理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建立相应的模型来解决问题。当然,不要过分渲染情感,不要东施效颦,弄巧成拙,一定要切合实际。 所以,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第一学习力,教师要无限相信学生的能力,教师要真正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并把这种热爱传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学习。 (2023年1月13日于家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