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大家都能挺过这场疫情,守得云开见月明! 古语有云:“百年能几日,忍不惜光阴。”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不经意间,人生已走过大半。 一场疫情,反反复复,持续了三年之久,直到到今天还没有停歇。 回想前半生,我们茫茫碌碌,不知疲倦,得到了很多,却也失去了很多。 人这辈子,经历过风雨、体会过人情,早已将很多事情看透看淡。 我们终其一生,所求的究竟是什么,又有什么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呢? 1 钱财位置,大梦一场。 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从古到今,有多少人为了追逐钱财、名利,奉献一生,甚至不惜违背自己的良心。 年轻时总觉得,有了钱便能拥有一切。 活过半生才明白,钱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何须执着,够用便好。 家喻户晓的清朝最大贪官和珅,也曾是乾隆最宠幸的一位臣子。 他利用职位之便,肆意敛财,结党营私,甚至陷害忠良,贪污了数不尽的钱财珠宝。 他拥有的财富,可谓是富可敌国。 可乾隆去世后,他也被革职下狱,在狱中被赐了三尺白绫,最终自尽而亡。 和珅身居高位,若是安分守己,将自己的聪明才智,用到朝堂、天下上来,必能建功立业,名垂千史。 可正因为他的心中,把钱财地位看的太重,才落的如此下场。 即使坐拥金山银山,也不过是南柯一梦罢了,看似拥有,却什么也没有得到。 《增广贤文》中讲:“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唯有懂得知足的人,心中才能感到满足,明白适可而止,方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贪欲一旦升起,烦恼便会丛生,其实人的大部分痛苦,都源于心中的执念。 疫情当下,更是这样,就算拥有万贯家财,没有好的身体,也无福消受。 纵使过去多么辉煌灿烂,也不及此刻岁月静好,让人舒心。 2 身体健康,立身之本 作家周国平说:“你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一颗宁静的灵魂,你就是快乐、幸福的人。” 无病无灾时,觉得死亡离自己还很遥远,随意损害身体,把健康当做理所当然。 一场疫情,各种各样的症状纷至沓来,给身体敲响了警钟。 我们才懂得,不生病,便是上天最好的恩赐。世上所有的幸福,都是以身体健康为前提的。 唐朝诗人孟浩然,文采斐然,才华横溢,开创了盛唐田园山水诗派。 可就因为不注意自己的身体,明知要忌口,还贪食饮酒,最终引发旧疾,不幸丧命。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比的不是谁跑的快,而是谁能坚持到最后。 唯有保持住体力,才能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一切。 就如杨振宁先生一般,去年刚过了百岁寿辰,依旧思维敏捷,神采奕奕 这离不开他每日早睡早起,少食多餐,常运动的养生之道。 81岁高龄时依旧有精神,在清华大学讲解普通物理;95岁时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继续投身于科研教学。 他的人生不但有厚度,还有长度。 杨振宁将这辈子的知识和热情都奉献给国家和人民,自己也能亲身见证体会。 俗话说:“天大地大,健康最大。” 这世上的财富有两种,一种是有形的,在你的钱包里,随时都能看到 另一种是无形的,那便是你的健康,一旦生了病就会发现,无论花多少钱都无法挽回。 人这一生,唯有好好活着,才能有福气享受你所拥有的的一切。 将身体养好了,才能抵抗病毒的侵扰,远离疾病的折磨,才有机会和时间去做那些未完成的事情。 人生下半场,拼的就是健康! 3 乐观心态,无坚不摧 曾国藩说:“治心以广大二字为药,治身以不药二字为药。” 百事由心起,将心放宽,把心养好,疾病才能退去。 疫情肆虐,有的人没病,自己却吓出病、想出病,而有的人有病,却因为心态乐观,慢慢痊愈。 病毒我们无法预知,更无力控制,但我们的心态却可以由自己掌控。 曾听过这样的故事, 有个人,整天坐在院子里,对着一棵大树眉头紧锁,日日发愁。 他说:这四四方方院子里,有一棵树,就成了一个“困“字,真是不吉利。 有人建议他,把树砍掉。 可他却说:“砍掉树就只剩下人,这不就变成”囚“了” 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一位禅师。 禅师说:“你不妨试试往院子外面看看,天地宽广,一望无际,如何又能被困住呢?” 他恍然大悟,原来能困住自己的,从来不是院子,而是自己心中的枷锁。 在这浮躁的生活里,好的心态无疑是一剂良药,它能让人舒心自在,更能让生活过得顺畅。 《黄帝内经》中讲:最好的养生,是养心。 将心中的郁闷烦躁一扫而空,气血通畅了,身体也会随之变好。 人生路慢慢,难免会遭遇风霜雨雪,越是艰难时刻,越要保持好的心态,才不会被打倒。 做好心态的主人,明白这一点,便拥有了这世上最强的免疫力。 《论语》有云:“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曾经的好坏,已成过往,不需挂怀,终究不会遮住今日的明媚。 疫情终有期,此时的黑暗不过是暂时的,只要守好身体,养好心态,会有拨云见雾的一天。 那些身外之物不必挂怀,别为了钱拖垮了身体,为了琐事影响了心情。 钱财再重,也带不走,房子再大,也是留给子孙。 人生短短数十年, 过一天便少一天, 活一天便赚一天。 身体是宝,心态胜金,好的身体能伴你一生,好的心态能助你一世。 愿大家都能挺过这场疫情,守得云开见月明!同意的点个在看,请您转发分享,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作者:国文 来源:国学生活(ID:gxsh78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