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些就是教育的潜台词、前提假设、底层逻辑

 全好学 2023-01-17 发布于广东

格物致知

王阳明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无不知敬其兄,只是这个灵能不为私欲遮隔,充拓得尽,便完全是他本体,便与天地合德。自圣人以下,不能无蔽,故须格物以致其知。————选自《传习录》119节

🍵 教育学的前提是对人性如何理解,所以这就进入了哲学甚至信仰的范畴。教育者认为被教育者有没有独立的认知和升华能力,认为被教育者的本来面貌是怎样的,认为被教育者是什么原因(内和外的)造成了现在的状况,认为被教育者如果不归正会对生命产生怎样的影响,认为什么是生命的构成。这些就是教育的潜台词、前提假设、底层逻辑,这些就是教育者本身要修正的哲学观念。 这些也应是教育的内容。

几乎所有圣贤,都是自己活得心态平稳、乐观、接纳的,他们的人性观都是积极肯定的。也就是认为孩童时期的人是友善的,认为人人心中有良知,如果不加污染和管控扭曲,都有自知之明。

但是世界是个大染缸,家庭和学校其实也不都很纯洁。所以人如果没有萌生出自己的主导意识,就如同没有看到灯塔的船,只能把思想关注在身边的干扰上,没有发挥自己本来的才智。家长最好不要陪着孩子写作业时候说太多指导的话,那样就反而分散了孩童的思考和专注,都在应对父母的情绪了——很少父母有自控能力,哪里能思考题目呢?而且,要相信和尊重孩童的个人能力:本性,让他们自己去体验“格物”的过程,无论成败都是在“致其良知”。

人一生所做的一切,不就是为了展开自己的生命能量,体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吗?如果父母能看到这根本的需要,为什么要压迫而不是满足它呢?

当然,礼貌和规矩,也是必须的平衡,这些本质上就是为了消除人的私欲,为了抵挡世界的大染缸,为了致良知。要让礼貌和规矩转化为孩童的自觉,教育者必须严格地以身作则——而不是靠“教”(第一声),因为孩童的本能是通过“学”而“习”之。

P.S 商业人士越来越多喜欢学国学了,尤其是这几年阳明心学比较流行,好像这里面有成功的大智慧。其实心学主要的诉求是:道德。我们是不是觉得:道德属于说理,我早知道呀我要学的是智慧,要头脑的灵活,要和阳明一样做个成功者。你看,这就是知行合一的难题啊,不和你说道德,你平时不会在乎它,和你一提起,反应就是:哎呀我已经懂的,不用学。但是,我们能行出来吗?能行得很精细到位吗?

除了道德,还有一个重大概念就是关于每个人的本性问题,也就是有没有“资格”做圣贤。所以,阳明心学我认为非常适合用于家长教育——比老板教育更有意义。家长要认识到自己的孩子天生就有资格做圣贤。给少儿建立这个认知,比引导成年人改邪归正,估计更会有效果。——关于《以心育儿》和阳明心学的应用  

您配合原书一起学习更佳,系列导读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