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渗透膜表面的污垢将加速系统性能的下降,如减少产水流量,降低脱盐率。污垢的另一个负面现象是进水和浓水间的压差增加。 由于膜元件能承受的pH值和温度条件有限,只要措施得力及时,就可以有效地进行系统清洗,大限度地恢复膜系统的性能。但若拖延太久才进行清洗,则很难完全将污染物从膜面上清洗掉。针对特定的污染,只有采取相应的清洗方法,才能达到好的效果,若错误地选择清洗化学药品和方法,会使膜系统污染加剧。因此在清洗之前需先决定膜表面的污垢种类,有以下几种分析方法:分析系统性能数据;分析进水组成,产生污垢的可能性和经过分析原水水质报告,就能显而易见地发现;检查前几次的清洗效果;分析保安滤器滤芯上的沉积物。 在正常操作过程中,反渗透元件内的膜片会受到无机盐垢、微生物、胶体颗粒和不溶性的有机物质的污染。操作过程中这些污染物沉积在膜表面,导致标准化的产水流量和系统脱盐率分别下降或同时恶化。需要清洗膜元件的条件:标准化产水量降低10%以上;进水和浓水之间的标准化压差上升了15%;标准化透盐率增加5%以上。 日常操作时必须测量和记录每一段压力容器间的压差,随着元件内进水通道被堵塞,压差将增加。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进水温度降低,元件产水量也会下降,这是正常现象并非膜的污染所致。预处理、压力控制失常或回收率的增加将会导致产水量的下降或透盐量的增加。当观察到系统出现问题时,此时元件可能并不需要清洗,但应该首先考虑这类原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