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儿时不爱吃“大蛹”和“猪皮冻”,长大后方觉是美味

 胶东故事会 2023-01-17 发布于山东

“挑食”,是孩子身上常见的不良习惯。笔者儿时,也有此缺点。

对于年轻一代的“挑食”,吃过苦的老一辈往往都会有这样的感慨:“挑食就是好生活惯出来的。挨饿的时候,就觉得什么都好吃了。”

笔者是“80末”生人。孩提之际,胶东乡村的生活条件较之以往已有明显提升。这也是养成“挑食习惯”的客观原因。

说来也怪,笔者“挑食”的对象并非是粗茶淡饭,反而是很多人眼中的美味。肉馅饺子、大蛹和猪皮冻这三样东西,在栖霞东部一向被视作佳肴,尤其是后两者,通常只在过年期间才会端上餐桌,但笔者小时候对它们就是不感兴趣。

“挑食”的原因有多种多样。笔者当时之所以不吃“猪皮冻”,主要是看着它的形状有点怪——一段段白色的长条(其实就是切好的猪皮)在酱油色的胶体中间若隐若现,跟常见的食物大不相同。而不吃“大蛹”,则是因为感觉其味道太“平淡”——由于外面有一层厚厚的皮,里面的蛋白状物体很难入油盐味,吃起来吐皮也麻烦。因此,过年期间不管是年三十自家吃饭还是正月出门,只要遇到这两道菜,任凭别人吃得再香,我最多也就是象征性地夹几筷子。

以上这两个“挑食”的习惯,一直等到长大工作后才逐渐改变。

改变,首先从猪皮冻开始,并且是被动的。孩提时期在家里可以“任性”一些,但踏上社会就需要遵循各种礼仪规矩。工作之后,笔者有一次到朋友家中做客。对方父母十分热情,做了不少饭菜来招待,其中就有猪皮冻。并且在开席之后,他们又频繁地张罗夹菜。在这种情况下,我若是还表现出不爱吃的样子,那就是不懂礼数了。于是,便也跟着吃了起来。

最初把这道菜肴放入口中时,我内心里多少还有些“抵触”——多年的习惯终究难以立即更改。不过,等到吃下几块之后,竟然发现其味道相当不错——口感润滑,味道浓郁,当中的猪皮也很有嚼头。尤其是后面上了主食大饽饽之后,以猪皮冻来搭配,很是下饭。从此,我便对它刮目相看,将之从“不吃”的名单中剔除,转而列入“爱吃”的菜品之列。

爱屋及乌,喜欢上吃猪皮冻之后,笔者也对它的制作过程产生兴趣。前几年,家里长辈制作猪皮冻时,我便在一旁认真观摩,终于了解到其中的大概。

与“猪皮冻”相似,“不吃大蛹”的习惯也是以做客为契机而得到改变。不过,那次做客还有一个特殊细节,就是烹饪大蛹的方式。

大蛹在胶东民间总体有两种烹饪方式,一为辣炒,二为油炸。相对而言,第一种方式比较简单,也更为常见。笔者儿时所看到的,基本都是辣炒大蛹。

而那次做客,朋友家用的是油炸的方式。如此做出来的大蛹,表皮变得焦脆,可以直接咀嚼下咽。并且内部也能更好的入味——倘若觉得味道不足的话,还可以再蘸些调料粉,就像吃炸里脊那样。尝了几个之后,笔者感觉比“记忆中的味道”要可口不少。因此,对这道菜的评价也有所改变。

就这样,儿时不爱吃的大蛹和猪皮冻,如今已经被我所接受。前后思来,所谓长大,大概就是慢慢学着改变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