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范曾先生文献展览概说丨刘波:为有源头活水来

 新华书店好书榜 2023-01-17 发布于山东
为有源头活水来
     ——范曾先生文献展览概说

2022对于荣宝斋而言,是一次总结,同时也是一个开始。回顾350年厚重的历史沉淀和文化创造,赓续辉煌、开辟坦途,温故而知新。

岁末年初,范曾先生的文献展,无疑为纪念活动涂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先生自少及今丰富而独特的人生历程铺就了一条艺术坦途,以文献的形式展陈于此。

本文拟从两个层面来对展出文献进行概述,一个是传承——创造——传播,另一个是史文——哲学——艺术。

先生学术传承是多维度的。他出身的家庭,是拥有四百五十多年吟声不绝的诗文世家,家教所殷殷于子弟的,不是功名利禄,而是修齐治平的理想抱负。自少及长,生长在诗文所构筑的精神大厦,源头活水,取之无禁。先生主持整理的皇皇巨帙《南通范氏十三代诗文世家》,正是这个家族留给当代的最好遗产,这份遗产是如此深厚、高华,是物质的,也是非物质的。他时刻提醒着对此日渐陌生的中国人,我们曾经的文化,是如何靠着一个个家族的传承而绵延至今。

当代杰出诗人、清词研究大家钱仲联先生对南通范氏不吝褒奖:“南通范氏其执吟坛牛耳者哉。”又说:“南通范氏既高据诗界昆仑之巅,其一家之世业撰则又不止于诗也。”以钱老识见、地位,言重鼎鼐。

如此世家,对于子弟的求学是有选择的,1955先生以十七岁少年第一志愿考入南开历史系,得遇当时最强史学阵容:雷海宗、郑天挺、王玉哲、杨志玖等史界耆宿,四十年后,先生回忆那段短暂而充实的求学经历,依然满怀深情。雷海宗先生的磅礴恣肆、郑天挺先生的严谨细腻、杨志玖先生的刚毅木讷、王玉哲先生的博雅包容,还有梁任公高足谢国桢先生教授古文的周赡恢弘,都成为他心中永恒的人文景观。如果说前面整理家学可称孝子之极则,为恩师们出资刊文,则称生徒之典范。《南开大学史学家论丛》三卷,涵盖新中国成立后南开史学三代人的主要论著,洋洋大观,成为学界美谈。

图片

《南通范氏十三代诗文世家》

两年南开生涯,学术准备充分的青年范曾,又以过人的绘画天赋,由系主任郑天挺教授亲自送入中央美院,先入史论系,师资同样是一时之选,连请来做访问教授的童书业先生,谫陋的衣着与惊人的学识,都留下了深刻印象:望之令人奇,即之令人爱,乱头粗服而不掩夺目光华。一年后又转入国画系,李可染、李苦禅、蒋兆和等大师亲炙,造型、笔墨、人格养成,得益甚夥。那是中国现代学术的黄金时期,大师云集,如坐春风。艺术虽然需要技术,但对于艺术境界的理解和认知,却又非止技术一端。很快,青年范曾以过人的理解、领悟力,得到恩师们的青睐,依靠自己的文化自觉和历史视野,很快从规矩中脱化出来,开辟自己的艺术王国。他的求学之路,暗合中国学术经、史导先的传统,引领着他的艺术感觉逐步走向成熟。这方面的深入体察和思考,都成为日后论文的灵感之源。

创造的自觉来自不甘人后的神圣自尊,三十余岁即自具面目。业师身教、画史蒙养、西学之长,皆融而为己用。实践了悲鸿先生的豪言: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

作为学人,范曾先生可谓手不释卷,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大学时代即出版《徐悲鸿》,初露锋芒;《国故三讲》,是深具学术功力的考辨和论证,可窥史学家范曾的严谨与邃密;而与文化昆仑对话,或者试图挑战古今文化高峰,是作为学人、艺术家的范曾先生乐此不疲的事情。康德的三批判,对于一般研究西哲的人士尚称晦涩,先生却坚持读下来,留下大量眉批;他用笔墨走近八大,来一场隔时空的“神会”,然后有甘苦,然后有真知,然后有文字的饱满与充实;《散文三十三篇》《大丈夫之词》等,则可见文章作手的老辣与恢宏,也是“士志于道”的当代表达;《老庄心解》《天与人》是哲人圆融无碍的思维向度;而《中国画法研究》《画外话》等,又是先生作为作为画学家对中国画的内涵和外延所做的系统阐释;各个时期的吟草、韵语,是诗人敏于“气之动物、物之感人”而在天地之间的行吟;《文明对话》《光荣的法兰西》等,则表现了现代学人的全球视野和博雅怀抱;刻在各地的摩崖、碑铭,则可见赤子对这片热土所投注的心血。

图片

朱夫子“文,典籍也,献,贤也”,是对“文献”的最好注诠。纪念荣宝斋350年范曾先生文献展,可以带给当代的启发是多元的,也是具有承前启后历史意义的。


作者:刘波(中国艺术研究院一级美术师、博士生导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