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画苑·人物|师承李苦禅,冯俭的写意人生、快意人生

 栖心斋主人 2023-01-18 发布于陕西

格冠美术馆·赏读名家

冯俭其人其画:写意人生,老而弥坚

▓ 康庄

文章图片1

冯俭《秋色》69cm×69cm

从少年时代一路走到今天的朋友已经不多了,大都走散了。六十年过去,再回首始终如一,携手共进的人更是屈指可数。冯俭,是其一,而且是厚积薄发、老而弥坚、修成正果的一个。

六十年前,他和我坐在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班级的教室里。我们是寒窗苦读的学子,又是性情相投的邻里玩伴。共同的志趣便是对绘画的痴迷。一本家藏的线装“芥子园”被我们俩传来传去几乎翻烂了。冯俭说:“咱得找个师父才成啊!”可上哪儿去找个师父呢?他想了想诡秘一笑:“有了!白石老人远在天边,黄山老人近在眼前……”

文章图片2

冯俭《晨趣》138cm×35cm

文章图片3

冯俭《到过白沙后 天下无枇杷》69cm×138cm

冯俭说的黄山老人就是齐白石入室弟子王天池先生。天池先生号黄山老人,那时正落寞流离,刚刚在济南定居,生活窘迫靠卖画为生。我们经常去泉城路的新华书店,每次看到橱窗里摆放的黄山老人画的各种贺年卡、小书卡,便仰慕得不得了。倘能拜在黄山门下,也算三生有幸了。于是,无人举荐、无人指引,两个十几岁的孩子开启了疯狂的访师行动。每个周末,我们都要去新华书店守候,当知晓我们的意愿后,连书店的店员都感动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一个大雪纷飞的黄昏,我们终于遇到先生真人。面对两个诚惶诚恐的孩子,天池先生大为动容,慨然应允接纳了我们。从此,我和冯俭有了一个共同的“师傅”——王天池。天池先生嗜画如命,性情孤傲,然对我们却慈爱有加、悉心指教、诲之不倦,成为指引我们踏上绘画道路的启蒙老师。

文章图片4

冯俭《高寿》138cm×35cm

文章图片5

冯俭《鹤寿》68cm×138cm

文章图片6

冯俭《岁月静好》68cm×138cm

两年后,我和冯俭结束了初中学业,从此天各一方。人的一生就像一片树叶,不一定飘向何方。冯俭先后去了潍坊、新疆,然后去了南方的张家港,最后才定居苏州。关山阻隔,我们见面的机会少了,唯书信不断,每次写信他都会用天池先生的一句话与我共勉:“有志者,事竟成!”

人们常说艺术家是最具灵性的一群,灵性是艺术家必备的先天禀赋,是艺术创作的魂魄。在我眼中,冯俭便是这天生的灵性画手。他为人做事处处透着一股帅气和洒脱,风流倜傥、才华横溢。良好的家庭教育和聪敏好学的天性,不拘一格的探索精神,注定要在某个方向大放异彩。他从始至终都具有驾驭大手笔的气度,他的审美趋向和趣味从不在小处着眼,举手投足皆在千里之外。当他选择了绘画,绘画便成了他矢志不移的坚守。当他选择了大写意的语境,大写意便成了他终生不渝的追求。

文章图片7

冯俭《鸣春》138cm×69cm

文章图片8

冯俭《凌云志高远》138cm×35cm

中国画“写意”的概念及文化内涵是发之于内,直抒情怀的一种思维表达方式。“以书入画”“骨法用笔”,在“似与不似”之间表现物象象外之美,传达作者的精神和意会。这些鲜明的文化特质在大写意领域似乎体现得尤为突出。在大写意画家群体中,画家自身的个性张扬更是分外鲜明:石涛、八大、青藤、白阳、扬州八怪,乃至近现代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李苦禅……无一不是棱角分明、率真豪气、特立独行而名于世。

文章图片9

冯俭《仙苑雨露三千年》35cm×138cm

大约六十年代初,冯俭投师李苦禅先生门下。李苦禅,作为大写意花鸟画一代宗师,对冯俭来说是一座仰之弥高的大山,也是一片浩瀚无垠的大海。苦老的人品画品,以及他对艺术的执著和见解,令冯俭折服不已,其影响至深致远。在苦老悉心教导下,冯俭画艺大进。他天资聪慧、悟性极高,学苦老画法深得其中三昧。那个时期我会经常收到冯俭寄来的一些习作,与苦老作品对照惟妙惟肖,几可乱真,令我叹为观止。

文章图片10

冯俭与恩师李苦禅先生

不知从何时起,我隐隐感到冯俭在变。他骨子里那种不安分的叛逆因子在发酵。当年白石老人授苦禅先生的八字箴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到冯俭这里又一次产生蜕变效应。变法,是艺术家生命探索的永恒动力。

对艺术家来说,变法是一个破茧化蝶的过程,不仅需要突破师承模式和个人定格的勇气,更需看画家的才情和修为够不够加持。变法的终极目的其实是 “自我”,找到只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和面貌。多少人在困惑、迷茫、混沌中求变而不达。有的人穷其一生、孜孜以求,未必能找到“自我”。

冯俭的聪明处是在做茧的时候就为日后化蝶留好了突破口。在学习苦老画法的同时,不忘博采众长、兼容并蓄,他立足生活,通过写生去观察发现大自然的真实情状,感知花鸟草木皆有自己性情。他研习书法,通过书法用笔体会以线造型、以书入画的真谛,发掘“线”这个东西在中国绘画中玄妙且神奇的美感。他读史读诗从典籍中启迪自己的思想放飞,开拓一片诗的意境,让自己的品格不断升华,让自己的画洗去铅华,逐渐露出率性天然的真性情、真面目。

文章图片11

冯俭《多子多福》138cm×35cm

文章图片12

冯俭《盛夏》68cm×138cm

文章图片13

冯俭《年来有余》68cm×138cm

纵观冯俭近年来的作品,笔墨淋漓、肆意酣畅、沉稳遒劲、神采飞扬,足见其功力已达炉火纯青地步。读他的画气场十足,满满都是冲天豪气和霸气。可谓集“狠”“辣”“朴”“拙”“率”“奇”“巧”于一体,聚“笔”“墨”“意”“象”“韵”“境”“气”于一炉,一派大家气象。

潘天寿先生曾说:“画事之笔墨意趣,能老辣稚拙,似有能,似无能,即是极境。”又说:“画须有笔外之笔、墨外之墨、意外之意,即臻妙谛。”我以为,冯俭的画正是做到了似有能、似无能,看似极简,却是笔笔沉重,以最精炼的笔墨语言写出意外之意。

他对笔墨的把握和理解,源自几十年案头功夫的锤炼磨砺和积淀。每每下笔落墨都有一种金属的撞击感,若幽谷钟鸣,似高山坠石,点线的游走、驻留、转圜,起承转合、缓急快慢,犹如指挥家在指挥着庞大乐团,演奏一场铿锵激昂的音乐会,极具现代摇滚强烈震撼地节奏感。他把干笔和湿墨的结合运用得恰到好处,枯笔焦墨干裂秋风,湿墨淡抹润含春雨,大块浓墨黑似生铁,衬托出云淡风轻的曼妙枝丫和含苞滴露的花朵。这种计白当黑、黑白对比的虚实处理把水墨关系中的浓、淡、干、湿、焦的生发过渡和混成纳入到一个整体机制中瞬间完成,可谓把水墨变化之法发挥到极致,正所谓:“墨气所射,四表无穷!”

文章图片14

冯俭《幽香》138cm×35cm

文章图片15

冯俭《听雨》69cm×138cm

文章图片16

冯俭《行年大利》138cm×35cm

大写意画家对物象造型看似漫不经心,其实这漫不经心最是煞费苦心。写实易,写意难,大写意更难。不求形似并非任意为之,无形无象何谈画。同样画鹰,潘老和苦老各异。同样画荷,八大、青藤又不同。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在追求象外之美这一共同点上,画家的性情意趣决定了他笔下独有的造型规则和特点。

性情所致,冯俭笔下对形的处理大胆而狂放,令我拍案称奇。他以独特的视角和审美体味,调动一切手段:夸张、变形、删减、重组、折叠、扭曲、塑造出各种花鸟形态,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

在他笔下,鸟雀鱼虫、花草树木,这些鲜活的生命形态,似是超然现实世界的变异物种,疑是来自宇宙之外的生灵。尤其鸟雀一族,畸形的体态,张狂的动态,健而有力的下肢,硕大的爪子,萌萌亦神的眼睛,犀利方阔的长喙,把我们带入一个神奇的异幻空间。他画鸟以方笔短线直切的勾勒法,或以重墨堆砌成形。鸟的颈背呈弓弩待发之状,使之内敛外张,饱蓄活力。他画石榴、藤萝,枝条穿插以长线游丝拖拽,叶用短线点缀,排比罗列,大有排兵布阵、撒豆成兵、一气呵成的气势。读他的作品,不可以画论之,无处不是一个“写”字。在构图布局上,冯俭也打破了固有程式,吸取了更多现代构成的元素,斜中求正、圆中求方、曲中求直,线面交织、满而不塞、疏而不空,使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极强的震撼效果和冲击力。

文章图片17

冯俭《细雨》138cm×35cm

文章图片18

冯俭《早春》138cm×69cm

这些年,冯俭往来苏鲁两地,每次回到济南都要相邀一聚,小酌笑谈儿时故事,品茗共话丹青画艺。六十年过去,我俩皆逾古稀,乡音未改鬓毛衰,我问:“俭兄,尚能饭否?”冯俭哈哈大笑:“吾尚能抡得起大笔也!”

这便是冯俭的写意人生!快意人生!

2020年11月30日

于历下南风堂

本文作者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美协会员、济南画院名誉院长


文章图片19

冯俭

冯俭

一九四四年生于山东济南

国家一级美术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江苏省国画院特聘画家

苏州市政协书画室画家

历任:

张家港市书画院院长

张家港市美协主席

张家港市政协常委

苏州市政协委员

文章图片2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