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些日子,大家都度过了一段难熬的时光。身边的人几乎“阳”了一遍,上至耄耋之年的老人,下至襁褓中的婴儿,幸免者寥寥。而且随着新毒株的不断出现,多次重复感染的风险不容忽视。古人常讲“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比起事后治疗,提前预防显然是更加明智的举动。 壹 防疫酒 如何有效的预防感染呢?对于经历过几百场瘟疫,拥有几千年防疫经验的中国来说,这本是一件十分简单的事情,却在现在成为了一件难事。简单在哪里呢?简单到妇孺皆知,三岁孩童便懂得。因为防疫已经形文化与习俗,融入我们的生活日常当中。王安石在《元日》一诗中写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诗中提到的“入屠苏”即饮屠苏酒。 ![]() 《履端纪《丽册·屠苏欢饮》,清董诰绘 年历的推算始于正月朔日,谓之“履端” 图中所绘即是大年初一欢饮屠苏酒的场景 无论是放鞭炮还是饮屠苏酒,一开始都是为了防范瘟疫而产生的,而后慢慢形成春节期间固定的习俗。孙思邈在《急备千金要方》中对屠苏酒的效用是这样描写的“一人饮,一家无疫。一家饮,一里无疫。” 意思就是说,屠苏酒一个人喝了,一家都不会感染瘟疫,因为你呼出的气就具备防疫功效;同样的道理,如果一家人都喝了屠苏酒,那么方圆一里都不会产生瘟疫。 有人可能会疑问,既然屠苏酒这么有效,那为什么没有在这几年的疫情中得到应用与宣传呢?其实,这就是我们的文化断层所导致的,当我们遗忘了自己的文化,遗忘了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经验,本来很简单的事情也变得困难了。 贰 溯源 “屠苏”二字的由来,有两种说法。 一说:苏为虺鬼名,屠苏指此药可屠割恶鬼,因而得名。 另一说:屠苏是草庵的名字。相传过去有一人居住在草庵之中,每到除夕夜,都赠送给乡邻一剂药,让他们放在井中,元旦早上取水饮用,可预防温疫。后人得到这个方子,但不知道其人姓名,就以他所住草庵的名字“屠苏”称之。 屠苏酒作为一种药酒,目前可见的最早文献记载为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 ![]() 屠苏酒,出自《葛仙翁肘后备急方》 东晋葛洪撰,明万历二年(1574年)李栻刻本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那屠苏酒是葛洪所作吗?不是的。东晋时期的中医方书《经方小品》说:让人不生瘟疫的屠苏酒配方是东汉著名医学家华佗创制的,大年初一饮用它,能够避瘟疫及一切不正之气。 而明代的《通雅》则说是隋唐时期的医药学家孙思邈调制了屠苏酒方。相传,孙思邈曾在常州城中居住,他看到冬末春初时民众常身染瘟疫,就潜心研读医书,拟出了一个药酒配方。常州的病患服了孙思邈的药酒后,身体很快康复。后来孙思邈公开了药酒配方,并告诉大家每年除夕时饮用此药酒可预防瘟疫。 宋代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愧无黄帝屠苏酒,试谒渊明种秫田。”这似乎又告诉我们屠苏酒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民间也确有这样的传说,认为屠苏酒是黄帝发明的,所以屠苏酒又被称为“轩辕黄帝神方”。 从黄帝,到华佗,再到孙思邈,我们看到的是华夏先民以药酒防治瘟疫的知识传承过程:原始社会晚期,先民在与植物打交道的过程中发现了某些植物对于防治瘟疫有着特殊的效果,由此产生了黄帝发明屠苏酒的神话;汉末三国时期,社会的动荡加剧了瘟疫的传播,在治疗过程中,从原始社会传承下来的瘟疫治疗方法不断得到补充与改进,形成了较为固定的瘟病药方,由此促发了华佗发明屠苏酒配方的神话;到隋唐时期,随着治疗经验的累积,医者发现温热的酒可以加速药效的发挥,屠苏酒的治疗效果越来越好,药王孙思邈配制屠苏酒挽救病患的事迹也就不足为奇了。 叁 配方 屠苏酒的配方在众多医家典籍中都有记载,所用的药材种类、配方比例、制法虽有出入,但大同小异。下面分别是唐代“药王”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所记的屠苏酒配方,以作对比。 ![]() 屠苏酒,出自《备急千金要方》,唐孙思邈撰 清光绪四年(1878年)长洲黄学熙刊,江户医学据北宋本影刻本 ![]() 屠苏酒,出自《本草纲目》,明李时珍撰 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张鼎思刊本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其实葛洪、孙思邈、李时珍的方子中,对药材的用量讲得都非常明确。如《千金方·伤寒方上·辟温第二》记载:屠苏酒,辟疫气令人不染温病及伤寒之方。大黄(十五铢),白术、桂心(各十八铢),桔梗、蜀椒(各十五铢),乌头(六铢),菝(十二铢)。 《肘后备急方·卷八·第六十九》记载:屠苏酒法,令人不病温疫。大黄、川椒各五分,术、桂各三分,桔梗四分,乌头一分,楔二分,七物细切,以绢囊贮之。 换算成现代单位,如下表:
但所有的记载中,唯独没有提酒的分量。经过实际测试,上述剂量的药材可以配一至二斤的酒。 肆 选酒 现代药酒一般都是用高浓度白酒泡制,和大家想象中不同,古人所喝的酒一般是米酒或黄酒。 我们现在所说的白酒其实就是蒸馏酒,古人称之为烧酒,白酒大热有毒,杀邪恶气,易外伤,所以古人一般都是外用来清理伤口的。 黄酒性温,开百脉行经络而通痹塞,温血脉而散凝瘀,善解凝郁,利肝胆。易内服。所以古人经常用黄酒当做药引,故有“酒乃百药之长”的说法。所以古人元日所喝的屠苏酒,自然也是用黄酒制作的。 本品为纯小米所制黄酒,出自湖北典则文化 点击小程序即可了解详情 伍 制作 一是将药材泡软,便于其有效成分在酒中的浸出。 二是药材的成分溶于井水中,人们日常取用井水,也有保健功能。在浸泡完屠苏酒后,“药滓还投井中,岁饮此水,一世无病”(《本草纲目》),也有类似的用意。 药材浸泡过后,浸泡的水倒掉,药材留在砂壶中,再将一瓶500mL的黄酒倒入其中。按孙思邈和李时珍的记载,接下来要将酒“煎数沸”,目的应是促进药物有效成分溶于酒中。 依据《<医学衷中参西录>煎药方法“煮数沸”浅探》(姚鑫等,《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年第10期)一文的说法,“煎数沸”的操作方法是“离火控温”,即大火煮沸,药罐离火,冷却降温,液面停止沸腾,再上火加热煮沸,如此重复数次。采用现代时钟计时法,可将一沸折算为1~2分钟。 陆 饮用 屠苏酒在大年初一的早上饮用,是古人新年所喝的第一杯酒。并从初一到初三,连饮三日。 饮用时还有特别的顺序,按年龄,年少的先喝,年长的后饮。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对此有说明:“以小者得岁,先酒贺之,老者失岁,故后与酒。” 同是过年,不同年龄的人感受却是不一样的。年轻的又长大成熟了一岁,先喝以表庆贺。年老的生命又少了一岁,拖后一点喝,有为其祈求长寿的意思。 古人对此的抒写有很多,如北宋苏轼自作宽慰:“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南宋陈与义慨叹时光如飞:“后饮屠苏惊已老。” ![]() 《饯腊迎祥册·屠苏介寿》,清董诰 题诗中有“老翁最后饮屠苏”句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柒 品鉴 色泽和外观:原黄酒呈淡褐色,清亮透明,透过酒体可看到后面的背景。 自制屠苏酒酒体颜色加深不多,但酒体略浑浊,静置后有少量细末状沉淀。 香气:黄酒有其浓郁的特色醇香。自制屠苏酒花椒和肉桂的香气较突出。 口味口感:黄酒本身的口味就非常丰富,酸、甜、苦、辣、咸、鲜六味俱全,但整体又非常协调,醇厚爽口。 屠苏酒入口时苦味略明显,应是大黄所致;在口中突出的是花椒、肉桂的香味;入喉之后感受到的是乙醇的醇香。饮酒时的层次比较分明,但协调性比原酒要差,这一点毫不意外。 好的地方在于,药材所新增的味道与黄酒本身的口味还算融合,没有那么突兀。加热饮用后,协调性有所提升。 捌 传承 饮屠苏酒防疫,是华夏民族历经千年的宝贵经验与优秀传统文化习俗,尤其是在如今乱世之局,更值得我们发扬与传承,惠泽更多的同胞。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的思想,这个道理如今也依然适用于当前疫情的应对。黄帝内经中讲“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论及医术,最高明的做法便是治之于未乱,不让自己生病。古人还讲“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我们作为华夏子孙,更要学会、并且善于保护自己,保护家人,保护我们的民族与国家不受敌人侵害。新的一年里,就让我们从饮屠苏酒开始。祝愿大家新年快乐,身体健康。 本品为纯小米所制黄酒,出自湖北典则文化 点击小程序即可了解详情 注意事项:1、因为屠苏酒有小米黄酒的升发,孕妇、经期女性、身体有热,胃内有淤热的同道,暂时不要饮用。2、屠苏酒味道比较奇特,饮用之前需用蔗糖或蜂蜜调和,用甜味压住药材的味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