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北京的东单大地(上)

 新用户8926AVU2 2023-01-18 发布于北京

东四人民市场的前身是解放前兴起的东单大地旧货市场。这个市场是由经营各种旧货的九百户摊贩组合而成。笔者(刘恩禄老)是这九百户摊贩之一,本文就刘老亲身经历及所见所闻,介绍一下东单大地旧货市场的沧桑变化。

东单大地旧货场的形成

东单大地一开始是在东单十字路口的西南角上(现在东单体育场北半部)。七七事变前后,在崇内大街西便道上曾有过些打小鼓的旧货商贩及饮食、百货小商贩设摊营业,不过这只能说是东单大地的前身。东单大地旧货市场的形成,是1945年“八·一五”日本投降以后的事。日本投降前,在北京居住的日本人很多,“八·一五”以后,他们陆续被遣返回国(集合地点在当时的新北京,现在的复兴门外玉泉路迤南),每家每户纷纷将随身带不了的家具木器和多余的衣服、被子等卖掉,有的还卖掉大袍(和服)换中式便服穿。

北京当时有打小鼓的,他们敲打着一个直径约两寸许的小鼓,口里喊着“旧衣裳旧家具我买”,有的还挑着两个大筐,下街串户收购旧货。收买到什物后便运送到崇外或德外晓市(又叫黑市或鬼市)上去卖。日本投降后,打小鼓的每天收购到的东西很多,也很零碎,当时叫做“抄家货”(就是除随身能携带的物件,把家中的其它东西通通卖掉,其中有床铺、衣柜、碗盆、碟子等);日本投降初期,街道秩序没人管,打小鼓的就把收购的“抄家货”一股脑儿拉到东单卖。

起先只是在这里停停脚,卖不掉再拉到晓市脱手。后来,由于收购的东西越来越多,价钱又便宜,招徕了很多逛小市和看热闹的人,这样就逐渐形成了一个全日经营的旧货市场。

开始,这里只有些卖估衣的和卖杂项的。这些商贩原本就经营旧货,手里有些商品,这时,他们在东单大地从打小鼓的手里把东西收购进来,就地摆摊转手赚钱。后来有些卖小吃、糖果、纸烟的小商贩也陆续来这里设摊。到1945年年底,集中到这里的小商贩已有几百人,而且摆常摊的人(全日营业)日益增多,于是东单大地旧货市便形成了,“东单大地”这个名字也到处叫开了。

那时物价混乱,旧东西也不值钱。许多人没事干就逛小市,遇有适用的就买下来,东单大地旧货市人来人往,形成北平城内的热闹场所。但是,好景不长,不久国民党政府强调有碍市容观瞻,将东单大地的全部摊贩一下子轰了个干净。后经摊贩派出代表多方恳求,并答应出钱认捐,最后才被准许迁到东单马路北树林里去摆摊。

当时的东长安街宽不过二三十米,马路北面是有轨电车道,电车道北侧的土坡上是一片树林子(由东单到王府井南口地段),这片树林子约比现在档土墙上的小花园宽五六倍。

提起这片小树林子,还有一段辛酸的历史呢,笔者愿在此稍加叙述。现在王府井大街南口路东的第一条胡同叫东单二条:那么,头条在哪里呢?据说现在由东单往西路北的房子,就是原来东单头条路北的房子,人们至今仍习惯管这里叫东单头条,可是路南的房子又到哪里去了呢?据老人们讲:庚子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城以后,外国人提出,东交民巷四周还需要有一段开阔地,以保障东交民巷的安全。清政府被帝国主义吓破了胆,对洋大人的话唯命是从,不顾老百姓的死活,就把东长安街路北东单头条路南的房子全部拆掉了。从此,东单只有二条,没有头条。头条路南房基地都栽上了树,成了一片树林子。这已是题外的话了。

东单大地的摊贩被赶进小树林后,倒有了新的发展,摆摊的户数由1945年年底的四百户左右,很快增到一千户。这段时间是东单大地在解放前最繁荣的时期,它由只销售日本人的“抄家货”,逐渐变成一个以旧货为主间有新货的摊贩市场。

解放军围城以后,国民党在东单修飞机场,又把摊贩轰到北京饭店前面及马路以南。再后来又轰到南夹道及菖蒲河河沿。这时正是北平解放前夕。天气很冷,摊贩们吃尽了苦头。

解放后,人民政府在东长安街路南划定了摊位,安置了东单大地的摊贩,并设有摊贩管理处,发放营业牌照,改名为“东单市场”。可是人们仍习惯叫它“东单大地”。1951年对外贸易部建筑用地,东单大地的摊贩迁到了东四隆福寺新修建的永久性市场,即现在的东四人民市场。

东单大地的行当

东单大地初形成时,由于“出买卖”(即能赚钱),市内各处小贩麋集到这里。日本投降后,因无专人管理,市场秩序很乱;加上摊位不固定,商贩们每天早晨都提前拉绳子,抢地盘。开始时,大家都抢占临马路的那条街,到小树林以后,又抢占树林中间那水泥砖路面,因此,争端时起。后来白天日晒,不少摊位都栽杆拉起布帐子,逐渐的就以杆子为界,主要街道上的摊位才算固定下来。这之后,谁要想在主要街道上挤进去比登天还难,那就叫“夺饭碗子”!除非以合伙形式加入,才能在主要街道上立脚。

解放前,东单大地最热闹的时候是由东单牌楼拐角起,沿有轨电车道北侧往西,一直延伸到王府井大街南口,其中又以东头为最。由东往西形成了两条街。估衣和杂项是东单大地的两大行业,占商贩总户数的一半,它们大部集中在东头和靠南那条主要道路上。往西有绸片业(零块的绸缎和呢料)、旧五金行(旧工具、旧自行车零件和摩电灯等),它们大多在靠北的那条街上。还有卖旧皮鞋、旧皮箱、旧书、旧药、旧唱机片、旧收音机、旧自行车的;有专卖美国走私物资的,如玻璃腰带、尼龙袜子、口红、奶粉、手电筒、眼镜;有修理打火机、自来水笔的;有卖铝锅、胶鞋、布鞋、针织品、制服等新百货的。此外,还有刻字的、拔牙的、点痣的、卖小吃的、卖茶水的等等。卖茶水的夜里不走,附带给各商贩看板子、看货箱。真是百行百业,五花八门,既像庙会但又胜过庙会。

估衣业

估衣业(买卖旧衣服)是东单大地的最大行业。这个行业原来大部分集中在天桥一带,其中有门面的商号有几十家。解前的东趟子(即天桥东市场),就是个专门经营估衣的市场,分批发与零售两类。过去当铺是估衣行的主要进货对象。旧社会的北京城,大小街道甚至胡同里都有当铺。人们没钱用时就将衣服、首饰等值钱之物典给当铺,待有钱时再去赎当。赎当还清当外还要付高利息。赎当有一定的期限,过期不赎的东西叫死当,当铺有权将“死当”处理掉(当期常因物价不稳或时局不安而缩短)。当铺处理“死当”叫“打当”。当铺“打当”时,都要请估衣行的人去议价收购。老北京的穷苦人一提起当铺都不寒而栗,说开当铺的“吃人肉不吐核”,原因是东西一旦送进当铺,十有八九要成死当(因无钱赎当);再则是一件衣物所当无几(一般只能当实际价值的一半),解不了饥渴。

1937年以后,当铺关闭改行的不少,估衣行的进货便转向居民和到外埠收购。

估衣批发商多与改活作坊有业务联系。因为购进的估衣多是老式样,拿到市场上不好卖。如老式大氅就没人要,但因料子好,可以改成两件西式大衣。旧毛料大袖褂能改成两条西式裤子。外埠的进货,大都是中高档商品,要经过改样翻做才能出售。在估衣行里,有人专营直毛皮货;有人专营西服大衣;有人专营绸缎衣服和材料;本钱小的则经营布制衣服。

我国近百年来的服装变化很大,尤其是上层社会的衣着变化更大。由清朝官服到长袍马褂;又由便服大衣、斗篷、大氅到制服中山装、西服、西服大衣、军上衣、军大衣、马裤等等。由于时局多变,执政者更迭频繁,由富变穷的人所在多有,使一些贵重的服装变成估衣。因此估衣这一行,近百年来一直是兴旺发达的。

日本人侵占北京后,各地交通中断,百业凋零,估衣业也受到很大影响。日本投资后,东单大地兴起,北京估衣行有很大一部分陆陆续续迁到这里来了。天桥几个有门脸的估衣铺,在这里设了分号。他们资金比较多,大都有带围墙的布帐子。当时在东长安街马路北有上百家布帐子,这些布帐子连在一起,像一条街似的。那时的快货是“改活”西裤,料子不错,价钱又便宜,很受青年人欢迎。但有些改活,料子太老,穿不了几天就会破的。人们管这叫“买打了眼”。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