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青铜器博物院文物赏析

 攒菁堂 2023-01-18 发布于甘肃

【场馆简介】

中国青铜器博物院建于宝鸡市石鼓山风景区内,西靠石鼓山,东接茵湘河,是中国唯一一个以“青铜器”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院。
其基本陈列为“青铜铸文明”, 共分为四大部分:“青铜器之乡”“周礼之邦”“帝国之路”“智慧之光”。
图片
青铜器博物院原为宝鸡历史文物陈列室 ,始建于 1956 年,为国家一级博物馆。2010年迁入中华石鼓园内的新馆 ,并于2010年9月28日对外开放,馆藏文物 12000 余件,其中一级文物 120 余件,包括何尊、折觥、 厉王胡簋、墙盘、秦公镈等禁止出境文物。
毛公鼎、虢季子白盘、散氏盘、大盂鼎被誉为“晚清四大国宝”这四件器物都出土于清朝末年,其中毛公鼎和散氏盘真品由于蒋介石败走台湾,被蒋介石带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另外两件大盂鼎和虢季子白盘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毛公鼎】
毛公鼎为西周晚期青铜器,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土于宝鸡岐山县。毛公鼎通高53.8厘米,腹深27.2厘米,口径47厘米,重34.7公斤。口饰重环纹一道,敞口,双立直耳,足为兽蹄形,半球腹,整个造型浑厚而凝重,饰纹也十分简洁有力、古雅朴素。铭文共 499 字,乃现存最长的铭文;内容为:周宣王即位之初,亟思振兴朝政,乃请叔父毛公为其治理国家内外的大小政务,并饬勤公无私,最后颁赠命服厚赐,毛公因而铸鼎传示子孙永宝。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
图片

【虢季子白盘】
虢季子白盘为商周时期盛水器,长130.2厘米,宽82.7厘米, 高41.3厘米,重215.5千克。通体呈椭方形,具四边、圆角,直口,方唇,腹壁斜下内收,微鼓,四壁各置一对兽首衔环耳,四足作矩形,周身满饰窃曲纹及大波曲纹;每边饰兽首衔环二,共八兽首,口中衔环。
盘内底部有铭文111字,讲述在十二年正月初的丁亥日,虢季子白制作了宝盘。显赫的子白,在军事行动中勇武有为,经营着天下四方。进击征伐玁狁,到达洛水之北。斩了五百个敌人的首级,抓获俘虏五十人,成为全军的先驱。威武的子白,割下敌人左耳献给了王,王非常赞赏子白的威仪。王来到成周太庙的宣榭,大宴群臣。王说:“白父,你的功劳显赫,无比荣耀。”王赐给子白配有四马的战车,以此来辅佐君王。赐给朱红色的弓箭,颜色非常鲜明。赐给大钺,用来征伐蛮夷。虢季子白因而作盘以为纪念,传示子子孙孙万年永远地使用。铭文语言洗练,字体端庄,是金文中的书家法本。
图片

【散氏盘】
西周晚期青铜器,因铭文中有“散氏”字样而得名。盘高20.6公分,腹深9.8公分,口径54.6公分,底径41.4公分。圆形 ,浅腹,双附耳,高圈足。腹饰夔纹,间以兽首三,圈足饰兽面纹。内底铸有铭文19行、357字。铭文主要讲夨[cè]国和散国在西周厉王时期关于土地的契约。最后厉王把土地归还于散国因此做此盘。它是最早的土地契约同时也证明厉王并不是我们所说的那么昏庸,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
散国位于陕西宝鸡凤翔一带,西北方与夨[cè]国为邻。青铜器断代上一般将散氏盘定为周厉王时期器物。
图片

【大盂鼎】
大盂鼎,1849年出土于陕西郿县礼村因作器者是康王时大臣名盂者而得名。鼎高101.9厘米,口径77.8厘米,重153.5千克。铭文291字,器厚立耳,折沿,敛口,腹部横向宽大,壁斜外张、下垂,近足外底处曲率较小,下承三蹄足。器以云雷纹为地,颈部饰带状饕餮纹,足上部饰浮雕式饕餮纹,下部饰两周凸弦纹,是西周早期大型、中型鼎的典型式样,雄伟凝重。
铭文讲述周康王向盂讲述文王、武王的立国经验,告诫盂要效法其祖先,忠心辅佐王室,并赏赐盂鬯、命服、车马、邦司、人鬲、庶人等。铭文中语句“丕显文王受天有大命”体现了周人的天命观,而另一语句“我闻殷坠命,唯殷边侯甸与殷正百辟,率肆于酒,故丧师矣”,则是周康王告诫盂,商内、外臣僚沉湎于酒,以致于亡国,透露出周人对于商人嗜酒误国这一前车之鉴的警示。
图片

【窖藏简介】
窖藏是古代贵族由于战乱逃亡时将不宜带走的青铜器埋在地下,以便在战乱平息后回来时继续享用,但是往往他们都没能回来,因此器物埋于地下,这就是窖藏。
图片

【杨家村窖藏】
2003年1月19日,杨家村窖藏共出土西周青铜器 27件,器形宏大,纹饰精美 ,件件有铭文,总字数达4048字,是建国以来出土西周青铜器中铭文最长的。
经研究,这批青铜器是西周贵族单氏家族的器物。为“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被誉为“21 世纪重大考古发现。挖开了一部几乎完整的西周历史。
【逨鼎】
逨鼎:由小到大排列共十二件,气势磅礴,精美华丽,腹部饰有环带纹 ,根据铭文分为 :
42 年逨鼎共 2件 ,共 25行 281字,记述了周王命逨辅佐长父,征伐戎狄有功,受到周王室册封、奖励之事,将逨受到册封的时间、地点、原因及奖励内容记载的十分清楚。
图片
此图来源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官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43 年逨鼎共10 件,内壁铸有铭文31 行316 字,记载了周宣王四十三年(公元前785)六月中旬丁亥这一天,逨因治理林泽,供应王室山泽物产有功,周王室册封其为官司历人(类似于监察部长一职),训导其如何施政,及受到奖赏的情况。逨鼎铭文中的年、月、干支、月相俱全,为研究西周历法提供了新的资料。
图片
此图来源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官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逨盘】
逨盘被称为青铜史书,中国第一盘。此盘通高20.4厘米,口径53.6厘米,圈足直径41厘米,腹深10.4厘米,兽足高4.2厘米。盘为盛水器,一般与匜配套使用。为方唇,折沿、浅腹、附耳、铺首,圈足下附四兽足。腹及圈足装饰窃曲纹,辅首为兽衔环。
图片
盘内底铸铭文21行,约372字,记载了单氏家族8代人辅佐西周12位王(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穆王、共王、懿王、孝王、夷王、厉王、宣王,仅未及西周末代的幽王。)征战、理政、管治林泽的历史。
对西周王室变迁及年代世系有着明确的记载,第一次印证了《史记·周本纪》的记载,与殷墟卜辞印证《殷本纪》的商王世系有着同样重大的学术意义,对夏、西周断代工程所拟的西周宣王年表,与文献、从前发现的金文的记述相吻合。

【逨盉】
逨盉,高48厘米、长52厘米、重12公斤,兽(龙)首形鋬,四兽(龙)足,腹两侧各有由三圈纹饰构成的圆形图案,由外而内分别为变体夔龙纹、重环鳞纹和蟠龙纹。器盖内壁铸铭文3行20字:“逨作朕皇高且单,公圣考尊盉,其万年子孙永宝用”。从铭文得知,是西周单氏家族第八代逨为祭祀皇高祖单公而做的一件礼器。器身呈扁圆形,两面以龙纹装饰,盖首为凤鸟,凤首高昂,展翅欲飞,形象逼真。盖与器身连接处,是一只老虎,它歪着头向上攀爬,悠闲自得的样子却不失兽中之王的威严。盉的鋬手是吞云吐雾的龙首,好像在空中遨游,呼风唤雨。12 厘米长而直的管状流,像是一条舞动身躯的长龙,正张着嘴准备吐出美酒。整个器身由四个龙首支撑而起,灵动稳健。逨盉以威风凛凛的老虎连接着刚强雄健的龙与柔美仁善的凤,寓意龙腾虎跃凤呈祥。
图片

【单五父壶】
西周单五父壶2003年元月出土宝鸡市眉县杨家村窖藏,古代盛酒器,出土共两件,造型、纹饰及铭文均相同。通高59厘米、重25公斤,该件长颈,垂腹,椭圆形。长方形子口盖,两侧附龙首衔环耳。颈部饰环带纹及凸弦纹,腹部以突起的双向龙首为主,辅以数条身躯相交的龙纹。圈足上为变体龙纹,器盖装饰环带纹,顶内凹,内饰两条交龙。铭文铸于壶口内壁及其盖上,口内铭文4行,19字,含2重文符。盖上铭文4行,17字。
图片

【凤雏遗址】
1976 年发现于岐山京当乡凤雏村,为西周早期距今3100年的宗庙遗存是宫室建筑,为周王室所有。南北长45.2 米,东西宽 32.5米,总面积 1469平方米,座北朝南,整个建筑规划合理,布局严谨,整齐有序,以门道、前堂、过廊为中轴线,东西两侧对称分布门房、厢房。座落在 1.3 米的夯土台基上,由三个庭院及其四周的房屋组成封闭式的建筑群。以殿堂为中心,合理地安排了庭、堂、厢、阶、室、塾、门等单体建筑,采取南北中轴的对称布局,结松严谨,井然有序,凤雏遗址规模并不大,却是我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也是西周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遗址。
图片
凤雏遗址墙壁用夯土版筑而成,墙体内设木柱以加固版筑并承受屋顶荷载。墙面和地面用砂、黄土、白灰混合的灰浆涂抹,使表面光洁、平整、坚硬。这时屋面已经使用了瓦,而只是屋脊和天沟等处用瓦,整个屋顶还是用茅草覆盖,瓦上附有环耳或钉柱,用以穿索结瓦,在我国建筑史上,这是最早用瓦盖顶的实例。

【召陈遗址】
位于扶风县召陈村,是一处西周建筑基址群。在已发掘的 6375 平方米的范围内,共发现西周建筑基址 15 座,均系高台建筑。其中规模较大,保存较好的是3号、5号和8号。召陈西周建筑群基址的规模,比凤雏西周建筑群要宏伟的多,已发掘的建筑基址群布局不按中轴对称。总体规划不如宗庙严谨。最东面的独立殿堂应当是“明堂”,是周天子听政和布政的殿堂,由“中央太室”和“四旁两夹”组成。“明堂”是王权的象征,也是宫室建筑中规格和等级最高的殿堂。西面两组建筑当是周王居住的房屋’可称为“东宫”“西宫”,是按照“前朝后寝”的礼制建造的。从整个遗址反馈出周人先进、发达的科技文化、繁荣的经济及稳定的社会风貌。
图片

【庄白一号窖藏】
1976 年在扶风县庄白村的一个窖藏中出土了铜器 103件,被称为庄白一号窖藏或微氏家族铜器窖藏。微氏家族原来担任商朝贵族微子的史官,商朝灭亡之后服务周朝,继续担任周朝的史官。窖藏铜器种类较多,有编钟、编铃、鬲、簋、盘、方彝、爵、鼎、簠、豆、觥、斝、尊、罍、觚、觯等。其中有铭文的占 74件,记录微氏家族七代人世袭于西周王朝,是研究周朝微氏家族历史的珍贵资料。
【商卣】
1976 年 12 月出土于庄白一号窖藏。商卣,为古代酒器,与商尊配套使用。该卣通高38.6厘米,口径13.2厘米,长径16.7厘米,重8200克。整体呈椭圆体,腹部外鼓,盖钮作花苞状,饰蝉纹,提梁两端饰圆雕龙头,巨角圆目,造型简洁。器身采用通体浮雕的装饰手法,以扉棱为中线对称分布。腹部及盖顶饰卷角凸目大兽面,器身与器腹之间饰两周冠羽分尾小鸟纹,圈足上饰一周冠羽分尾小鸟纹,分尾小鸟纹与扇棱相交处均为小型兽面。整体呈黑色,打磨精细,精致富丽。铭文与商尊基本相同。铭文中记载的贝为西周通用的货币,可以拿到市场用来折算物品的价值。
图片

【商尊】
1976 年 12 月出土于庄白一号窖藏。尊 ,为古代盛酒的器皿,也是随葬的青铜礼器,往往与卣或方彝相配合使用,流行于商代至西周中期的中原及关中地区。该器庄严雄奇,华美富丽。器内底铸造铭文 5行 30 个字,讲述器主名叫商,帝司赏赐了贝和丝给商的妻子庚姬,商作此器,用来祭祀父亲。五月丁亥这天,帝司赏赐给商的妻子庚姬贝三十朋,丝二十乎,商作此尊,祭祀父亲日丁。
图片

【厉王胡簋】
此簋制作于西周厉王十二年,1978年5月出土于宝鸡市扶风县齐村。
簋通高59厘米,口径43厘米,腹深23厘米,重60公斤。内有铭文12行124字。铭文大意为周原厉王为祭祀先王而自作的一篇祝词。大意为我昼夜尽心经营先王事业,以配皇天,我任用义土献民,祀先王宗室。作此将彝宝簋,安惠干先宗列祖,以祀皇天大命,保佑周室、王位和我自身。赐降多福、长寿和智慧。
此簋形体高大魁伟,可称簋中之王。器型为方底座,圆形腹,高圈足,凤鸟形双附耳。器底座上饰竖条瓦楞纹,腹上部和圈足各饰一圈钩云纹,腹中部饰竖条状瓦楞文。宝物上圆下方,象征“天圆地方”。上面像石鼓,下面若平台,周身布满竖棱,如虎皮身上的斑纹。两耳飞扬跋扈,简洁中露出大方,神秘中露出狰狞。是存世商周青铜簋中最大的一件,堪称“簋王”。
图片
铭文的记载所提供的各类信息为当前研究西周时期的礼教,祭祀制度,以及商周青铜器的制造工艺、材料、装饰、文字等各个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物证和信息,具有极其重要的美术考古价值。

【墙盘】
1976年出土于宝鸡市扶风县,铸于西周共王时期,因墙在周朝做史官又被称作“史墙盘”,墙盘整体通高16.2cm、口径47.3cm、深8.6cm,内底部铸刻有18行铭文,284字,腹和圈足分别饰凤纹和兽体卷曲纹,圈足有折边。铭文前段颂扬西周文、武、成、康、昭、穆、共(恭)七代周王的功绩,后段记叙微氏家族高祖、烈祖、乙祖、亚祖、文考和做本盘者自身六代的事迹。
墙盘所记述的周王政绩与司马迁的《史记·周本纪》中的内容非常吻合,关于微氏家族发展史部分的内容则并不曾见于已知的文献,填补了西周国史微氏家族的一段空白。
图片

【何尊】
何尊出土于宝鸡市陈仓区贾村镇是中国西周早期一个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贵族所作的祭器。
尊高38.8厘米,口径28.8厘米,重14.6公斤。圆口棱方体,长颈,腹微鼓,高圈足。腹足有精美的高浮雕兽面纹,角端突出于器表。体侧并有四道扉棱。造型浑厚,工艺精美。内底铸有铭文12行、122字铭文,大意是:成王五年四月,周王开始在成周营建都城,对武王进行丰福之祭。周成王于丙戌日在京宫大室中对宗族小子何进行训诰,讲到何的先父公氏追随文王,文王受上天大命统治天下。武王灭商后则告祭于天,以此地作为天下的中心,统治民众。周成王赏赐何,贝三十朋,何因此作尊,以作纪念。这是周成王的一篇重要的训诫勉励的文告。
图片
其中“宅兹中国”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其中提到周武王在世时决定建都于洛邑,即“宅兹中国”,与《尚书》中的《洛诰》《召诰》等文献记载可相互证,起到了证实补史的作用,为西周历史的研究和青铜器的断代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铭文中“宅兹中国”,是目前所知“中国”一词的最早出现。
图片
何尊还是第一个出现“德”字的器物。何尊之前的器物,无论青铜器还是甲骨文,都“德”字无心。在这之前,无论是表示得到还是表示道德,全部是无“心”,全是“得”。何尊之后的铭文,表示道德的有“心”,表示其他如人名的无“心”。证明了周王朝以德治国的理念。

【兴簋】
通高35.7厘米,口径22.8厘米,出土于宝鸡市扶风县庄白村一号窖藏,该器共出土8件,均由器身和器座构成,装饰有直棱纹,造型古朴典雅。
图片
兴簋上刻有铭文七列,每列六字,共计四十二字。簋,盛放煮熟的黍、稷、稻、梁等饭食的器具,商周时期,簋是重要的礼器,在祭祀和宴飨时常以偶数的簋与奇数的鼎配合使用,表示主人的地位和身份。
图片

【三年兴壶】
此壶通高65.42厘米,口径19.7厘米,腹深48.42厘米,1976年出土于宝鸡市扶风县庄白村一号窖藏。整壶束颈垂腹,下承圈足,大圆顶盖,兽耳对称,双环贯耳。除盖顶饰团鸟纹,其腹、腰、颈用两条素带相隔,环饰曲波纹,宽疏有序,线条流畅。器盖、底圈足饰窃曲纹,形成对应。
图片
盖榫外侧有铭文六十字,大意为:周王三年九日丁已丑日,周王在郑国举行飨礼,天子命虢叔传旨,给郑国赏赐祭祀礼器羔俎一个。(羔俎:为祭祀用来盛放三牲六畜之一,羊头的盘子 ,郑国为答谢天子之赐,铸造俎并在俎上记金文为祖考祭器,以记录天子的恩德。

【西周象尊】
象尊通高23.6cm,首至尾长37.8cm,尊背方口4.8×9cm,重4500g,1974年出土于宝鸡市茹家庄国墓地一号墓乙室。
尊体作象形,象体肥硕丰满。方形尊盖置于象背,盖面有两圆环,圆环上接以链环与器体相连。象鼻高挑,中空,以鼻为流,象口微张,齿牙外露,两圆目突出,圆耳耸起,四柱足较短粗,象尾自然下垂。器盖饰四组卷体蛇纹,象身饰以云雷纹衬地的凤鸟纹,中间填以三角形几何纹,该件象尊造型设计独特,纹饰布局巧妙。
图片

【筒形直棱纹提梁卣】
1980 年出土于竹园沟国墓地十三号墓出土,盛酒器,通高33.3cm,带盖高29cm,腹深19.3cm,圈足径12.2cm,重3330g,卣体呈筒形,有提梁,带盖,卣身直口,深腹。提梁上有宽凹槽,凹槽中部内侧有凸棱三道,提梁两端有圆雕兽头。盖面隆起,盖中部有圆形握手,握手上有两对称穿孔,盖面饰一周辐射状梯形直棱纹,盖沿、器体颈部及近底部纹饰相类,均饰以云雷纹作地的夔凤纹,且前后均有两对称兽首。卣腹上部有对称两半环,用以衔接提梁首端,腹中部有两周直棱纹,中间夹一周凸起宽条带纹。圆筒状提梁卣较为罕见,主要见于商末周初。酒器,器身呈直棱状纹饰,周身围绕一周凤鸟纹相互呼应。这组提梁卣共两件,一大一小组合搭配,而这样筒形的卣体也是比较少见的。
图片

【茹家庄一、二号墓:列鼎制度(五鼎四簋)】
周礼规定了贵族饮宴列鼎的数量和鼎内的肉食种类:王九鼎(牛、羊、乳猪、干鱼、干肉、牲肚、猪肉、鲜鱼、鲜肉干) 诸侯七鼎(牛、羊、乳猪、干鱼、干肉、牲肚、猪肉) 卿大夫五鼎(羊、乳猪、干鱼、干肉、牲肚) 、士三鼎(乳猪、干鱼、干肉)。
图片

【刖刑奴隶守门鼎】
周有乱政,而作九刑:九刑是指墨刑(在脸上刺字) 劓(Yi)刑(割掉鼻子) 刖(Yue)刑(砍去双脚) 宫刑(即破坏生殖机能) 大辟(砍头)和扑、鞭、流、赎等刑罚。
图片
 在此鼎上铸有一个裸体奴隶,他的左脚被砍断,显而易见是受了刖刑。印证了《尚书·宫刑》记载“刖者使守门”的记载,古人以这种法律布告的形式,教化其余平民和奴隶要遵纪守法,它是我们研究西周社会制度和刑罚制度的重要史料。
图片

【朕匜】
1975年2月出土于宝鸡市岐山董家村一号青铜器窑藏。
匜是西周中期的盥洗器。高20.5cm,腹深12cm,腹宽17.5cm,长31.5cm,重3850g。它虎头羊足,平盖宽流,鋬手为兽首屈舌,四足为羊蹄,给人以狞厉威严之貌,这在铜匜中少见。器型为匜,而铭文则自名盉,这就明确的告诉人们,西周的匜是由盉演变而来的。已经发现的匜都是周厉王以后时期制作的。这件匜制作工艺讲究,带有西周中期风格,虽然铭文自称为盉,但它却是匜的早期形式,这就清楚了匜的早期形状。
图片
此图来源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内底和盖连续铭文157字,铭文大意是:西周某年的一天,一个叫牧牛的人,将他的管理者朕告了,“审判长”伯扬父处理这件民告官案件时,认为牧牛胆敢同管理者打官司,要定罪为诬告,判决他要送5个奴隶给朕,为惩罚他的诬告行为,要打他1000鞭子,还要在他脸上刺字,一世只能用黑巾蒙面。后来,牧牛为了减轻惩罚,就送了3000锾(相当于汉代2000两银)给伯扬父,于是伯扬父就改了判词,改判为只打500鞭,不用刺字,2000两就作为罚金入了伯扬父的口袋。判决书还要牧牛立誓,以后不能再上诉。如果朕要告牧牛的话,那就只能恢复受贿前的惩罚。
所谓“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刑与礼相辅相成保证了西周社会政令实施的畅通性。

【五郡窖藏】
2006年11月8日,在宝鸡市扶风县城关镇五郡西村出土文物 27 件(组),青铜鼎 1件、簋 2件、尊2件、斗3件、编钟5件、矛 12 件、汉白玉杖头饰 1件、马器 1 组(103 件)。这批青铜器保存完好,器形硕大,造型精美。其中两件平底大口尊器形独特,纹饰别致,属首次发现。平底大口尊内各有铭文 113 字,出土器物中5件青铜器有铭史,其中2件大口尊铭文一致,可与传世的五年、六年琱生簋铭文连在一起,正好完整地反映了西周厉王时期一场旷日持久的'仆庸土田多刺'官司,为研究两周时期的土地制度提供了更加具体的金文资料。
【秦人迁徙路线】
在宝鸡出土了大量青铜器证明,秦是一个古老的部族,是颛顼高阳氏后代。从游牧、定居、立国到统一霸业,共 560年历史,9 座都城。早在商初,秦人受命保西陲,来到了西犬丘(今甘肃礼县),秦始祖非子为周孝王养马有功,受封于秦亭(今甘肃清水县),秦人由周人的附庸,地位逐步开始上升。公元前 770年,秦襄公帮助周平王东迁有功,赐岐山以西的广袤一地,赏宅受国.封为诸侯,秦人从此成为了真正的诸侯国,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拉开争霸天下的序幕,仅在宝鸡秦先后建立汗邑、汗渭之会、平阳、雍城四个都城长达 400 余年,为秦人开拓疆土,争霸天下,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后秦献公迁都至栎阳,今西安市阎良区武屯街道官庄村与古城屯村之间,到了秦孝公时期,把都城迁到咸阳,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大秦帝国。
【秦公镈】
1978年出土于宝鸡市陈仓区太公庙村。秦公镈通高75.1厘米,镈身高53厘米,舞宽30.4 X 26厘米,重62.5公斤,秦公镈鼓部齐平,中起四道飞棱,侧旁的两道飞棱,形状是九条蟠曲的飞龙,前后两条则是五条飞龙和一只凤鸟。舞部各有一龙一凤,背对背,向后回首。纽上有环。镈身上下各有一条带状花纹,由变形的蝉纹与窃曲纹组成。
其上有铭文135字,铭文中提到了秦襄公、秦文公、秦静公、秦宪公四代世系,着重讲了秦襄公被赏宅受国之事。
秦公镈对研究秦代先祖的历史及了解春秋早期秦地的青铜铸冶技术及音乐文化,也是学习大篆的上佳作品。
图片

【雍城】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都城,位于今凤翔县城南。自秦德公元年(前 677 年)初居雍城大郑宫,至献公二年(前383年)迁栎阳,历时294年,雍城一直是秦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献公东迁后,雍城虽然失去了政治中心地位,但作为故都,秦代列祖列宗的陵寝及秦人宗庙仍在此地。
【折觥】
1976年出土于宝鸡扶风庄白村。通高28.7厘米,腹深12.5厘米,口宽11.8厘米,口横7厘米,重9100克。
觥体呈长方形,前有流,后有鋬,分为盖与器身两部分。盖的头端呈昂的兽形,高鼻鼓目,两齿外露,长有两只巨大曲角,两角之间夹饰一个兽面,从头顶处开始在盖脊正中延伸一条扉棱直到尾部,颈部这段的扉棱做龙形,两侧各饰一条卷尾顾首的龙。盖的颈部以下,也就是不再昂起而接近水平的部分,装饰有一个饕餮纹面,在饕餮的头端加铸了两只立体的兽耳。器身曲口宽流,鼓腹,每边的中线和边角都饰有透雕的扉棱式脊,组成几组饕餮纹面,显得庄重大方。纹饰通体分为三层,以兽面纹、夔纹为主纹,云雷纹为地纹。其间配以象、蛇、鸮等动物,形态逼真。觥体后部有一鋬,上部做成龙角兽首,中部为鷙鸟,下为垂卷的象鼻,两侧还有突出的象牙。圈足扉棱间饰回顾式龙纹。器底可见明显的对角线交叉的范痕。
图片
铭文铸在盖内,器身上的铭文铸在内底部。器、盖同铭,共计六行四十字。
大意是:昭王十九年五月戊子这天,王在厈这个地方(沣京一带),命令作册折去为相侯代天子赠望土,同时,昭王又给折赏赐了许多青铜和奴仆,为宣扬王的美德和恩惠,折便为父亲乙铸造了这件祭器觥,以作纪念。厈的地望至今意见不一,有学者认为当距丰邑辟雍不远。唐兰先生考证,其所记事件可以与中方鼎、作册折卣和折尊铭文相印证,在西周昭王第二次南下伐楚之前,此年的下半年昭王伐楚而不返。

【鱼尊】
1988 年出土于宝鸡市茹家庄遗址。高15cm,尊口径7×4cm,重1.12kg。
盛酒器。通体作鲤鱼形,鱼身肥硕,分尾,口微张,口内中空,但有隔,不与腔体连通,下唇口沿正中处有一小穿孔。圆眼,眼以粗阴线勾眼圈及瞳孔,眼外侧以细阴线勾眼眶,两侧腮部有一简化窃曲纹状鱼须,鱼体两侧遍布阴线鱼鳞纹。鱼背部有长方形开口,上设一盖,与鱼身开口相扣合,盖面设背鳍状钮,作钮两侧下部各设一半环形钮连一钮环。盖面两侧各饰一细阴线雕鲤鱼纹,边沿饰两龙蛇状纹,盖沿后缘饰阴线窃曲纹。鱼腹下由四个小人把一条活灵活现的大鲤鱼背起来,其中一个口呈闭合状,头上无发,其余三人口大张,双目圆瞪,似非常吃力负重的样子,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图片

【貘尊】
貘尊中国西周时期的一种盛酒器皿出土于鱼国墓地。貘以前生活在世界各地,如今现存的貘只有四种,拜尔德貘、山貘、巴西貘和马来貘。这种动物目前在我国已经绝迹,但是古鱼国墓地有此器物出土,说明三千多年前宝鸡一带炎热多雨,森林茂密,水草肥美,自然环境宜人,青铜艺术正是远古生活的真实再现。
器内中空,背部开有一方形口子,上面扣盖。从造型看,貘的形体酷似羊,首部微微昂起,吻部向前伸,双目圆而有神,头顶有卷曲的双角,体态很是肥硕,四足却较短,卷尾呈半环形。貘的背上还立有一虎,此虎是尊盖的一个执手。“虎”正在缓步前行,其体形虽不大,但百兽之王的雄风丝毫没有减弱。貘的两侧肩胛及后臀部位饰有四组清晰的夔凤纹。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