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谈旧京时的井窝子

 新用户8926AVU2 2023-01-18 发布于北京

前面一篇文章讲了北京城时期其实并不缺水,除了附城内外的大小水源之外,内外城中还有大大小小的水井,当时俗称“水窝子”,由此还诞生出一个行当来。我就赵润龄先生的文章来一窥究竟。

井窝子,又名水屋子。早年间,北京各胡同里有不少官井 (公共汲水的井),各家住户自用自汲,彼此无争,和乡间大略相同。后来有钱有势的人家,雇人给他们挑水,久而久之,挑水的人就包揽了一个胡同乃至这一方各胡同的人家的用水,受有钱势人家的支持,这口官井也就被他们把持了。

官井有了固定的井主,往往就在附近的空地上装盖两间矮屋,作为挑水的住处,俗称为“井窝子”。

还有一类私井,是北京的一些官吏、贵族和富商出钱,在自己的家门口或院子里打井。他们找人给他们挑水,同时也给别人送水,收取“井租”,也允许邻居来汲用。久而久之,挑水的仗着井主的钱势,另招人给这一方人家送水,也就成为井窝子的掌柜的,进而变成这一方的水霸,水霸们有时为争水道,彼此殴斗,甚至于“以刀守水道”。

旧时井上汲水,有辘轳、滑车和人力三种。

辘轳和乡间灌园所用的相同。井上支一三角架子,上有横木,一端安装大木头轴,插辘轳把,以大绳拴柳罐,放下取水,然后一圈圈地摇上来。

滑车即滑轮。在井上支高架子,中悬一滑车,以大绳绕滑车,两端各系一柳罐,一上一下取水。

人力。是用绳拴柳罐或木桶,放下了取水,一把一把地向上提。

送水多用水车子。水车是二把手单轮小车,两边各安一个大水柜。水柜上盖一端有较大方孔,另一端有较小圆孔,汲水上来倒入大孔,小孔可以排出空气。水柜下方有圆孔,塞以木塞,为放水用。每车装满两柜水,足有五百斤上下。

送水的推着车子,到各家大门口外,用短扁担铁钩子,将放满水的两只木桶(别名水筲)挑入人家厨房,倒在水缸里。用水户每担水不过花一文钱或半文钱,包月更少些,每担不过一个制钱。包月的到月头给钱,零挑的有的当时付,有时记账。记账法,是挑水的人在住户大门旁砖垛子上画鸡爪子形的记号,五个一组,到时照记号算钱。井水有甜有苦,甜水贵,苦水贱。

井窝子的掌柜有的参加劳动,有时不参加劳动。掌柜的与伙计(即挑水的)是“三七账”,即伙计得三成,掌柜的得七成。掌柜的规定伙计每天必须挑多少水,才算完成任务。挑水的人,名称为“串百家门的”,多是山东人。他们不喜欢人叫他“大哥”,因为《水浒传》上的武大郎不是英雄,但也不敢当“二哥”,因为武二郎是大豪杰,所以人们都称呼他们为“挑水的老三哥”。他们挑水进门来,目不旁视,更忌讳和妇女闲谈,不拘多么热的天,从不赤臂。山东人最豪爽、坦率,和人说话,直来直去,都极简短,就有人认为他们说话又倔又伧 (口语,音葬,愣和粗的意思)。山东人身强力壮,很能吃苦。北京冬天,滴水成冰,满水车都是冰锥子,他们推着水车,吱吱喽喽地走着,却是满头大汗,头顶冒热气。

挑水的人每天不知道要出多少汗,当然衣服是不能整齐清洁的。但夏天下雨,要穿新鞋。因为路滑泥深(那时北京大街小巷都是土道)。鞋是蓝布实纳毛布底,又结实又便宜。他们不穿布袜子,而用包脚布,为的是好洗。冬日冰天雪地穿的靰鞡(茅窝)是用猪皮做的,内包稻草,系以绳,并在脚心处拴铁条,为“拿滑”。

每到年节,伙计休息一天或半天(大年初一休息一天,但必须提前在除夕把各家用水供足)。端午、中秋,休息半天,也有的不休息。过节也不过是晚上吃炖肉烧酒炒鸡蛋而已。平常伙计每天两顿小米面窝窝头咸菜(吃白面不顶劲),永不变更。有的伙计是零雇短工性质的,有的管饭。管饭的,也不过是窝窝头咸菜。

每遇住户有喜丧事,用水较多(那时有喜丧事之家,必然要搭棚请客,预备酒饭),挑水的还要帮助住家劳动,因为他们有力气,又不怕脏污泥水。这几天,挑水的照例是在住户家吃饭,也不过是吃客人吃剩下的“杂合菜”。一个人吃不了,就用大盆端回井窝子,与伙友共餐一顿,也算是改善一次伙食。有时还要把好一点的鱼肉,留给掌柜的受用。

掌柜的由单身汉慢慢地娶妻生子,落户北京。有的到老年发财回老家,就把这个井窝子倒给别人。

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前后,京城接连发生火灾,损失惨重,慈禧太后大为光火。当年三月十八日,清农工商部的溥颋、熙彦、杨士琦上折,奏请建自来水。不到十天,慈禧太后允诺此事,成立了“京师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周学熙成为公司首任总理。

要建厂,必须找到合适的水源。周学熙多次亲自勘察,测定位于今朝阳区的孙河水味道甜美,源流不竭,且两岸多为麦田,是理想的京师自来水水源。周学熙决定在孙河与东直门修建两座水厂,设备器材由德国进口。但是负责器材供应的瑞记洋行除不按时供货外,还常常以次充好,提供大量德国制造的不合格器材。1909年11月3日,东直门水厂试车送水上水塔时,刚一开车,水塔旁边的铸铁水管突然爆裂一尺有余,原来这根水管是早有裂纹的残品。像水龙头的橡皮垫用纸垫代替、提供生锈的自来水管等现象,更是不胜枚举。可当时中国无力生产,供货方又无理抵赖,没有办法,只能硬着头皮购买德国制造的供水器材设备,这不仅给施工带来困难,而且也给日后运营带来许多麻烦。

1908年底,光绪、慈禧相继离世,施工管线和出殡路线撞了车,工程给“国丧”让道,挖好的线沟被重新掩埋,待出殡结束后,再挖开继续施工,工程修了近两年。1910年3月,姗姗来迟的自来水初入京城。

拧开龙头就有水,自来水成了街谈巷议的话题,看热闹得多,捧场的少,全市480个水龙头每天的生意少得可怜。在自来水公司正式营业时,受到一些人的怀疑和反对,甚至造谣中伤,说自来水是“洋胰子水”,不能使用,造成了初期自来水销售十分困难。为了消除许多人顾虑,京师自来水公司颇费苦心地在《白话报》上,用文言文和白话文分别刊登广告,详细声明,请报社指导舆论,开导社会,使人人皆知自来水的好处。

同时,还以科学说理的方式启蒙市民并驳斥那些谣言,广告中说到“……但有一宗须向大家声明的,就是这龙头乍放出的水,带一点白色儿,这个白色,并不算什么毛病,拿着显微镜细细的瞧,全是极小的白水泡儿……不过一分钟的时候,那水泡就化得干干净净,这个水就全变清了。有不知道的,以为是管子洗不净,又说跟洋胰子水一样,殊不知这个道理,一说就明白了,大家就不致误会啦。”

为了广招顾客,自来水公司刊登广告时说到“……往后拿一个铜子儿,就可买两张票,拿一张票就可取一挑水,实在很便宜了。二月初十至五月初十,三个月呢,本公司更是价格优待,把水价减去一半。列位拿着一个铜子儿,更可以买四张票,取四挑水了……”虽经大力宣传,但营业状况仍然不佳,靠着四百二十个街市龙头卖水和极少量的专管用户用水,1910年平均每天的供水量仅1613立方米。

东直门水厂的建成,当时主要考虑的是皇宫大内和市区内的豪门巨贾、达官显贵。可当初宫内并不喝自来水,他们喝的是玉泉山的水,至于自来水管安入皇宫主要是为了消防,不过当时只从东华门引入一段DN200mm的管道,安装到文昌阁就止住了,全长不过300米,在上面安装了几个消火栓,但纯属象征性的。不光皇宫,初期许多达官显宦也不喝自来水,原因是他们害怕水中被洋鬼子下毒。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满清政府被推翻,民国成立,一些达官显宦由于风气的逐渐开化,才敢饮用自来水。而普通百姓由于生活贫困,根本就喝不起自来水,虽然水厂近在咫尺,却只能“望梅止渴”。当时有一位老者感慨地说:这个水楼子(水塔),我看了40多年了,直到今天(解放后)才吃上它装的水。

清朝覆亡后,由于政局不稳,1910年后的39年间,北京自来水业并未快速发展。1942年,原日伪北京特别市公用管理总局自来水管理局为了扩充水源,增加供水能力,减少东直门水厂的负荷,准备在安定门外黄寺兵营南部建设安定门水厂。水厂建设因经济困窘,工程进展缓慢,至1947年底只完成水源井9口,配水机房1座,变电室1座,配水管道1条,吸扬井1座,容积1000立方米。由于工程质量低劣,在1948年底试运转中存在许多问题,不具备供水条件,尚需修建,修建费用需当时金圆券1000亿元。由于国民党政府已危在旦夕,最终修建化为泡影。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北京没有新增设的水厂,城区供水普及率只有30%,日供水能力仅5万立方米。用上自来水,对于多数京城百姓来说,还是一件可望不可及的“奢侈事儿”。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自来水才算是真正走进了千家万户。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京城首座自来水水塔是东直门水厂水塔,它由德国设计师设计,建成于1910年,塔高54米,容积750立方米。该水塔属钢结构水塔,塔身下面有一个非常坚固,内嵌三合土,外包粉红色花岗石,边缘处磨成圆形线脚的高台;塔身分为六层,每层均为六角形,六面共镶有装饰龙12条(每面2条,意为二龙戏珠);每层外廊平台上备有可折叠座椅,登塔至此可籍以小憩,不但可以乘凉,还可以观赏风景;水塔每层装饰了12个铜铃,每个塔角挂有2个,一层至五层为小铃铛,六层为大铃铛,每值微风吹来,悬铃叮当做响,不但十分动听,还可惊动雀鸟,使其不敢在此做巢,免除鸟粪污染塔身之弊,用意非常周到;

储水部分直径约14米,高约5米,下面由8根支柱承托,塔身自重加上水重超过千吨以上,但支座处只有64条“Φ1.5”的螺栓,就把整个塔身固定在埋在地下的钢板上,屹立50余年岿然不动,其设计和施工技术令人叹服!只可惜这座水塔早在1957年就被拆除了。值得庆幸的是,在2003年9月,该水塔设计图纸由德国大使馆赠予自来水集团,总算是弥补了水塔被拆除的缺憾。

自从自来水引进了北京城的千家万户后,井窝子自然也就成为了历史,一去不复返了。有意思的地方,北京话中称这些挑水的叫“老三哥”,或“串百家门的”,他们大多是山东人。那么为什么叫三哥呢?这是因为他们是干下等活计儿的,不敢称大哥,同时也因为《水浒传》上的武大郎不是英雄;但也不敢当“二哥”,因为武二郎是大豪杰,所以人们都称呼他们为“挑水的老三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