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品点评:这件最高奖作品学到了林散之的精髓

 同言无忌649 2023-01-18 发布于安徽

图片

对联,作为书法形式之一,也是比较常见的,自从明清以来,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传播,很多书法大家,对对联也是情有独钟,而且在整个书法史上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作为书法的权威机构,中国书法家协会,也多次举办过全国形式的楹联大赛,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不少书法家,通过这样的赛事,成为书坛里的中坚力量,而在第七届全国楹联展上,他的10字对联引起了评委的注意,并且成功地拿下了最高奖,真是让人叹服,简简单单的10个字,却主打了林散之风,并且还发挥到了极致状态,他的这幅作品,真是与众不同,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来欣赏一番吧。
从这10个字上看,的确,让人眼前一亮,众所周知,我们通常说,书法要高古,就是指的取法上,这种高古,一般情况下,或者说是在默认的情况下,都认为是取法于古人,这才是高古,而他并不是这样,反其道而行之,偏偏向今人取法,并且汲取了有用的部分,为之所用,没曾想,一举叩开了国展的大门,获得了最高奖,真是大快人心,众所周知,林散之是当代“草圣”,60岁才开始学习草书的他,最终以草书名世,他的草书法风格特点明显,个性鲜明,既有对古法的敬畏,又有独到的韵味和个性,在他的草书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而当下很多书法家,也学习他的草书,可见对后人的影响也是非常积极的,而这位就是其中之一,并且还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位。
他的获奖作品虽然寥寥数字,但是,特点也是十分突出的,最为明显的特点就是在布局上,不仅字数少,而且还拉大的字字之间的距离,这样一来,这是舒朗之气表现的更加突出,让人有一种神清气爽的感觉,十分清新自然,犹如置身于一种静谧的环境中,他的这幅作品还有三个比较突出的特点,第一,在取法上以林散之为主,同时,还融合了水墨的关系,别有一番心得体会,在书写的过程中,尤其是突出了枯笔的效果,也应用了洇墨了,形成了一种视觉对比,视觉感受尤其是强烈,这样的效果,我们曾在林散之的草书上也见到过这样的应用。
其次,这幅作品还巧妙地应用了涨墨的效果,众所周知,从明清以来,这种涨墨的效果就得到了加强和应用,尤其是在王铎的书法作品,更为常见,而他的应用也是十分巧妙的,在使用的过程中也产出了一种朗朗的风神效果,真是别致清新,第三,这幅作品还有一个突出点,就是将林散之的这种长锋羊毫书写的形式得到了应用,还写出了不错的效果,枯笔现象也十分到位,甚至产生了一种入木三分的感觉,线条上也是十分有质感的,综合这三点来看,他对形式和内容的组合是非常有心得体会的,也是有着应用基础的。
再看这幅作品“绘蓝天碧水,建和谐家园”,这幅作品的书写,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在这幅作品中,似乎能够感受到碑帖结合的迹象,同时,这种随意挥洒的境界发挥的更加有水准,从诸多书法作品上看,他对国展作品,是有着一种独立的思考的,有着自我的主张和认识的,同时,我们也能够看到,他也是学习过不少国展获奖作品的,对于当下,这种展厅文化的影响,尤其是这种少字的作品,书写起来其实更加有困难,因为字数少,在布局上就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所以使用对联形式,也不被人看好,但是他却做到了精妙,在整体上既体现出一种端庄典雅的气象,又书写的有个性,不拘谨,轻轻松松拿下国展最高奖。
对于这幅获奖作品,也有不同的声音,有朋友认为,这种书法作品就是使用了一些所谓的“小手段”,话又说回来,既然是国展,就有形式和内容上的拿捏,这也无可厚非,难道其他的获奖作品就没有所谓的“小手段”吗?我看未必吧。

图片

总结启示,众所周知,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包含了诸多元素,不仅仅是内容上,还有形式上,还有内容的布局上,是一个综合体,而非单个因素,不是吗?一件成熟的作品,是一个很好的整体,要想在国展中崭露头角,不就是形式和内容上的完美统一吗?要想征服评委,打动评委,也就是靠的内容和形式上的辩证统一,这就需要亮点,从他的书法作品中,我们就能够看到亮点,也能够感受到他对笔法、墨法、章法的应用和理解。
无论在国展中使用的是“小手段”,还是“打道”,能够充分地展现自我,表现个性,抒发情感,这也是书法家的真实力,不是吗?书法不是一日之功,但是在国展中却是一日之功,而这个“一日之功”就来源于你平时的积淀,沉淀,安静的临帖,领悟,不是吗?或许,你也能够从他的身上学到不少东西,至少让我们懂得了书法创作,就是情感交融,内容和行书的高度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激烈的国展中脱颖而出,成为理想中的佼佼者,对此,分享你的看法和见解,一同交流提高,同时,也期待你的转发点评和收藏,这也是笔者最大的动力所在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