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扰乱了教育现场的“名师工程”,已经成为基础教育重大乱象

 新用户51563869 2023-01-18 发布于广西
文章图片1

“大多名师们都在忙自己的功绩,没有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学生身上,这也是事实!很多名师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帮带作用并未真正体现,更多的是走个形式而已,给他本人带来各种名利这倒是真的。确实异化了!”

“名师制度害人害己,常规的教学中一心只想着自己的名利,不顾学生的死活,搞形式,找关系,评上名师后,狐假虎威、装腔作势,如果手中有点权利,更是瞎折腾,一言堂、一手遮天,违背教育规律,违背民心民意,基础教育将会毁在这些人手里,一定要让老百姓去评价,而不是行政部门说了算。”

“学校某名师上作文示范课,从头到尾学生不知所云,听课老师如坐针毡。课后评课交流,实在无亮点,某老师尬夸:名师的资料搜集的真齐全!”

“老师应该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而不是沽名钓誉,逐利忘本之徒。教育部门热衷搞的名师工程不要成为贪图虚名的面子工程,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真正的名师绝对不是行政部门册封的,而应是学生,家长,社会认可的。否则,名师,名医,美女,帅哥就成了贬义词。”

……

文章图片2

《眼下的“名师工程”,正在把教育引向歧路》,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的这篇文章后面的评论区里,充斥眼帘的,都是这些清醒的声讨。

的确,近年来“名师工程”“教育家培养项目”层出不穷,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也有其特殊的意义,比如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进入“名师”门下,以获得更好的培养、成长和发展;学校需要以“名师”为招牌对自身加以宣传,提高学校的竞争力;教师希望自己成为“名师”,不只面子上好看,待遇亦会有质的不同,同时还能增加更多的工作机会;教育管理部门希望有“名师”,因为“名师”是管理者的政绩,“名师”越多越有名就越能显示出教育管理的优秀;教研部门希望有“名师”,这样有利于编辑发行“考研、教参、复习”资料;当地社会希望有“名师”,这样才能增强人们对教育的信心;就连媒体也希望有“名师”,这样记者才有题材,版面和节目上才有内容……

文章图片3

但是,各地“名师”辈出,各地各校都能看到“名师”专栏,如此的虚假繁荣的后面,实则暗藏危机,简单来说,名师制度至少有如下弊端:

1.各级名师的纷纷涌现破坏教育一线生态,加重教师的功利性。名师制度有市场,于是有关部门对教师的尊卑加以排序,让更多教师要么愿者服输,要么“穷形尽相”地加入内卷,而一线教育更多的沦为了名利场,校园里很难放得下一张张安静的办公桌。

2.名师评价机制转移了教师的注意力,更多教师心思不正。现在的名师评价制度不只是课堂说了算,更不是同行和学生说了算,教育管理部门层层评比“名师”,除了形形色色的评优,就是各种考评,涉及更多的是赛课、赛论文、赛课题,乃至赛大家的各显神通,于是更多的名师课上得撇,与学生关系寡淡,教学成绩不过硬,但奈何其有头衔有资源有工作室,能够炮制各种假材料,依然可以在一线呼风唤雨作威作福,从而给一线教育形成实实在在的负面影响,让更多同行有样学样,误入歧途。

文章图片4

3.名师制度的存在,让更多学校不再关注骨干教师培养,而是走向了名师引进和栽培的教育发展捷径。这一点, 只需看看各地各校雷同的宣传公文便一清二楚,学校的好与坏已经不取决于学校师生的生命体验,而是学校公开发表了多少文章,承担了多少科研课题、培养或者引进了多少“名师”……字里行间不难看出,“名师”存在的根本动机不过是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只能制造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内涵发展的泡沫。

基础教育中名师制度之所以存在,自有其短平快的存在需求,也是既得利益者的“抱团取暖”的结果。它的存在,既对学生存成长无益,现在这些行政系统选拔出来的名师,有多少是在乎学生们的获得感的?不少名师为了显示自己的实绩,不得不采取应试、填鸭、强迫式教学,而且,为了相关材料的应有尽有,不少“名师”整天忙碌于作秀,上公开课,开会评比,哪有什么心思放在那些“嗷嗷待哺”的学子们身上呢?

文章图片5

同时,名师制度的存在,打乱了教师群体其乐融融的生存状态,各级名师的涌现,不可能避免地恶化了教师间的友善关系恶,让教师间的正常协作变得困难,大大动摇了教师安身立命的根基,破坏了校园的教育氛围。这倒不一定是寻常的嫉妒心作祟,而是名师制度绝非简单的优胜劣汰,而是这种博弈掺杂了太多私心杂念,一些 “名师”难以服众的一线表现,更让一线教师敢怒敢言。

储朝晖老师认为,中国基础教育正经历一个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优秀教师, 而“名师工程”却将它引上了歧路,这与整个教育理念和管理体制直接相关,只有“悬崖勒马”的呼声是远远不够的。

储朝晖老师鼓励更多的“心有不甘”的一线教师,摆脱对“名师”的盲目追求,做一名实实在在的“良师”。他说——

“良师不只是一个目标,而是一个由每个人自由探索的路径和广阔空间。

“一个人是否能成为“良师” 在于对学生的爱与关注,一个人是否能成为“良师” 在于是否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那里有众多让你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求解的过程便是教师的成长过程;一个人是否能成为“良师” 在于他能否形成深厚的人生积淀。

“真正的“良师”,会通过理性的判定确立自己成长发展的路径,绝不外骛于一时的名利得失。 “名师”只是于少数人的追求,“良师”则应该是每位教师不辍追求的境界!”

文章图片6
文章图片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