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抑郁症不是写在基因里的,更不是命中注定,这种错误认知才是源头

 大漠胡杨968 2023-01-18 发布于辽宁

Image

在《从犯愁到解愁:抑郁症的历史》这本书中全面、详细地从宗教、哲学、心理学、医学等方面对抑郁症展开了详细的解读。其中有一段话令我感触很深;“抑郁症不是写在基因里的,也不在神经递质里,更不是命中注定。”

的确,抑郁症更多是与原生家庭的环境、教育方式、成长经历的因素密切相关。绝大多数抑郁症者都具有突出的敏感、多虑、多疑、完美主义的性格特质。从这方面来说,抑郁症更像是一种性格缺陷(错误的认知方式)的结果。而对于抑郁症的治疗,往往就是性格完善的过程。

抑郁症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对它扣上去的那顶精神疾病的大帽子。终于,我在这本书上找到了出处,“抑郁症”这个词是被定义出来的······

当抑郁症被冠以“精神癌症”,被描述是精神病、精神残疾时会是什么样呢?一种更大的疾病恐惧、病耻感就这样被制造出来了,让人无法自拔,越陷越深。就像癌症一样,很多患者的生命,真正意义上是被自己的恐惧夺走的。所以,自己吓自己才是最要命的。

不开心了,就不开心了,忧郁了,也就忧郁了,但是当抑郁症被大家越来越熟知后,很多人变得不能不开心,不能忧郁,因为这很有可能就变成抑郁症了。人的心理多么奇妙,但这的确是反应出了当前的常见情况。抑郁症正在被广泛过度地使用,从小孩到老人,抑郁症变得越来越多了,吃抗抑郁药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书中有一段关于抑郁症治疗的一个重要观点:

21世纪头十年,抑郁症最重要的非身体治疗方法就是认知行为治疗。宾夕法尼亚大学精神病学荣休教授阿龙·T·贝克就反对给抑郁症贴标签,反对把抑郁症看作情感障碍或生理失调,这个观点非常著名。

对他来说抑郁症来自于认知失误,也就是可以纠正的思维错误,这呼应了18世纪对忧郁症的看法。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他就已经开始发表这一主题的文章,但直到相对近期,他的方法才得到世界卫生组织指南的推荐,成为对抗抑郁症的一种常见工具,而且往往比较有效。

对贝克而言,抑郁症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发展的,起因是某种丧失的经历,至少在抑郁症患者看来是这样。

他认为不同的人会用不同的方式来看待、评估这种经历。如果一个人的妻子和别的男人私奔了,他可能会感到悲伤,然后继续过自己的生活,但如果他对妻子有强烈的认同,把自己整个的人格都倾注在妻子身上,他就可能会陷入深深的抑郁之中,他的世界也崩塌了。

因此,当事人对事件本身的解释不同,就会引发不同的反应:不是事件本身让人抑郁,而是人对事件赋予的意义让人抑郁。所以,“失去”妻子这样一个事件,可能会加速推动极为负面的认知状态,引发连锁反应,不断发展,导致抑郁症全面发作。

什么样的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情绪:

同一个世界,但不同的人看到的却是不同的“颜色”。我们戴着什么颜色的眼镜,就会看到什么颜色的世界。当我们对事物怀有“好的”观念时,我们就会满怀喜悦,相反,我们就会生起厌恶,但我们往往不清楚的是,我们对眼前世界的喜怒哀乐,皆来自我们的内心(认知)解读,而非这个世界本身。正如王阳明大师心学的思想“心外无物”。

这个世界是人认识的世界,并不是世界本身。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存在性认知,即人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获得一种新的认知能力。我们可以有理论地说,错误的认知观念是造成抑郁症的重要因素,而认知观念是可以改变的。

愿所有身处抑郁困苦中的朋友早日获得健康、快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