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学人 这部被誉为“工人阶级圣经”的巨著的中译本,出自大夏大学及其附中教师之手绝非偶然,乃学校邵力子、郭沫若、李石岑、田汉和郭大力等两代学人的相互影响和传承接力。 ![]() 原文 :两代学人的《资本论》翻译 作者 | 华东师范大学 汤涛 图片 | 网络 1938年9月,华东师范大学前身大夏大学附中教师郭大力翻译的《资本论》中文全译本在上海一经面世,旋即在中国大地引爆了一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风潮。这部被誉为“工人阶级圣经”的巨著的中译本,出自大夏大学及其附中教师之手绝非偶然,乃学校邵力子、郭沫若、李石岑、田汉和郭大力等两代学人的相互影响和传承接力。 李石岑不遗余力 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 1924年6月,在同盟会元老王伯群的资助下,大夏大学在上海创校。是年9月,李石岑与中共最早的党员、中共上海组织发起人之一邵力子,以及田汉等被王伯群聘为教授,李主讲哲学趋势、人生哲学等课程,邵主讲国文(新闻),田主讲戏剧等课程。有位从厦大理科化学系转入文科哲学系的学生郭大力,为老师们的思想和见解所陶醉,开始涉猎社会科学著作,接触马克思主义。 李石岑是中共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在日本东京留学时,与李大钊倡导成立留日学生总会;主编《民铎》杂志,传播革命思想;他还与翻译《资本论》的陈启修成立“丙辰学社”(后改名为中华学艺社)。他大量译介美国杜威、德国倭伊铿等西方哲学作品。1927年,李石岑赴欧洲研读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著作,思想逐渐转向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三年后,他回国继续担任大夏哲学教授。而此时的郭大力,经王伯群校长延聘,已在大夏附中做了两年伦理学教员。他们师生在同一个校园里,继续切磋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 1930年,李石岑的《希腊三大哲学家》出版,郭大力衔命为此书作序。郭对恩师的贡献作了高度评价,他认为,李石岑是站在研究整个西方哲学的高度,以独特的视角传播古代希腊哲学,增强了中国的民族自觉。郭还与李石岑合作翻译了《朗格唯物主义史》,在中国书局刊布出版。 ![]() 郭沫若计划五年时间 全文翻译《资本论》 大夏建校的基础来源于厦门大学,在国共合作革命热潮的推动下,该校三百余名师生因学潮离校北赴上海,1924年10月,学校成立中共和社青团合一的党团组织,红色翻译家吴亮平、马克思主义法学家雷经天等是主要成员。次年2月,郭沫若被聘为大夏讲师,主讲国文(诗歌)。大夏的立校精神是革命、牺牲、创造和合作精神,与郭抱持的创造和浪漫革命精神一拍即合。 郭沫若在翻译河上肇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后,逐渐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大夏任教期间,他准备花五年时间全文翻译《资本论》,“觉得如果能为译完《资本论》而死,要算一种光荣的死”。然因《资本论》篇幅宏大,出版商担忧政治和经济的双重风险,予以婉拒。 此项翻译计划尽管未能实现,并未改变郭沫若追求真理的决心和研究《资本论》的执着,他对《资本论》的热情还感染了大夏大学学生。当郭沫若读到陈启修翻译的《资本论》中译本第一卷时,发现其中唯一提及的中国人是谁语焉不详。陈把《资本论》首卷第一篇第三章标号为“83”的脚注里的“Wan-mao-in”翻译为“万卯寅”。郭沫若着力做了一番深究后,在上海《光明》杂志(1936年12月第2卷第2号)发表《资本论中的王茂荫》一文,在文章中考证马克思笔下的这位中国人叫王茂荫,系清朝徽州的一名官员。文章刊发后,立即引起了吴晗等数名专家的响应。郭沫若为《资本论》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特别的贡献。 ![]() 郭大力全文翻译《资本论》 在李石岑、郭沫若、田汉等老师的影响下,学生时代的郭大力转向对《资本论》的关注。1927年夏,郭大力大学毕业后,被聘为上海中学英文教员。第一次国内革命的失败让郭大力深感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意义,他决定像郭沫若先生那样,全文翻译《资本论》,一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二为谋取生资、鬻稿养家,并由此结识了合作翻译者王亚南。为更深刻理解和翻译《资本论》积累经验,他一边教书和提升德文水平,一边系统地研究和翻译《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国富论》《经济学大纲》等西方古典经济学著作,共计数百万字。 经过多年自我训练,郭大力觉得时机已成熟,1934年,他重新着手翻译《资本论》。由中共领导的读书生活出版社负责人艾思奇、郑易里闻讯后,主动与郭大力联系并签订出版合同,约定两年内完成,提前支付每月40元的稿费。郭大力根据德文原本,参考日文等版本专心致志,埋首翻译。1937年“淞沪抗战”爆发,大夏大学校长王伯群决定与复旦大学组成复旦大夏联合大学举校西迁,郭大力因有出版合约在身,在交付部分译稿后,便决定暂回江西赣州老家,继续未了事业。翌年春,郭大力冒着日军轰炸的炮火,间关千里返回上海,与郑易里焚膏继晷,完成《资本论》最后的编校工作。 ![]() 按照郭大力的意见,《资本论》的装帧设计和德文原版保持一致。是年9月,《资本论》第一至第三卷中译本全部问世。这部人类文化史上的鸿篇巨制终于以全貌展现在中国人民面前,它就像火把,为黑暗中摸索的民众照亮了前进的方向,它成为引领民众冲击旧世界、建设新社会的一面鲜明的思想旗帜。 |
|
来自: skysun000001 > 《单位文章学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