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谓“维特根斯坦现象”

 heshingshih 2023-01-18 发布于北京

按语

当我们身处变幻的世界和复杂的社会,甚至经历了人生极限挑战之后,我们与战胜痛苦的勇气,以及体察人生意义的追问是如此接近,再次面对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经典命题,也许就会获得思考的快乐。

“如果善的或恶的意志活动改变世界,那么它只能改变世界的界限,而不能改变事实,不能改变可为语言表达的东西。”

“死不是人生的一个事件。人不可能体验死。我们的人生之为无限,正如我们的视野之为无限。”

“神秘的东西不是世界如何,而是世界存在。”

维特根斯坦逝世前最后一句话是“告诉他们,我已经有过非常精彩的人生。”他的精彩人生对我而言是什么:隐士般的生活、孤寂中的思考、不去言说不可言说的东西、非常节制的写作;但这种精彩容易被突出、扭曲、美化、神化,一些“不堪”也因此被掩盖和遮蔽,甚至塌陷到忘川之中。反之亦然。

这就是“维特根斯坦现象”,它们在思想史和对历史叙述中比比皆是。回忆录、传记、评传、传记小说都很容易陷入这种现象当中。数百年后,许多有名的传记人物还有当时的影响吗?有一定的内质,历史就会让他们呈现出“维特根斯坦现象”。长期而言,我们都是失败的。就把名人交给历史,让历史造就他们。


 何谓“维特根斯坦现象”

图片

点击上方图片即可购买

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评价维特根斯坦?这个问题在维特根斯坦已经去世60多年后被人们再次提出来。这里之所以说“再次被提出来”,是因为早在维特根斯坦刚刚去世不久,西方哲学界就曾对他的评价提出了质疑。我们已经知道的,就有罗素对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的否定态度、赖尔和奥斯丁等人对维特根斯坦思想的不满,等等。但这次对如何评价维特根斯坦提出的疑问远比以往更为尖锐和有相当的说服力。这种疑问集中在对他的为人品格和学术成就的重新评价上,因为据发现资料和研究结果表明,维特根斯坦在这两个方面似乎都远没有人们认为的那样崇高和伟大。研究者们把这种人为地树立某种原本并不高大的偶像,称做“维特根斯坦现象”用于揭露历史的本来面目,虽然维特根斯坦在为人和学问两方面存在的问题也许并没有反对者所认为的那样严重。

《维特根斯坦生平:年轻的路德维希(1889-1921)》揭露了他性格上许多令人难堪的成分和他思想上并不光彩的东西。例如,维特根斯坦粗暴傲慢,对同事甚至朋友经常表现出轻蔑的态度;他轻视妇女,反对妇女争取选举权;他不屑于传统哲学的经典著作,把它们嗤之为蠢人所写,等等。作者麦奎尼斯在书中还用大量的事实表明,维特根斯坦的思想其实并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具有完全的独创性,相反,他的许多被认为没有来源的思想或风格都有它们的背景或出处。例如,《逻辑哲学论》的格言式文体来自叔本华和李希顿伯格,它的编号方式来自罗素的《数学原理》,书中称作已成定论的东西来自弗雷格,而在书中隐约表示的逻辑与伦理学的一体化想法则来自诗人惠灵格和建筑家克劳斯。不仅如此,他的逻辑思想如逻辑形式概念、对应关系、逻辑常项以及认为语言形式在哲学上把我们引入歧途等想法,似乎也都来自弗雷格和罗素等人。他后期思想中的许多内容也都与新古典作家和评论家恩斯特有关,因为他从恩斯特的小说中认识到我们经常地误用语言。尽管有这样或那样的出处,但维特根斯坦却不承认它们,而只是提到弗雷格和罗素等人。

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就在麦奎尼斯出版这本传记的同年,格雷林出版了他为牛津大学出版社的“过去的大师”(Past Masters)丛书撰写的《维特根斯坦》一书。

首先,格雷林指出,大多数关于维特根斯坦个人生活的记录,都是他当年的学生的回忆。当维特根斯坦于20世纪20年代末重返剑桥时,他已经由于《逻辑哲学论》而在英国哲学界名声大震,而且当时的维特根斯坦40岁出头,正是思想活跃智力高峰时期,他的思想也正好处于转变时期,这一切对年轻的大学生们来说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因此,这里有两个较严重的问题:其一,他们以所谓的思想深刻掩盖了他个性上的弱点甚至丑陋的一面;其二,他们以对他个人的崇拜心理抬高了他思想的价值。而关键问题在于,我们是否可以把这种貌似深刻以至于我们无法理解的思想看作是真正深刻的,是否可以把自恃独创的思想看作是真正的独创。

其次,他指出,维特根斯坦与维也纳学派的关系其实并没有人们所想象的那样直接和密切。因而,我们很难把维特根斯坦看作这个学派的主要思想来源。他们之间的差别很大,比如:维也纳学派认为,关于事实的知识根植于经验的观察,而维特根斯坦则认为来自对命题的分析;维也纳学派对人生价值和宗教问题采取排斥态度,把它们视为原始的迷信,而维特根斯坦终生都对这些问题抱有极大的兴趣,并把自己的哲学看作是对伦理问题的解决;等等。

再次,格雷林指出,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中讨论的许多概念和问题其实并不具有普遍性,而且他的论述本身也存在着许多明显的混乱和疑问。因为任何哲学研究都必须以清楚的概念为自己的理论出发点,并在自己限定的意义上展开讨论,否则这种研究就会变成一种空泛的议论。

最后,格雷林从当代哲学发展的角度指出,维特根斯坦并不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家。因为从维特根斯坦之后的哲学发展中可以看出,维特根斯坦哲学中许多被看作最具有影响力的概念和问题事实上都被哲学家们忽略了。而维特根斯坦宣称必定消失的对哲学的系统研究,不仅没有消失,而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有继续发展的趋势,甚至对他哲学的研究也呈现为系统化的特征。同样,分析哲学、科学哲学、语言哲学以及心灵哲学的最新发展也表明,哲学家们关心的问题更多来自罗素和弗雷格,而不是来自维特根斯坦。

格雷林认为,评价一个哲学家的重要性有两个标准,其一是看对他思想研究文献的数量,其二是看他的思想是否决定了以后哲学发展的内容和方向。根据第一个标准,在他生活的时代有着卷帙浩繁研究文献的不独维特根斯坦一人,对弗雷格、罗素、胡塞尔等人的研究资料俯拾皆是。所以,关键在于第二个标准。从哲学史上看,亚里士多德、洛克、康德、黑格尔等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思想为整个哲学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思路和方向。但在维特根斯坦之后的现代哲学并没有或很少从他的思想中得到发展的起点。

格雷林的这种看法在当代西方哲学界,特别是在英美分析哲学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反映了当代哲学家们关注重点的转变。逻辑实证主义在近20年分析哲学发展中的衰落,使得维特根斯坦前期思想的力量大打折扣;而日常语言哲学对形而上学的复兴,也使得维特根斯坦后期思想的魅力黯然失色,这些都使得维特根斯坦的哲学面临着被抛弃的危险。在这种历史情形中,对维特根斯坦哲学提出重新评价的问题,也就不足为奇了。捧杀者有之,毁誉者有之,更有落井下石者。

但历史不会埋没真正的伟大和英雄。就维特根斯坦而言,虽然我们现在把他与亚里士多德、笛卡尔、康德、黑格尔等已为历史承认的伟大思想家相提并论尚为时过早,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他的思想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