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勤 俭 持 家

 昵称GBJSY 2023-01-19 发布于贵州

“勤俭持家”在现代汉语里是一个成语,它的意义是以勤劳节约的精神操持家务。在现代文学中最初的出处是巴金的《谈<秋>》,文说:“钱不够花,也不想勤俭持家,却仍然置身在亲戚中间充硬汉”。勤俭持家,既是公民个人层面上的道德准则,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一种途径。

我曾祖父那辈的家庭是一个比较传统的佃农式家庭。曾祖父在26岁那年,名存实亡的满清政府刚刚给他送来冠顶(应该是在乡试中中举了),就一病不起,病入膏肓的他不久便离开了人世(实际并没有做清朝的官吏),留下我年迈的(高祖父老年得子)高祖父、高祖母和我那正值青春年华的曾祖母(25岁),还有年幼的姑奶、大爷、爷爷。他们一家三代七人相依为命,虽有几分薄田可种,却也要缴纳地租,服各种劳役,遭受繁重剥削。从那时起,勤劳俭朴的生活习惯就在我祖辈们的思想里生根发芽了。

在我祖辈这一代就是民国了。我曾祖母除了要赡养俩老人之外,还要抚养年幼的姑奶和大爷、爷爷,家庭负担实在太重,后来在我高祖父和高祖母的劝说下,招了我曹姓曾祖父入赘(招婿)。实际上,我高祖父和高祖母是把我曾祖母当自己的姑娘看了,后来我曾祖母与曹姓曾祖父育有一子,就是我家三爷王正清(三代转租),也跟我家姓,直到我们这一代,我的那些兄弟们才认祖归宗姓曹。

民国初年,高祖父和高祖母俩老相继去世。那时,民国政府并没有在我们偏远的农村严厉禁止种鸦片,“聪明能干”的曹姓曾祖父带领全家种上了鸦片,把鸦片换成大洋用以维持一家人的衣、食、住、行。由于种鸦片,后来几乎害得整个大家庭家破人亡、流离失所。

我父辈这一代经历的主要是解放后的事。

1951年的春天来得很早,我两个奶奶(爷爷在那段悲惨的往事中去世)携着一家子回到了伤心的家乡——小屯上,住进了自己的房子,种上了自己的土地。是的,我的家人看到了新中国初升的太阳,他们终于有了自己的土地,他们是满怀希望、满怀梦想的。1954年的春天干旱,几个月都没有下雨,这是直接导致了我家的房屋被烧的原因。偌大的一个屋全部烧毁,一家人只有重新搭建茅房暂时居住,1955年在全家人的努力下重新立了新房。

1958年3月3日《中共中央关于开展反浪费反保守的指示》正式提出社会主义生产大跃进文化大跃进。于是便搬到海子大队偏庆小队吃“大锅饭”。1960年一把大火又吞噬了我家的房子,之后举家搬到现在的老家海子社区偏庆组居住。1960年冬天,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倾”错误,大跃进运动才停止。

这一时期,父辈们几经周折辗转,吃大锅饭,虽没被饿死,可他们是吃草根、树皮、野菜、谷糠等等挺过来的。父辈们经历了这几个年头的大跃进,他们对勤俭节约、反对浪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身践力行地做了我们的表率。直到现在,我父母亲他们还常常“唠叨”的说:“一滴水、一度电、一粒粮都不应该浪费。”

我出生在80年代早期,在家排行老六,上有一兄四姐,下有一弟一妹。在这种多姐妹、多兄弟的家庭中成长,决不允许有丝毫的浪费,包括一颗粮食、喝剩的半碗汤水。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要想喝上一碗米粥只有生病了才得到喝,面条只有亲戚朋友来了才拿来作下饭菜,吃肉的话只有逢年过节才有机会;家里母鸡生的蛋是拿来买钱作一家的小用和孵化小鸡的,公鸡出了留一个做鸡种兼打鸣外其他的都是拿去市场上换成现金补贴家用,真正应了那句“养鸡养鸭为了盐巴钱”的俗语。在这种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环境的耳濡目染下,最易懂得“一粥一饭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道理。

“勤俭持家,俭以养德。”这是我们安身立命之本啊!

如今社会,经济不断向前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准也在“芝麻开花节节高”。为了让自己的孩子防止产生优越感,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远离奢侈欲的诱惑,做父母的一定要做给自己的孩子看,在生活中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使孩子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生活好习惯,并以劳动为荣、以简朴为倡,过穷日子、过苦日子,使他们真正把勤俭作为一种意识、作为将来步入社会的本钱、作为生存的悟性共性。我们必须秉承祖辈们的传统美德,并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勤俭持家”牢记心中,并身体力行,时常提醒自己,告诫妻室儿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