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梨园沧桑六十年:进入戏班

 cxag 2023-01-19 发布于辽宁

拓展阅

梨园沧桑六十年:序——夕阳辉映 德艺再馨

梨园沧桑六十年:前言

梨园沧桑六十年:我的家世

梨园沧桑六十年:幼小时的记忆

梨园沧桑六十年:家道中落

梨园沧桑六十年:飞来横祸

(李麟童、刘新阳编著)

图片

中年时期的李麟童

进入戏班

我的这位叔叔叫李少庚,喜欢听戏,但没有什么正式工作和收入,平时也是靠一些朋友周济。我的婶子是助产士,婶子的妹妹叫刘坤铎,是当时北镇安庆舞台小有名气的旦角演员。我到叔叔家不久,叔叔便让我给刘坤铎“跟包”(旧时指专为某个戏曲演员管理服装及做其他杂务)。刘坤铎的戏路子很宽,嗓音也很好,而且京剧、评剧、梆子都能演,在安庆舞台很叫座。只可惜那时候我并不懂戏,只知道干活。在给刘坤铎“跟包”的日子里,只要她有戏,我便随她出入安庆舞台的后台,伺候刘坤铎起行头、化装、饮场、扇扇子等,由于是“角儿”(主演)的“跟包”,我也在安庆舞台得到一份“大伙饭”,那时我与叔叔的外甥、比我还小两岁的戴信义,天天一起去安庆舞台后台打饭。

说到唱戏,也是我熟悉和喜爱的行当。小时候,我经常跑到北镇鼓楼北路东的六合店胡同的这座席子搭就的安庆大舞台看戏,因为三哥不仅喜欢戏,还时常票戏,我也受到影响,我在上小学的时候,经常把玉米胡子粘在嘴上,学着台上演员的样子在家里唱戏。过去只是爱好,而今却变成了赖以糊口的职业,此中的辛酸难以言表。

大概在1941年,刘坤铎嫁给了锦州虹螺岘(今葫芦岛市连山区虹螺岘镇)的著名中医冷西九,就此离开安庆舞台。“角儿”不在了,她的“跟包”自然也就失去了安庆舞台的“饭份儿”。为了吃饭,经叔叔李少庚的介绍,我又以“龙套”演员的身份进入安庆舞台,住在“大公房”里,一年到头,一日三餐吃的是红高粱米饭就咸菜的“大伙饭”,由此我正式进入戏班“跑兵”,成为安庆舞台“班底”(戏曲术语,戏班中的基层人员)中的一个“旗锣伞报”的“龙套”(传统戏曲中扮演兵卒、夫役等群众角色的统称)演员。

一个大年三十儿,是个阴天,天上飘着清雪,北镇小城弥漫着过年的气氛。戏班已经“封箱”(停演),整个戏园子空荡荡的,我才是一个十二岁的孩子,待在戏班里心情落寞。这时,母亲偷偷来到戏园,给我送来一块煮熟的带皮的猪肉。我一愣神,立时想到她丢下儿女改嫁外人,气不打处来,尽管这大肉是我在戏班“跑兵”吃不到的美食,但我无法下咽,于是我抓过肉来狠狠地扔出门外。我这种绝情的举动深深刺痛了母亲的心,我清楚地记得她是捂着脸哭着跑出去的,一双“民装脚”(即小脚)跑得踉踉跄跄。这天晚饭我照样吃煮不烂的红高粮米粥,只是从饭馆花两分钱买一小碗肉汤和到粥里,就算过年了。当晚,外面响着噼噼啪啪的爆竹声,家家都在过团圆年,我想着自己的遭遇,一夜辗转反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