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文化巨人到抗倭猛人

 旧时斜阳 2023-01-19 发布于浙江

文/景志祥

在明朝的历史上,有这么一位猛人,他会的东西太多,做学问,没有他不研究的,没有他不会的,天文、乐律、地理、兵法都是手到擒来,不光如此,他还大量收集古今书籍,加以剖析补充,分门别类,编出六编》,流传于世

很多人读了一辈子书,研究了一辈子的学问的人,都是难以解决的难题,他总能轻而易举的解决了,而且他还有一个十分了不起的优点,注重实践。

为了弄清楚王阳明心学的神奇所在,他独自一人关起门来静坐思考,整整一个月忘记睡觉,最终领悟了其中的奥妙。

他的文章,写得汪洋肆意,纡徐曲折有名家的风范。

除此之外,他还特别的善于战斗。

当倭寇入侵的时,他义无反顾的冲杀在前,高超的武艺和过硬的军事才能,让倭寇对他恨之入骨,一度花重金收买刺客对他进行了刺杀,却被他以一支毛笔给反杀了。

这样一个全能猛人叫唐顺之。

唐顺之,武进(今属江苏常州) 正德二年十月初五(公元1507119日)出生在常州(武进)城内青果巷易书堂官宦之家,这个家族有多厉害,看祖上留下的荣耀就足够明白了一切。

祖父唐贵进士出身,任户部给事中父亲唐宝也是进士出身,任河南信阳与湖南永州府知府。

出生在这样一个家族里,要么躲在前辈的光环下仰望,要么将前辈拍在沙滩上进行超越,很明显唐顺之选择了后者。

父亲唐老爹对这个儿子的天赋和个性一目了然,因此在教育这个问题上,从不心慈手软,但凡写字如不端正就会挨打。如果出去游玩回家晚了,母亲也会时常责骂他。

当然了,各种当代的名师为其辅导那是必然的。

在这种严厉的学习环境之中,年少的唐顺之不光养成了严格要求自己的习惯之外,学业上也取得了惊人的成绩。

十五岁左右就能博览群书,而且融会贯通。二十三岁,在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的会试中得了第一,改任庶吉士。(翰林院里的一种短期的职位,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的人当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责,是为明内阁辅臣的重要来源之一。

当时的主考官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张璁(当时的权位相当于宰相)十分不喜欢翰林院,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将所有的庶吉士调出翰林院担任其它职务,唯独对唐顺之是个例外。

张首辅很想让唐顺之留下,但唐顺之却一点面子也不给,直接给回绝了,回绝的后果无疑是严重的,他被调任为兵部主事,这个结果自然让张首辅十分扫兴,两人的梁子算是结下了。

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唐顺之迎来了一次职务调动,皇帝下诏从朝臣中选拔翰林学士,他被调入翰林院任编修,参校累朝《实录》,这个专业很对他的胃口,但不符合他的个性,加上当时和上司张璁多少有些不愉快,让他在翰林院的工作干得有些憋屈。

思来想去,与其被人穿小鞋,不如以生病为由,请假回家。

张首辅开始准备恶心恶心一下,将唐顺之的奏疏扣住不予发还。这时有人对张首辅说:“这个唐顺之一直不想在您手下干活,他身体好得很,回去就是为了回避您,您何必将他留在身边受气呢?”张首辅听说大为恼火,亲自为皇帝拟出一道圣旨,将唐顺之从吏部主事任上罢免放归,并永不起用。

这一放就是6年之久,一直到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张璁去世了,朝廷选拔宫廷官员,才以以前的官职起用兼任春坊右司谏,但很快他就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竟和好友罗洪先、赵时春一起上了一本《东宫朝贺疏》的奏章,请求朝见太子。

这对皇帝来说无疑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大明皇帝还好好活着,你一个朝廷官员,有事不找皇帝却找太子,你想干什么”?在这个巨大的问号下面,唐顺之得到的结果是被削籍,回到常州。

作为一名有责任感的大明官员,唐顺之并没有就此就一蹶不振,他利用这段时间,开始钻研《六经》、《百子史氏》、《国朝故典律例》等经典典籍,除了研究学问,他还学射学算学、天文律历、山川地志、兵法战阵,甚至一度向河南人杨松学习枪法。一天都不曾荒废,在这几年的时间里,虽然朝廷内外有人不停的举荐他,但皇帝一概不予理会。

就这么个情景,似乎天才唐顺之要老死家乡了。

但倭寇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

当时的日本正处于“战国”时代,一些失败的将领就纠集了一批武士、浪人及奸商,武装掠夺大明东南沿海一带,历史上将他们称之为“倭寇”。

这些浪人的战斗力很强,曾临时组建了一支72人的倭寇(另一说是53人)从浙江上虞登录,一路烧杀抢掠,直逼大明的南京城。

作为陪都,常驻军12万人,面对这72人,以牺牲了4000多人,两个多月的代价,才将其剿灭。

这个结果,自然引起了国人的愤怒。

于是,嘉靖皇帝决定收拾倭寇,任用严嵩的义子赵文华以工部尚书的身份提督江浙军务。

这个人才华是有的,但不善于打仗,然而他有一个很好的优点,那就是识人。

他向朝廷荐举全能人才唐顺之,根据记载,当时举荐唐顺之出山的奏折竟有50余件之多,于是唐顺之被任命为南京兵部主事。

这是一个有利有弊的抉择,作为严嵩的义子,赵文华的名声并不怎么好,被他举荐,难免被人看做是奸臣严嵩的爪牙,身为官宦世家走出来的大家子弟,唐顺之多少有些犹豫。

可他看到了倭寇在东南沿海一带到处攻城略地、打家劫舍。苏州、松江、宁波、台州均遭受欺辱,骨子里热血顿时沸腾了,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倭寇赶尽杀绝。

于是,他接受了这个任命。

作为兵部主事,唐顺之毫无疑问是合格的,经过认真分析和考察,他很快就找到了解决倭寇的方法。

以眼下大明将士的战斗力,根本抵抗不了凶残的倭寇,大明需要重新练兵,组建一支战斗力强大的军队。

其次,倭寇从海上而来,一旦登录陆地,容易给他们打游击的机会,所以最好的办法是在海上截击倭寇的兵船,不让倭寇登陆

为了检验自己建议存在的合理性,他干脆下海去体验了一番,从江苏的江阴驶向蛟门大洋,航行了一天一夜走了六七百里,跟着出海的人在大风大浪之中吓得要死,甚至有些吓得呕吐不止,唯独唐顺之镇定自若。

在一个风大浪高的夜晚,他把躲藏在港湾内不尽职守的将官们捉住法办,严惩之下,海上戒备顿时严密了不少。

就此迎头一站,可谓是威风凛凛。

唐顺之之所以能如此肆意施展自己的才华,得感谢一个叫胡宗宪的男人。

这个男人虽和唐顺之一样是个文官。

但在抗击倭寇,保东南沿海一带百姓安宁这点上没有丝毫的含糊。

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胡宗宪甚至投靠到了严嵩的义子赵文华的门下,做了一名名义上严嵩的爪牙。

背靠严嵩这颗大树,胡宗宪到任后大力整顿军纪,重用戚继光、俞大猷、谭纶等一大批抗倭名将,为大明培养了大批人才的同时,也为大明取得日后的抗倭胜利做了准备。

难得是,胡宗宪从来不是留守后方喊口号的人,常常“辄自临阵,戎服立矢石间督战”。

与这样的人合作,毫无疑问是一件痛快的事。

胡宗宪常常放权让唐顺之自由发挥,很显然他很明显唐顺之的能力。

正是这份信任,才让他在不久的将来一次又一次打击了倭寇。

只不过,此时的倭寇并不知道,在即将到来的海战之中,他们将面对一个全能的猛人。

见识了大明将士的战斗力不堪一击后,野心勃勃的倭寇彻底放开了,他们的行为越发的肆无忌惮,胃口也越来越大。

以前靠在东南沿海一带抢夺财物为主,现在开始以建设根据地为主,他们在上海附近的崇明建下了大本营做根据地。

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唐顺之敏锐的察觉到了,得知倭寇的船队停泊在崇明和三沙,他亲自开启了人生的第一战——与倭寇海战。

由于准备充足,唐顺之在海上主动发动了进攻,此战大获全胜,消灭倭寇1200人,击沉其兵船13艘,缴获无数战利品。

这是当年在海上御寇少有的一次大捷。

此后,倭寇又侵犯江北,唐顺之率副总兵刘显驰大破倭寇。三沙遂又告急,唐顺之回来跃马布阵持刀直前,致使倭寇见军容严整再不敢出战,武将刘显担心有变故,请求退兵,唐顺之不答应,亲自拿着刀径直向前冲,杀到离倭寇营垒一百多步的地方。

最终卢镗、刘显担心失败,坚决请求唐顺之撤回。

这一波操作,让唐顺之名声大显。

倭寇也渐渐意识到,有唐顺之在,他们的入侵之路注定是不平坦的。

于是,他们做出了一个大胆的举动,花费重金请刺客对唐顺之进行刺杀。

解决了这个猛人,大明东南沿海一带必然是畅通无阻。

刺客来的时候是夜晚,唐顺之正在用写文章,见刺客一身黑衣打扮,就知道是来什么的,故意装作什么也不知道,笑着问:: "你是谁?何故深夜前来?" 

"唐顺之,你不必问我何人,今天就是来取你的性命!" 刺客声音很大,显然是有备而来。

"既然这样,好吧,能否容我把这张字写完再就教你呢?"就这一句话,他就找到了解决刺客的方法。

刺客一口答应。

当刺客看得入神时,唐顺之闪电似地将笔往刺客喉间掷去。

刺客来不及反应,身体往后便倒,就此气绝。

这一幕,堪称最历史上最经典的武侠小说了,然而这是真实的。 

自刺客事件后,唐顺之就一直十分警惕,他知道倭寇已经对他恨之入骨,越发的小心的保护自己的有用之身。

只是,历史没给这个机会。

常年奋战在海上与倭寇厮杀,风里来,浪里去,唐顺之病了,很快就一病不起。

但在即将离开人世之前,他给自己挑选了一个继承人。

这个人我们都熟悉,他叫戚继光。

未来大明的守护神,倭寇的噩梦。

郑重的把一生心血的《武编》,传授给了比自己21岁的戚继光,这是一本汇辑了历代兵书以及其他典籍中有关军事理论资料的军事类著作。

其中的精华不言而喻。

聪明如戚继光很快就找到了其中的精髓所在鸳鸯伍。五个人狼筅长枪盾牌相互配合,相互帮衬,足以横扫一切倭寇。

基于这个灵感,在不久的将来,戚继光创造了让世人惊叹的鸳鸯阵”阵法,这套阵法在唐顺之五人的基础上,演变成了十一人,十一人有藤牌手、长枪手、弓箭手、狼筅兵、短兵手等,既能远攻也能近战,算是攻守兼备的完美阵法。

有了这套毫无缺点的阵法,戚继光和他的戚家军大发神威。

白水洋战,戚家军牺牲3人,倭寇2000

蔡坡岭战,戚家军牺牲31人,杀倭寇1000余人

仙游之战,戚家军牺牲24人,杀倭寇1000余,击溃倭寇主力10000……

到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中国沿海的倭寇在戚继光和俞大猷的穷追猛打之下,倭患被彻底肃清,残余势力也迅速转到了地下活动。

而此时,抗倭猛人唐顺之已经去世了六年。

在染病的那段时间里,他依旧在泛海,度焦山为抗击倭寇出谋划策,纵然眼前的局面并不明朗,他依旧信心十足,他相信这场战争,必定会迎来光明胜利,只是自己看不到罢了。

这样一个从文化巨人到抗倭的猛人,却在嘉靖死后,迅速被人抹黑。

顺之初欲猎奇致声誉,不意遂废屏。居十余年,上方摧抑浮名无实之士,言者屡荐之,终不见用。会东南有倭患,工部侍郎赵文华视师江南,顺之以策干文华,因之交欢严嵩子世蕃,起为南京兵部主事,寻升职方员外郎、郎中,奉命查勘蓟镇边务,复视师浙直。——《明实录明世宗实录(566卷)》

很多不明事理的人,认为他的一生,完全是个争名逐利,趋炎附势,巴结严嵩的小人,根本不是世面上吹捧的为了国家大义,舍生忘死之人。

如此评价,估计英雄到死都难以释怀。

备注:《国史传》)张璁于嘉靖十八年二月,病殁于温州,卒年65岁。此时尚居于承天府(今湖北钟祥)的世宗追悼不已,("帝在承天,闻之伤悼不已。"《明史·张璁传》)。"赐祭葬有加,赠太师,谥文忠。"(《国史传》)

《六编》:由《左》《右》《文》《武》《儒》《稗》六部组成。

参考书目:《明史》、《明实录明世宗实录》、《万历十五年》、《万历野获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