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始皇的传国玉玺是用什么材料打造的?实锤并非源自和氏璧

 新用户80188572 2023-01-19 发布于广东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璀璨的历史文明中,流传着许多的传世珍宝,它们见证了辉煌的华夏文明,具有无可替代的历史意义,如:司母戊鼎、清明上河图、金缕玉衣、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以及近年来出土的三星堆文明系列文物等等,都是不可估量的无价之宝。

这些珍贵的文物都以真身示人,陈列在国内的各大博物馆中,人们可以有缘一睹它们的真容。然而,有一件“国宝级”文物,从古至今几乎人人都听说过它的名头,却无缘相见,因为它早已遗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它就是“传国玉玺”。可以说,传国玉玺无论是名气、地位、意义、价值,还是它的传奇故事和种种未解之谜,其他文物皆无出其右。

本文先来分析一下这枚代表秦始皇至高皇权的传国玉玺,究竟是由什么材料打造而成?后续会聊聊关于它的其他传奇故事,欢迎大家持续关注,谢谢各位!

一、关于传国玉玺制造原料的史料记载

众所周知,传国玉玺是由秦代丞相李斯奉始皇帝之命镌刻而成,正面刻有李斯亲笔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以作为“皇权天授、正统合法”的信物,自诞生起就成为中国历代皇帝正统地位的象征。

那么,这枚流传数千年的传国玉玺是用什么材料雕琢而成的呢?史书上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和氏璧,一说是蓝田玉。那么,究竟哪一种说法可信度高呢?或者还有其他的可能性吗?

文章图片1

千古一帝秦始皇

我们先来看看这两种说法分别出自哪里。

先说和氏璧。最早提出“和氏璧作传国玺之说”的是北魏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崔浩,他是当时非常有名的谋臣。他在《汉纪音义》中曾写道“传国玺,是和氏璧作之”。

由于崔浩的身份和地位,他的这一说法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从而被很多人开始引用。最早的是唐朝的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引用了崔浩的观点,到后来的宋朝、明清以至于现代,仍然有很多著作采取这种说法。于是,传国玉玺用和氏璧打造的说法才流行开来,越传越广。

至于传国玉玺是蓝田玉打造的说法最早出自东汉。东汉卫宏在《汉旧仪》中记录:“其玉出蓝田山,题是李斯书,其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号曰'传国玺’”。后来又有南梁时期的沈约在他编纂的《宋书》中写道:“初,高祖入关,得秦始皇蓝田玉玺。”唐代房玄龄编写的《晋书》中也指出:“又有秦始皇蓝田玉玺,螭兽纽,在六玺之外,文曰'受天之命,皇帝寿昌’。汉高祖佩之,后世名曰传国玺。”

文章图片2

后世仿制的传国玉玺

上述记载蓝田玉说法的,不管是《汉旧仪》、《宋书》还是《晋书》都属于正史典籍,可信度要比崔浩的《汉纪音义》要高。其中《汉旧仪》成书时间距离秦朝仅两百年左右,年代上不是很遥远,而第一次提出和氏璧之说的崔浩距秦约700多年,之前没有任何史料记载这一观点,他又从何获知?

同时,距秦时间最近的历史巨著《史记》中记载了:“和氏璧,天下共传之宝也”。司马迁在书中记录了和氏璧,却没有任何关于“传国玉玺”的记载,甚至连“玉玺”这个词都没出现过。如果传国玉玺真的是由和氏璧打造而成,司马迁不可能只记录和氏璧,而不提传国玉玺,忽略它们之间的传承关系,这不合逻辑。

由此推断,“传国玺,是和氏璧作之”的说法并不可靠,相比之下,蓝田玉的观点更具有可信度。但是仅凭这些文字史料,并不能就此下定论,要做出最终的判断,还需要更多的佐证。

二、传国玉玺有多大?和氏璧或蓝田玉的尺寸是否足够制造传国玉玺?

据《北齐书·列传》中记载:“获传国玺送邺,文宣以玺告于太庙。此玺即秦所制,方四寸,上纽交盘龙,其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方四寸、上纽交盘龙、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传国玉玺的这几个特征在很多史籍上都描述过,基本上差别不大,应该是真实无疑的。

由此可见,传国玉玺的底部是一个边长四寸的正方形。按秦汉时期的计量单位来换算,1寸约为现在的2.3厘米,因此,传国玉玺的底面是一个边长9.2厘米左右的正方形。

文章图片3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至于它的具体高度,历代史书中都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我们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文字描述来猜测一下。

在玉玺上面雕刻着“纽交盘龙”的图案,底部则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需要镌刻这么复杂的内容,原材料的厚度不可能太薄。而且,在《汉书》和《后汉书》中都有记载,王莽索要传国玉玺时,王政君怒摔玉玺,摔坏了一处角(具体位置不详),但并没有记载玉玺整体被摔坏。如果没有一定的厚度,肯定没这么结实。

另外,从玉玺的实用性来考虑,如果厚度太高,使用起来不方便,也不符合美观度。再参照其他帝王印玺的比例来看,其高度也不应太高。综合以上因素,大胆猜测一下,传国玉玺的整体高度应该和它的边长差不多,下方正方形部分的高度应该在5厘米左右,上面“纽交盘龙”部分的高度应该也在5厘米以内,具体如下图。

文章图片4

传国玉玺尺寸草图

了解了传国玉玺的大小和外形之后,我们再来看看是和氏璧还是和蓝田玉更有可能是制作传国玉玺的原材料,或者还有其他的可能性吗?

和氏璧的大小在史书中没有详细的记载,但关于它的故事却不少,最为大家熟知的便是完璧归赵的故事。里面有这样的叙述,蔺相如察觉到秦王并无诚意用城池来换和氏璧时,他手持玉璧依柱对峙,事后又将它藏在怀里化妆成平民带走。通过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和氏璧不会太厚,体积也不大,否则不能轻易握在手中并藏在怀里。

而且,古人制作玉璧是有明确的规格,《周礼·考工记·玉人》中记载:“璧羡度之,好三寸,以为度”。璧的直径上,中孔部分叫好,璧的部分叫肉,好为三寸,肉是好的两倍,这样,璧的直径共九寸。

周朝时的一寸,约为2厘米,那么和氏璧的直径就约为18厘米,中间的孔直径约为6厘米。当时制作玉璧的厚度一般在2厘米以内,因为厚度大的玉器称之为瑗或者环,不会称为璧,这样的制作标准在先秦之前一般是不会轻易改变的。因此,以和氏璧的大小尺寸要雕琢成长宽高为9厘米左右的传国玉玺几乎不可能。

文章图片5

和氏璧尺寸草图

再来说蓝田玉。

不管史料上说的“玉出蓝田山”还是“始皇蓝田玉玺”,都不是像和氏璧一样特指某一块玉,而是指产自蓝田一带的一种玉石。

蓝田玉是中国四大名玉之一,素有“玉种蓝田”之美称,早在万年以前的石器时代,蓝田玉就被先民们开采利用,春秋秦汉时蓝田玉雕开始在上层社会、贵族阶层间流行。据说,传国玉玺就是用蓝田水苍玉制成。

“蓝田玉”之名是因其产于陕西省西安市的蓝田山而得名,而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正是秦国的国土。秦人要在自己的地盘,开采出一块足够制作一枚玉玺大小的优质璞玉应该并非难事。

材料、产地均能找到具体的出处,且与秦国的地缘因素又如此契合,为传国玉玺由蓝田玉所打造的说法增添了更多的真实性与可信度。

因此,根据以上依据推断,传国玉玺不可能由和氏璧切割雕琢而成,它们是两件不同的宝物,没有继承关系;而传国玉玺由蓝田玉打造的观点既有多方正史史料记载,又符合秦国地缘因素,也符合制作材质的要求,所以,应该更具可信度。

(番外)其他传闻:传国玉玺由制作和氏璧剩下的玉石材料打造

在《韩非子》中有这么一段记载:

楚人卞和发现一块玉石有宝玉的潜质,所以就想去献给楚王。

谁知道先后两任楚王都不相信,还砍掉了他的双腿,卞和就抱着包裹玉石痛哭。

文章图片6

汴和

其中最重点的就是“抱”这个字,如果原石不大的话要么拿着,要么捧着,绝对不会是抱着,这个抱字说明石头的重量很大,体积也很大。

所以有人认为和氏璧的原石本身非常大,楚国只用了其中一小部分来制作和氏璧,剩下的玉石材料被保存在楚国的宫殿之中。

而楚国在被秦消灭后,秦国就得到了加工和氏璧后剩余的那部分材料,用它制作成了传国玉玺。

所以,传国玉玺其实是用制作和氏璧剩下的玉石材料所打造的,但是这个事实经过几百年的流传和一些文人的艺术加工,逐渐演变成“传国玉玺由和氏璧打造而成”的说法,这样能让人觉得传国玉玺更具珍贵性也更加具有传奇色彩。

文中三种说法,您觉得哪一种更可信呢?或者您有别的观点可在评论区一起交流。

内容如有不对之处,欢迎大家指正,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