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共筑美丽“健康梦”

 天下文学文摘报 2023-01-19 发布于山东

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中央网信办、教育部、民政部、财政部、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中国关工委等部门联合制定了《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进一步加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全面素质发展。方案为落实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的预防千预措施,加强重点人群心理疏导为增进儿童青少年健康、共建共享健康中国奠定重要基础。行动目标为基本建成有利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环境,形成学校、社区、家庭、媒体、医疗卫生机构等联动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

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存在这样一种神奇的力量,它可以使你精神焕发,也可以使你萎靡不振;它可以使你冷静理智,也可以使你暴躁易怒;它可以使你安详从容的生活,也可以使你惶惶不可终日。总之,它可以加强你,也可以削弱你,可以使你的生活充满甜蜜与快乐,也可以使你的生活抑郁、沉闷、暗淡无光。近些年,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逐渐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据记者从通辽第三人民医院了解到,青少年就心理健康前来就诊的数量是逐年增加的,大概占总人口的20%左右,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青少年就心理健康问题的就诊量呈现一个上升的状态。

成长的烦恼

无论是一朵多么娇嫩的鲜花,它成长的过程有风和日丽也会遇到阴霾和风雨-心理健康问题便是其中之一。

“特殊”时期,高考生压力倍增。虽然在330日我市高三学生已经全部开学复课,但是A同学似乎还未从疫情的担忧中走出来,或许是因为疫情超长的寒假,或者是因为高考时间的推迟,紧张、焦虑和不安总是围绕着A同学,让A同学不能轻松、愉快的学习。“高考是人生当中最重要的考试之一,高三的最后半个学期时间变得异常珍贵,面对疫情和延迟开学,我产生了焦虑、担忧的心理,一开始是因为高三时间本来就紧迫,后来由于延迟开学,无法正常回到学校学习,担心时间不够用怎么办?经常看不到其他同学,不知道其他同学是不是比我还要努力或者有优质的学习资源,总是担心自己的学习效率不高。”A同学向记者倾诉了自己的烦恼,不过经过专业人士的开导,A同学慢慢的打开了心结,已经能平静面对接下来的高考。

反复洗手,洗出强迫症。眼下,疫情防控已进入常态化,各项工作都逐渐步入正轨,不少人却表示:怎么也回不到以前的状态了。B女士最近就面临这样的烦恼:现在进入公共场所消毒、勤洗手已经成为日常,可是她正在上小学的孩子却因为洗手过度,逐渐患上了强迫症,每次孩子从外面回到家就会反复地洗手、洗澡、洗衣服,一开始,她还为孩子能形成这样一个良好的习惯而感到高兴,不过她越来越发现,孩子的表现有些不正常了。经过咨询心理医生,她知道这是孩子对疫情的过度担忧造成的,是一种恐惧忧虑情绪的表现方式,已经对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通过心理医生的治疗和家长的积极配合,目前,孩子的这种表现已逐渐好转。

家庭期望过高,身心俱疲。C同学是某初中的一名学生,学习成绩优异,一直名列前茅。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成材,可以成为向亲戚、朋友炫耀的资本。C同学的家庭也不例外,家里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他的身上。包括姑姑、叔叔、舅舅等教育自己的孩子都拿C同学当榜样,C同学也一直努力维持自己的成绩和良好形象,就怕有一点成绩下滑或者是行为不端正的地方,在家族人面前抬不起头。“这次考了全年级前五名,下次还想考进前三名,就这样一直给自己的压力,身心俱疲。”C同学这样说道。C同学觉得如果自己的能力达不到父母的期望,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然后开始怀疑自己,导致最后失去信心。如果事情不能尽善尽美,那么心理承受能力就会变得很差,甚至感到失败,而性格也变得越来越内向,不爱与人交往。现在,C同学经过和家长的良好沟通以及积极的自我调适,心理压力已经减轻了不少,家族成员也慢慢

减少对他的关注,C同学逐渐感觉到轻松了。

总也高兴不起来,会有“自残”行为。D女是一名初中生,从小学高年级开始她总也高兴不起来,通常一整天都处于迷糊、犯困的状态。甚至不开心的时候会出现一些自残的行为,拿各种尖锐的笔尖划伤自己的手腕和手臂。这种状态已经持续了很多年,上初中后尤为严重。D女平时和母亲交流比较多,和父亲的交流比较少。因为她从小就不怎么与人交往,但是自己还是一个特别重感情的人,不敢用真心对待别人。她经常问大人的一句话是“人为什么要活着?”因为家庭条件不好,从小她看着母亲很辛苦地打工挣钱,还经常受人白眼。母亲和家里的亲戚也会经常发生一些矛盾,D女非常在乎母亲的感受,想为自己的母亲和家庭争口气,所以当学习成绩不好或者是考不好的时候,就会出现心烦和自残的行为。但是这些行为她从不在家人面前表现出来。D女认为游戏里的世界让她感到比较放松,开心了就一起庆祝,不开心了,玩不到一起了就可以随便辱骂,只有这时候的自己才是开心的。其实,D女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尤其是理科的成绩,目前,D女的症状已被诊断为抑郁症,无法继续学业,恢复学业要视身心的恢复状况而定。

为青少年心灵撑起一片天

在现代社会,健康不仅仅包括生理健康,而且包括心理健康。我国最新一次全国416岁少年儿童心理健康调查发现,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率高达13.9%,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是衡量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更是社会各界人士的责任和义务。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儿童、青少年在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和学习等方面压力增大。通辽市第三人民医院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的李淑艳主任表示:儿童、青少年生活阅历较浅、抗挫折能力较低,容易产生焦虑情绪和心理行为问题。

那么,广大青少年儿童如何管理自己的心理行为呢?李淑艳认为,如今的青少年首先要学会情绪管理。情绪管理是对个体和群体的情绪感知、控制、调节的过程。情绪的管理不是要去除或压制情绪,而是在觉察情绪后,调整情绪的表达方式。有心理学家认为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使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要学会觉察自己的情绪,然后做出相应的改变,认识自己的情绪、表达自己的情绪,进而积极面对生活。青少年儿童要懂得适当宣泄不良情绪、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倾听寻找解决方案,对可预见的情况作出适当的准备。同时还要牢记五个一,那就是制定一个计划(安排好每天所做的事情,特别是保证规律的饮食和睡眠)、专研一件事情(如:看书、写字、游泳、学习一项新的技能)、找到一种支持(来自家人和朋友的陪伴是很重要的社会支持)、进行一项锻炼(心情烦燥时可以做一些放松训练)、思考一些体验(思考这一段时间获得的有价值的人生体验)。

同时,李淑艳还建议家长们要树立科学的成才观,孩子能否拥有美好未来、终身幸福,根本取决于自身是否具有乐观的心态和健康的人格,孩子是家庭的,也是社会的,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保持积极平和的情绪,父母要给孩子做好的典范,自己应该成为平和、有耐心、有自控力、负责任的人;营造和谐家庭氛围,多关注孩子的心绪变化,主动和孩子交流沟通,鼓励孩子多参加丰富的课外活动,发现与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提升他们人际沟通的能力;家长还要加强自身的学习思考,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不断反思自身教育行为,与学校、社会共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支持网络。

近些年,通辽市精神卫生中心也一直特别关注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特别是在疫情后经历长时间的假期,复课后受学习压力、不良情绪以及家庭因素的影响,会加剧原本就脆弱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通辽市精神卫生中心多次派心理危机干预专家组走进市直以及各旗县的中小学校,对学生的情绪管理和压力管理进行专业的指导,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情绪,调节不良情绪,同时对老师给予专业的技术指导。

据记者了解,目前我市各中小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开展得有声有色,为全市的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撑起一片天。其中,通辽市实验中学在2017年就已被评为全国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2019年,内蒙古心理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上,学校获得“内蒙古自治区学校心理健康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通辽市实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有10多年的实践与探索。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开创出系列课程,从顶着困难尝试到形成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经过10多年的创新与打造,为其他学校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树立了榜样。其中创造性开展的特色品牌课程与心理活动,在进入示范校行列的学校里也是绝无仅有的。其实施的减缓压力、优化考前情绪的中高考考前户外团体心理训练课,是在初、高三学生面对中高考之前开设的一门专门减压调整心态的课程。目前,接受训练的初、高三学生3万余人。“激活感恩心理,助推成长动力”感恩成长动力训练课又是通辽市实验中学心理课程的一大创举。把学生的行为、认知、训练紧密结合在一起,实现学生认知改变行为的调整,从而落实到行动,真正做到知恩、感恩、报恩。此课程已经成为初一、高一学生入校的必修课程。到目前已经进行到60期,体验此课程的学生和家长近2万人。户外中高空心理拓展训练基地创建于2014年。在当时这一设备也是国内中小学里唯一一家中高空拓展训练设施。如今已经成为学校一项常规选修课程。2010年学校引进了辽宁师范大学金洪源教授创立的、经国际认证的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经过了多年的探索,受益的学生已经达到7000多人。家长心理辅导课程是通辽实验中学运用心理教育推进家庭教育的一项举措,此课程主要针对的是家长,已成为入校的初一、高一新生家长必修的一课。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中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面对青少年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传统的教育教学与德育工作已经难以应付局面。为了让青少年顺利地过渡,社会、学校和家庭都在提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让青少年获得身体、心理健康、智力的全面健康发展。

作者:本报记者  张宇曦

摘自《通辽日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