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述百练:中国古代粮食安全思想探析

 一中大语文 2023-01-19 发布于福建

材料一: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当人们开始通过栽培植物获得食物的时候,农业开始出现并成为人们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产业。伴随着食物稳定的获得,人口发生第一次爆炸性的增加,这时候人们开始意识到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在远古传说中很多都以农业生产为内容:伏羲氏结绳而制网,驯养鸟兽;神农氏尝百草,发明耒耜;黄帝播百谷,嫘祖亲蚕;大禹治水,更是反映了远古时代先民从采集向原始农业过渡的历史;尧舜时代,史书就有“食哉惟时”的记载,“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粮食是治国安民的第一件大事。

《诗经》中有关农业和粮食经济思想的内容极其丰富。首先,《诗经》反映了当时统治者和百姓都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当周公还政于成王时,便告诫他为君要“先知稼穑之艰难”,不可贪图逸乐。而周成王也把每年督促农业生产作为国之大事,《周颂·噫嘻》中说:“噫嘻成王,既昭假尔。率时农夫,播厥百谷。”这些是周朝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的生动体现。而在《唐凤·鸨羽》中,借农夫之口发出感慨,“王事靡盬,不能蓺黍稷。父母何食?”则表达了广大农民对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其次,还讲到了粮食储备。《诗经》中“我仓既盈,我庾维亿”“乃求千斯仓,乃求万斯箱”,说需要成千上万的仓与箱来装载粮食。这些记载歌咏了农业生产的丰收,也说明当时奴隶主贵族们高度重视粮食的储备。再次,《诗经》中还讲到了抗击自然灾害的办法与措施。《小雅·大田》说“田祖有神,秉其炎火”,当虫灾肆虐时,先民们除了期待神灵的降临,也想到了对付虫害的办法!

《周礼》认为,农业是决定国民经济的主要产业,要求地方官员“遂大夫”对农业生产进行督促和检查,“以教稼穑,以稽功事”“简稼器,修稼政”。同时,还规定了相应的奖惩措施,“凡庶民不蓄者祭无牲,不耕者祭无盛,不树者无椁,不蚕者不帛,不织者不衰”;对那些不尽力耕织者,会予以经济制裁,或者进行政治和道德的歧视,贬低其政治地位。在救灾抗灾方面,《周礼》非常强调政府的作用,并将荒政列为国家的大政之一,通过设置救灾管理机构,完善粮食储备制度,做好灾前准备以及灾后救济等措施,保证粮食正常供应。应该说,《周礼》中的粮食安全思想是对先秦时期粮食思想的一个新的发展,它更加注重政府在维护粮食安全上的作用,是粮食安全思想的雏形。

《管子》一书,集中体现了齐桓公国相管仲的粮食安全思想。首先,他认为强国富民的根本是“强本事”。英明君主抓好了农业这个根本,“然后民可富”,这样富国就有了保证。其次,《管子》指出,“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只有生产粮食而又能食用不尽的国家才可以成就其王业,这是从战略高度上来认识粮食生产和积储的重要性。第三,管仲始终把粮食作为万物的主宰来看待,惟国脉民生所系。在增加粮食供给的同时,还注重粮食储备的调节作用,建立了粮食分级储备制度。第四,发挥齐国的粮食储备优势。管仲还提出掌握粮食对外贸易的主动权,积极拓展海外贸易,通过渤海与燕国进行海上粮食贸易。总之,管仲的粮食政策从粮食生产、储备和流通等方面做了充分论述,无疑成为后世历朝历代解决粮食问题的重要参照,体现了我国古代早期独具特色的粮食安全思想的发展。

(摘编自《中国古代粮食安全思想探析》)

材料二:

自然灾害种类繁多,频率高发,为了加强防范,保障百姓日常生活的粮食需要,自夏朝起就产生了仓储制度。长期以来,仓储制度在各朝各代都是一项重要的制度,以此来储备粮食物资。在战乱频繁时期,仓储制度也满足了国防需要,捍卫国家主权领土不受侵犯。到了周朝,仓储的用途分工详细,不同的仓储有着不同的功能并由专门人员掌管,发展了官办仓储;秦汉与隋唐时期,也有许多史料记载了仓储制度的优势。

宋代南北两朝,三百多年,经济水平得到大幅发展。大兴水利,大规模开荒,兴建梯田沙田,不断拓展农耕土地的面积,农业水平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尽管农具创新,水利发展,但宋代抵御天灾的能力、对风险的承受度仍然很低,因此,宋朝设置了包括赈巢仓、平止仓、续惠仓等十多种功能各异、管理方式不尽相同的仓储,并且受到了朝廷官员和百姓的重视。

许多规模庞大、全国性的仓储,多建于北宋时期,如常平仓、义仓、社仓等;而南宋更倾向于建设地方性质的仓储,如赈巢仓、平籴仓、平止仓、平巢仓、平济仓、永利仓等。仓储的管理,以官筹民办为主。仓本的来源,有的是地方剩余的经费,有的是各地上供剩余的粮食,也有的来自政府税收。各朝各代,仓储多设置于城市中或近郊地区。但是在宋朝,不仅将社仓、永利仓、续惠仓等设置在乡村中,还建设了如义仓这样存在于州县中但专门为乡村服务的仓储,改变了“藏于州县,所恩不过市井惰游辈,至于深山长谷,力穑远输之民,则虽饥饿致死而不能及”的局面。

在宋朝的基础上,以后的各个朝代对仓储制度不断革新,为中国历朝历代的百姓提供了生存保障,为各朝代的繁荣富强提供了稳定的制度建设。但仓储制度在具体运行的过程中由于疏于管理,导致许多救济成果不够显著,效果打了折扣,产生了许多弊端。但不能否认,这是中国古代政府对百姓生活保障做出的一项较为成功的努力尝试。

(摘编自《宋朝仓储制度在乡村的应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自古以来就以农立国,所以古人在开始通过栽培植物获得食物时,就已经意识到了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B.《管子》中所蕴含的粮食安全思想,强调粮食安全的战略意义,为当时齐国富国强兵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

C.宋朝乡村中设置有社仓、永利仓、续惠仓、义仓等,为乡村百姓生活提供保障,可视为当时的一种惠民政策。

D.宋朝仓储种类繁多,功能各异,来源多样,依靠当时的仓储制度可以有效地避免自然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诗经》中的一些诗句可知,周朝时仓储问题就得到了当时奴隶主贵族的高度重视。

B.《周礼》中的举措虽不能明确惩罚那些惰民,但能提高耕织者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C.仓储制度在宋朝国家治理体系中地位十分重要,可为当今研究粮食安全问题提供参考。

D.宋朝突破了其他朝代仓储多为城市服务的局限,这是宋朝仓储制度的一种创新性发展。

3.材料一的三本古籍都强调粮食生产重要、重视粮食储备,它们对粮食问题的看法有何不同呢?材料二从哪些角度介绍了仓储制度的有关内容?请简要回答。(6分)

【参考答案】

1. B【A.由材料一第1段可知,“伴随着食物稳定的获得,人口发生第一次爆炸性的增加”时,人们开始意识到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且“所以”前后不构成因果关系。C.由材料二第3段可知,“义仓”并不是建在乡村中。D.由材料二第4段可知,依靠仓储制度并没有有效避免自然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

2. B【“《周礼》中的举措虽然不能明确惩罚那些惰民”错,由材料一第3段可知,“对那些不尽力耕织者予以经济制裁,或者进行政治和道德的歧视,贬低政治地位”。】

3.(1)《诗经》涉及抗灾的办法和措施;《周礼》强调政府及地方官员的作用;《管子》则重视粮食贸易。(3分)(2)①仓储制度的历史沿革及价值;②宋朝仓储的形成原因、种类及特点;③实行仓储制度的利弊。(3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