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距今5300年前后的中国文化格局发生剧变,大批中原人迁往甘青地区

 渐华 2023-01-20 发布于山东
文章图片1

西阴文化彩陶

距今5300年前后,西阴文化(亦称庙底沟文化)解体,西阴文化核心区和控制区有相当一部分居民留在当地接受大汶口、屈家岭等外来文化冲击而形成了秦王寨文化、大 司空文化,以及西王村、泉护二期和大地湾第四期等仰韶晚期类型, 虽然不能排除这个文化系统中有外来文化人口殖民性的迁入,不过西阴文化遗民应该还是其主体所在。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西阴文化遗民由于受战争或其他因素的影响而迁徙到了其他地方。

最直观的例子就是仰韶时代在进入晚期后,西阴文化原来的核心区域晋南、豫西和关中都出现了聚落数量和聚落总面积骤减的情况。 而与此同时,在长城以南至长江以北的广大区域,只有位居西北一带骤然崛起的马家窑文化区域出现了聚落数量和聚落总面积大规模增长的现象。

据前些年的调查,陇东泾河上游原有西阴文化遗址 697 处,到仰韶晚期时锐减至 34 处,不足西阴文化时期的 5%;但西汉水流域和渭河上游在仰韶晚期时不但没有减少,反倒比原来增长了 50% ~ 70%,譬如渭河上游仰韶晚期遗址和马家窑文化遗址合计 242 处,就比西阴文化时期增加了 70%。

其他地区如白龙江流域马家窑文化遗址有 45 处,是西阴文化时期的 9 倍;洮河流域及甘肃黄河沿岸马家窑文化遗址 133 处,是西阴文化时期的 26. 6 倍;青海河湟地区,这一时期马家窑文化遗址及受马家窑文化影响的遗址多达 265 处,是仰韶时代遗址总和的 44 倍还多;甘青地区马家窑文化遗址数量总计 549 处,是同时期仰韶晚期遗址数量的 5 倍,而洮、湟、黄河流域遗址数量就占到了其中的 72. 5%。

文章图片2

马家窑文化四大圈纹彩陶罐

显然,洮河中下游和河湟地区已经取代晋南、豫西和关中一跃而成为新的经济文化重心所在。 虽然在原来西阴文化控制区的某些区域,聚落数量和聚落总面积也有一定程度的增长,譬如郑洛一带的秦王寨文化,但相对于马家窑文化而言,总还是令人有天悬地隔之感。

在马家窑文化所属的广大区 域,之前仅有寥寥可数的几处新旧石器时代遗址,它无论如何也不可 能在短期内就变戏法似的变出这么多聚落。显然,马家窑文化的异军 突起和西阴文化居民向西北方向迁徙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从马家窑文化早期社会经济形态看,马家窑文化和西阴文化大体相似。在马家窑文化早期社会,居民多是以氏族或部落为单位组成聚落进行社会活动,代表性的遗址有甘肃东乡林家、武山傅家 门、天水师赵村和西山坪等。

这些史前聚落分散在黄河上游及其支流地区。生产工具多以石刀等为主,并伴有大量研磨器、磨棒、敲砸 器等。在房址周围发现的窖穴中,出土有稷、粟、大麻等农作物品种; 在林家遗址的房层、窖穴和陶罐内部普遍发现有粮食遗留,说明该地 区当时的农业生产已经相对发达,基本上能满足一个族群的生产生活需要。

在墓葬中发现有家养牲畜的骨骸,诸如狗、猪、牛、羊、鸡等, 说明当时的家庭蓄养业也相对比较发达。在这些遗址中,还发掘出了鹿、野猪、羚羊、田鼠和河狸等野生动物,说明当时狩猎现象依然存在。显然,马家窑文化居民主体部分过着以定居为主的农业生活,同时辅以狩猎经济。

而以定居为主的农业生活正是西阴文化社会的主要特征。至于狩猎经济相比西阴时代要发达一些,是因为甘青一带地广人稀,森林草原资源丰富,适合野生动物生长,有较好的发展狩猎经济自然和社会条件。此为地域变异性因素。

其次,从石岭下类型陶器形制和纹饰看,马家窑文化和西阴文化也属于一个文化系统。石岭下类型是指黄河上游地区马家窑文化早中期的一种地方类型,因甘肃省武山县石岭下遗址而得名。该遗存属于马 家窑文化地层之下与西阴文化地层之上的一个过渡性文化层。石岭下类 型主要分布于渭河上游及其支流葫芦河、甘肃西汉水上游以及湟水下游地区。

文章图片3

石岭下类型的特点是制陶业较为发达。其各个遗址大都保存有 完好的陶窑。陶器主要是日常生活生产用具。制陶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水 平,器表多进行抹、压、磨、刮等修整工序,还绘有很多不同类型的纹 饰。 其陶器的典型代表是造型浑圆的泥质橙黄彩陶罐、 壶和瓶。彩绘图案系由变体鸟纹演变而来,如以圆点为中心配以旋形分散线条而出现的圆形、圆圈和线条构图, 以及弧边三角形构图等。

这些因素多和西阴文化彩陶形制、纹饰相同,尤其是其中反复出现的蛙纹和鸟纹, 清晰地表现出与半坡文化和西阴文化的渊源关系。

再次,从马家窑文化的墓葬看,也和西阴文化一样拥有共同的社会习俗和精神信仰。马家窑文化的墓葬主要是以土葬为主,形制上主要有土坑葬、石棺葬、土洞葬、瓮棺葬等。葬式有俯身葬、仰身葬、 侧身葬、屈肢葬、二次葬等,以仰身葬和俯身葬为主——这些形制和葬式大都和西阴文化类似。特别是婴儿瓮棺葬习俗,马家窑文化与仰 韶时代系统几乎完全相同。

马家窑文化与西阴文化的渊源关系,表明马家窑文化主人在主体上应该就是西阴文化西迁遗民,虽然我们并不排除这其中有土著居民的存在。

文章图片4

马家窑文化变体蛙纹双耳彩陶罐

回溯马家窑文化的滥觞,我们会发现,是西阴文化解体后,秦王寨文化和屈家岭文化相继侵入,对渭河盆地的泉护一期文化居民造成了巨大威慑,迫使他们同从晋南、豫西逃亡过来的西阴居民共同组成一支迁徙大军,西进至陇东、陇西以及民和盆地等,在此栖身所致。

渭河上游的陇东地区进入仰韶晚期后的土著文化是大地湾类型。 大地湾类型因位于甘肃秦安县东北五营乡邵店村的大地湾遗址而得名。该遗址为新石器早期及仰韶时代文化,总面积约 275 万平方米, 分为山地和河边阶地两部分。其中前者的面积远大于后者。文化层厚 1 ~ 4 米,年代从距今 7800 年一直延续到距今 4900 年左右,可分为五 期。其中二、三、四期分别为仰韶早期——半坡文化,仰韶中期—— 西阴文化,仰韶晚期——大地湾类型。第五期距今约 4900 多年,属仰 韶时代向齐家文化演变的过渡性遗存。

仰韶晚期大地湾类型彩陶器保持了西阴文化彩陶纹饰的基本样式, 如弧边三角、弧线、圆点等纹样。换言之,一直保持了西阴文化精神传统彩陶纹饰基本样式的大地湾类型主人就是原来西阴文化的居民。

文章图片5

大地湾类型四期彩陶

大地湾类型从诞生的时间上来说,稍早于马家窑文化而又迟于西阴文化。 马家窑文化因 1923 年首先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的马家窑村而得名。 马家窑文化形成后,又反过来对大地湾类型施加影响,使其在后 期的陶器制作中被迫选择使用了一些新的纹样,如由大片网格纹为主 体而构成的蛙纹、鲵鱼纹等。

但不管是大地湾类型文化居民还是马家窑类型文化居民,从渊源上来说主要都是西阴文化遗民,这使得二者的联系、交融呈现出一种温和的姿态。

上述前些年考古调查,陇东泾河上游原有西阴文化遗址 697 处,到仰韶晚期时遗址数量则锐减至 34 处。考古学家们的一致看法是,这里原来是西阴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因为人口的迁离而出现了衰败的场景,但南佐遗址考古的新发现,多多少少对这种看法提出了挑战。

南佐遗址位于甘肃庆阳西峰郊区的黄土高原第一大原董志塬,发现于1958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有两个阶段的6次发掘,发现了仰韶文化晚期的一座占地面积800多平方米的大型宫殿式建筑。从2021年开始至今,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韩建业教授带队进行了了第三阶段的考古工作。目前大致可以确定,南佐遗址面积大约有600万平方米。遗址内分布有30万平方米的核心区、9个上千平方米的土台、数千平方米的宫城和800多平方米的主殿。

发掘者将南佐宫殿区分成两个时期,第一期的主殿、侧室等,距今约5100年,第二期夯填成台并营建新建筑的年代距今约4800年。从出土陶器来看,两个阶段都属于仰韶文化晚期。南佐遗址是同时期中国大陆上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中心聚落之一。

韩建业认为,大体量的宫城宫殿建筑、宫城外和“九台”外的巨大夯土护壁环壕,体现出南佐统治者强大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很高的建筑技术水平。“九台”围成的区域在遗址中心,宫城在九台中心,主殿在宫城中心,主殿中门到宫城南门为宫城中轴线,东西侧室大致对称,构成中心对称、中轴对称、主次分明的复杂的封闭式宫殿格局。这表明该遗址是一个具有中心性质的大型都邑性遗址。

此外,遗址还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白陶、黑陶等,不仅仅体现了南佐人高超的陶器制作水准,还表明是手工业专门化的结果,凸显着南佐中心聚落的特殊性。

文章图片6

南佐遗址俯瞰图

由于南佐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还在进行之中,最新的考古发掘报告也没有出炉,发掘者对其文化性质给出的只是一个仰韶晚期的笼统结论,我们暂时也无法对其文化人群构成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但是根据彼时中原和西北大地西阴遗民迁徙的形势,以及陇东泾河上游文化遗址数量从西阴时期到仰韶晚期急剧减少这一情况分析,南佐遗址的崛起应该同西阴遗民后裔的聚集性迁徙有一定关系。

遗民现象泛起是仰韶晚期各地一种普遍现象。西阴文化兴盛年代, 中原地区原来分属不同文化的氏族、部落均受到一定程度的压制和打击,等这种压制和打击消除,这些氏族、部落亦即旧文化遗民长期积 压的不平情绪就立刻找到了宣泄口。

以半坡文化为例。用于切割谷穗 的圆形陶刀和内凹口双耳尖底瓶,是半坡文化的代表性器物,在西阴 文化统治 700 余年的时间里,这两种器物均已销声匿迹,而当西阴文 化分崩离析后,这两件器物竟又离奇地泛出水面,在关中一带大行其是。

这表明半坡文化的遗民,亦即炎帝部族后裔虽历经 700 年左右的 压制和打击,但仍然顽强地坚持着祖先的信条,并在仰韶晚期凝聚成 了一股新的力量。

——摘编自李琳之:《前中国时代:公元前4000~前2300年华夏大地场景》,有增删,因阅读流畅需要,删去了注释部分。

作者简介

李琳之,历史学者,出版有《中华祖脉》《家国往事》《祖先,祖先》等十余部著作。其中,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前中国时代:公元前4000~前2300年华夏大地场景》《元中国时代:公元前2300~前1800年华夏大地场景》和由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晚夏殷商八百年:大历史视野下的早中国时代》三部著作,构成了其从公元前4000至前1046年一个完整的上古史体系,是国内外第一套用考古学结合文献学揭示出黄帝至周初历史发展脉络的系列图书。

《前中国时代》入选商务印书馆官方发布的“2021 历史好书 60 种”榜单。

《元中国时代》入选“2020 百道原创好书榜年榜·人文类 ”,同时在 2020 年 “商务印书馆人文社科好书读者投票评选”活动中获得第二名,在“历史的回响”类别中高居榜首。

文章图片7

《晚夏殷商八百年》自2022年6月出版后,先后入选了长安街读书会2022年6月第5期好书、百道网2022年7月好书、中国出版集团2022年第4期好书,以及中国社会科学网“社科好书”、今日头条好书、长安街读书会推荐干部书单(经典篇)“2022长安街十部好书”等推荐榜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