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闽南日报》《泉州晚报》关于苏明良墓的报导

 苏登科 2023-01-20 发布于福建

                                      闽南日报》《泉州晚报》关于苏明良墓的报导



《闽南日报》2005年2月2日 星期三

苏将军长眠青山绿水间

陈谦 陈国水 文/图

2月1日,经泉州市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考古专家刘志成进一步考证,确认位于泉州清源山的古墓主是:清朝雍正至乾隆年间福建陆路提督、漳州市龙海人苏明良将军。  

古墓遗址位于上村龙眼林深处,刚好是清源山支脉朋山岭南麓。按当地村民的叫法,这座山称将军山,可能是山因墓而名。1月30日,在村民的引领下,我们来到了墓前。只见一只大石鼋半掩在密林深处的沙土中。往上爬了20多米,又见同一形状的另一只石鼋,约80厘米高、2米多长,其形状与开元寺、承天寺的石鼋极为相似,只是驮着的石碑已不见踪影。据村民介绍,几年前在村里的古厝、猪圈的墙基上,有许多有字的断碑,由于古厝翻建、猪圈拆除,许多碑石都填了地基,而这些碑石据老人讲都是从将军墓扛回来的。

再往上攀爬,只见一对石马分列于墓埕的两侧,高近2米、长约4米,均披着甲胄。石马相距20多米,身后有一道明晰可辨的石阶和零碎的石构件。石马的下侧左边有一尊仆地的石像,身体正面已大部分埋在土里,看不清面目。右边另一尊石像则仰面朝天地躺在龙眼树阴下,除去底座,高有3米多,头戴钢盔,身披重甲,双手按剑,面目极为威严。据笔者观察,石鼋、石马、石像规制巨大,当为大人物的墓葬无疑,从石像按剑而立的形态判断,应为武将之墓。

为查明史实,我们找到了当地收藏者陈家虾先生。在陈先生家中,我们用水轻抹残碑的碎片,看到其中一碎片上的残文有“钦赐茔葬皇清诰授光禄大夫提督福建全省陆路等处地方军务总兵官佥事晋赠都督同知加一级记录二次显考省斋苏公洎元配诰赠正一品夫人显妣懿安朱太君合葬铭”以及“期服孙承业承恩”“姻家弟陈大玠顿首拜撰文”等字样,而其它残碑上有“克服台湾案内义叙外加一级升浙江提督”“水师军务统辖台澎水陆官兵事务施公讳世镖男江西赣州府讳士冈”等字样。

经初步考证认为,村后山上的古墓应为明清时的某望族的家族合葬墓,证据是有些碑上有“明赐”、“康熙戊辰年”、“乾隆丙申年”等字样。其它残碑上还有记载墓主征战的经历,可惜已残缺不全。

为了进一步考证墓主是谁,笔者于31日又前往清源山进行勘察,对遗落民间的几块墓志铭残片进行了仔细的研究,还走访了当地村民,确认墓主正是清朝雍正至乾隆年间福建陆路提督、漳州市龙海人苏明良将军。

墓志铭主要有两大方,其中一块部分残缺。上面详细述说了苏明良一生的官宦生涯。墓志铭明确记载“先生讳明良,字虞廷,号省斋,丹霞之圭海人(今龙海市)。代着高大父凤所公,赠曾大夫;恩若公积德累仁,有昌后之本,生赠荣禄大夫;直庵公以澎台军功任洞庭副帅。先生幼倜偿傥警敏,状貌雄伟,习书史过目成诵。长而娴弓马,熟将略,喜读卫公书。洁己奉公,清誉甚着。每战奋勇先登,上首功累升到都督佥事,任福建陆路提督军门,夫人授一品。”

墓志铭上还提到了苏明良生于康熙壬戌年,卒于乾隆壬戌年,享年61岁。原配朱夫人18岁死在湖广官署,当时苏明良官小禄微,停棺30年后才由其子送回泉州。二夫人孙氏享年79岁,死后和苏明良合葬。

苏明良生有两个儿子,长子苏光弼官至杭州太守,次子光曜。两个儿子一共生了6个孙子,下面有十几个玄孙。在孙夫人的墓志铭上还记载了其子孙返回龙海生活的事宜。

据当地村民介绍,几年前有一群文物贩子,雇了几十个外地人,准备把这些东西扛走,幸被村民发现并及时制止,才保住了这些大型文物。

笔者以为,清源山有这么一座将军墓,是一笔十分珍贵的遗产,希望有关部门加以保护,防止再遭文物贩子的盗窃和毁坏,同时也希望漳州市相关部门加以重视,互相沟通,为挖掘闽台历史和促进祖国统一作出贡献。

有关苏明良将军的后续报导,请看明天本报记者的专访。



闽南日报》2005年2月3日星期四

《清源山古墓主是龙海苏明良将军》追踪报导

将军风范 祖地流芳

本报记者 蔡水才 文/图

昨日,本报社会新闻版报导《清源山古墓主是龙海苏明良将军》一文后,引起社会各界关注,尤其是苏明良将军在龙海的宗亲更是奔走相告。

为进一步考证苏明良将军的事迹,记者先后走访了龙海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和将军的故乡,从大量的史志记载中,证实泉州清源山的古墓主、福建陆路提督苏明良将军是当今龙海市虎渡村岭头人。

是日上午,记者来到龙海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在老许和老张等同志的帮助下,我们从清《海澄县志》查询到苏明良及其家人相关史料。于清乾隆二十七年修编的《海澄县志》在人物传一文中记载苏明良:侃子行伍,本省陆路提督,特授荣禄大夫。侃即苏明良父亲苏侃,清朝武职二品,生于明崇祯十一年(1682),清康熙年间历任山西灵邱路参将、浙江台州副将、湖南洞庭水师副将,康熙四十年(1707)告老还乡,次年谢世。从史料中记者了解到,苏明良是苏侃之次子,康熙五十七年任漳浦守备,雍正六年(1728)任泉州参将,同年七月任广东碣石总兵官,雍正十一年任台湾总兵官,雍正十三年任福建陆路提督。

在苏明良祖籍地———龙海市东泗乡虎渡岭头自然村。记者看到许多小孩和老年人正在一祖厝外的空地上聊天,便随意询问他们:“清朝时,有一个苏明良将军是你们村里的吗?”“知道,知道,是我们的祖宗!”许多小孩异口同声地说。然而那些老家长沉默不语,还打手势制止小孩继续说。经了解,原来安祭苏明良将军家人的祖厝曾遭偷窃。村民担心再遇到麻烦,所以对外人很提防。最后,记者在该村支书老苏的帮助下顺利进行采访。近八十岁的苏有谦、苏其尚等老年人拿来族谱告诉记者,算起来他们全自然村的村民都是苏明良的后裔。每年初一,村里要悬挂其父苏侃夫妻的画像来供全体村民祭拜;清明时,全体村民都会去安葬苏侃的地方扫墓。而苏明良直系后代分别居住在漳州市区和厦门(另一种说法是在泉州)两地。他们也一直在寻找苏明良将军的具体安葬地方,以追思先辈。现在了解到古墓在清源山,大家都觉得很高兴。

这些老年人还告诉记者,村里人对苏明良及其家人都很敬仰。原因是正如泉州清源山苏明良墓志铭所记载:苏明良洁己奉公,清誉甚着。记者从村民中听到苏明良为官的轶事。相传,苏明良为官清廉,有一次清朝皇帝来视察,苏明良等举行隆重仪式欢迎,在皇帝下轿后走到府内的路段全铺上地毯,上面挂上布帆。看到此情景,皇帝很生气,认为苏明良如此铺张浪费,肯定是个腐败分子。过后,便派钦差大人来调查。钦差大人暗访时,看到苏明良将军所住的房子只有几间,随侍也没几个人,他的夫人在家中织纱,儿子还到山上割草,以添补家用。而当时迎接皇帝仪式用的钱,是苏明良向朋友借来的,并且用自己的俸禄去还。皇帝了解后大为赞赏。事后,“住房没几间,赚钱没上千,人不上百丁,公子在山上割草,夫人在后房浣纱”的佳话就在民间传开,并相传迄今。

在苏明良将军的家乡,其后裔还带记者来到祖厝。在那里,记者见到祖厝后厅屋顶悬挂一“福”字匾,该匾为雍正皇帝钦赐,其钦赐一事记载于(《雍正朝汉文帡批奏折汇编》第16册299页),“福”字匾左右悬挂“奉旨葬亲”的牌坊,“奉旨葬亲”讲的是苏明良将军向皇帝请假来安葬他父亲,该事在(《雍正朝汉文帡批奏折汇编》第22册72页)有记载。后厅对面是一对“指日高升,当朝一品”的对联。看到记者仔细端看这些物品,村民说,“早时,流芳'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一事,即当时文武官员路过岭头村都要下轿下马,以示对苏明良将军及家人的敬重。”



《闽南日报》2005年2月4日 星期五

《清源山古墓主是龙海苏明良将军》再追踪

将军后裔 秉承家风

本报记者 蔡水才 文/图

在采访《清源山古墓主是龙海苏明良将军》追踪报导时,记者获悉:将军直系后裔之一的苏承泽、苏登科等兄弟姐妹居住在漳州市区。

2月3日,记者冒雨到苏家采访。一进门,苏承泽握住记者的手说:“你们报导这事真是太好了,这不仅圆了我们族人寻找先辈祖墓的夙愿,也为先辈的其它直系后裔与我们团聚提供信息和方便。”

采访中,苏承泽、苏登科告诉记者:“我们是在清末时由曾祖父苏铨从海澄搬到漳州居住的,我们这代共有兄弟姐妹8个人。据史料记载,先辈有十几个玄孙,因此可能还有直系后代居住在其它地方,只是互相没联系上。”据了解,在漳州的苏明良将军的直系后裔虽然没有再参军入伍守戍家国,但几代人一直秉承将军优良家风,积德行善,工作中兢兢业业。苏承泽、苏登科的父亲苏玉池是个医师,早年住在府埕时,常为一些穷人免费看病。附近有乞丐饿死时,苏玉池会花钱请人来收尸。苏玉池对子女管教很严。年轻的苏承泽在一个春季到中山公园打鸟,回家后就被父亲教训一顿。当时苏玉池对苏承泽说:“你打死一只母鸟等于害死一窝幼鸟,不能这样残害生灵。”另外,苏承泽、苏登科等兄弟姐妹对父母也很孝敬。几十年来从没对父母说过一句粗话。为让苏明良将军风范永续相传,苏登科从去年起,用近半年的时间勤走市方志办、图书馆收集史料,整修《虎渡岭头苏氏族谱》。他对记者说:“目的就是用好的家规教育下一代人。”

在采访即将结束,苏承泽、苏登科与记者相约:在春节后一同到清源山,了解更多苏明良将军的古墓情况。



《泉州晚报》2004年11月30日星期二

墓主疑为清朝福建陆路提督

《专家疑为明清望族合葬墓》追踪

本报讯(记者罗剑生通讯员刘志成)昨日,海交馆考古工作者刘志成根据《乾隆泉州府志》、《道光晋江县志》推断,25日在清源山西南麓发现的将军墓墓主,极可能是清朝雍正末年曾任福建陆路提督的海澄人(今漳州龙海)苏明良。

刘志成说,从该墓的墓志铭中有“皇清浩授荣禄大夫提督福建省陆路……苏公”、“儿孙苏某某”等字样,证明墓主姓苏。

刘志成查遍《乾隆泉州府志》、《道光晋江县志》发现:从清朝雍正至乾隆年间,福建陆路提督中只有一个姓苏的,名苏明良,海澄人,任职时间为雍正十三年至乾隆八年。鉴于当年福建陆路提督府就在现在的市区中山公园一带,刘志成推断:苏明良很可能死在任上,就地安葬。

另据当地村民说,一直没有见人到该墓葬扫墓。刘志成认为,苏明良死后,其家人可能返回龙海老家生活。至于该墓墓主是否为苏明良,有待于对龙海苏氏后人及其族谱作进一步考证。



《泉州晚报》2004年12月5日 星期日

清源山西南麓古墓主是清朝福建陆路提督

本报讯(记者罗剑生通讯员刘志成)昨日,清源山西南麓的将军墓考古工作又有新进展,经过海交馆考古工作者刘志成进一步考证确认,墓主正是清朝雍正至乾隆年间福建陆路提督苏明良。

昨日,刘志成对墓志铭进行了仔细的研究,还走访了当地村民,对遗落民间的几块墓志铭残片进行了抄录。墓志铭主要有两大方,分别是与苏明良合葬的两任夫人朱氏、孙氏。除其中一块部分残缺外,这两块还算完整,刻满了文字。上面详细地述说了苏明良一生的官宦生涯。墓志铭明确记载“先生讳明良,字虞廷,号省斋,丹霞之圭海人(今龙海市)。代着高大父凤所公,赠曾大夫恩若公积德累仁,有昌后之本。生赠荣禄大夫直庵公,以澎台军功任洞庭副帅。先生幼倜偿傥警敏,状貌雄伟,习书史过目成诵。长而娴弓马,熟将略,喜读卫公书。洁已奉公,清誉甚着。每战奋勇先登,上首功累升到都督佥事,任福建陆路提督军门,夫人授一品。”

墓志铭上还提到了苏明良生于康熙壬戌年,卒于乾隆壬戌年,享年61岁。元配朱夫人18岁死在湖广官署,当时苏明良官小禄微,停棺30年后才由其子送回泉州。二夫人孙氏享年79岁,死后和苏明良合葬。

苏明良生有两个儿子,长子苏光弼官至杭州太守,次子光曜。两个儿子一共生了6个孙子、下面有十几个玄孙。在孙夫人的墓志铭上还记载了其子孙返回龙海生活的事宜。

刘志成说,本报系列报导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晋江施琅纪念馆的几位负责人还特意来到清源山调查墓主到底是谁,另外还有一些市民也前往该墓瞻仰。



《泉州晚报·海外版》2005年4月30日 星期六

清源山下桃花源

来泉州好几年的人,甚至是老泉州人,都不清楚自己的身边竟有一处世外桃源。就在人们四处搜索着新鲜而又“秀色可餐”之处时,在人们熟悉的清源山上便隐藏着一处极少被注意的世外桃源。听村里人说,尽管离市区不远,但以前的时候村子就像与世隔绝一样,人们只有偶尔去城里看一次戏。

要不是泉州作家陈国水和陈谦老师的一次冒险之旅,说不定到现在上下村仍然躺在龙眼林里默默无闻。记者此次的探索向导便是陈国水老师。他自那次冒险之旅后,便开始向媒体推介上下村,并建议相关部门将其开发成风景区。

据说,以前的时候清源山上有13个村子,称作“清源十三村”。上村和下村便是其中之二。它们和稍远一点的柱角村共同组成群山小区。去上村和下村,经普贤路,至朋山隧道,然后转往隧道口的右侧,一打听便到了。但更好的路径,该是弃大路选小路,走清源山大门口左侧的羊肠小道,穿过一公里的龙眼林便到达目的地。

村子就在“醉湖”上

去上下村该在阳光明媚的时候,踏着清晨第一缕阳光,走在茂密的龙眼林里,有说不出的享受。上下村周围有1000多亩的龙眼林,树林深处便是上村和下村。村子很宁静,本来以为乡村会有些乱有些脏,但上下村给人的感觉却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古老的榕树,干净的水泥路,别墅一样的民房,还有休闲场所和篮球场。陈国水老师说,这里民风古朴,与村里人交流很容易。

与上村和下村有关的是“醉湖”。“醉湖”一词源于陈国水老师和陈谦老师,他们第一次来这里的时候便陶醉于此处有山有水的乡村风光,飘飘然如远离尘世,于是称呼此湖为“醉湖”。在“醉湖”旁烧烤应该是这个春季最好的创意了。湖边绿树成阴,湖上山影倒立,阳光射进丛林,照在烧烤桌上,想想都很惬意。

其实“醉湖”不止一个,它还有四个“兄弟”,按阶梯分布一直到半山坡。往村北走走有两个湖,只是体积小了些,另外两个在村外。承接湖与湖之间的桥是很值得一提的,其中一座叫做陈三古桥,建于南宋。古桥横跨一棵大榕树,景象颇为壮观。可惜的是原本石头的桥面上铺了一层水泥,历史感被破坏。

村里风景极美,溪水和湖水托起了一栋栋房子,水乡一样。村长家的房子也在湖边,对于如此的美景,他说还是从两位老师来到村子后他们才意识到这里的旅游价值。他们正打算开发村庄的旅游价值,湖边将要建起的观景亭便是其中一项,相信村子以后会越来越美。

沿着“醉泉”探“醉谷”

醉湖”兄弟们都来源于清源山上流下来的“醉泉”。“醉泉”一名同样来自陈国水和陈谦老师的冒险之旅。说到水,据说村里的饮用水都很甜。待我们到了上村矿泉水厂才知道,原来过去的时候这里曾经有温泉,并有一池。因为泉水很温,所以村民杀猪都不用烧热水而直接到池里洗刷,故池子称作“杀猪池”。后来“杀猪池”没了,可是温泉一说却流传下来。于是便有东南地质大队来此勘查,寻找温泉的具体下落,不料就在水厂的位置打井下去,水便不停地冒上来,四季不竭,后来就建立了水厂。

因为有了“醉泉”,所以从山顶到村庄便有了一条“醉谷”。逆泉水而上,“醉谷”越来越陡峭,要找到泉水的源头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对于爱冒险的人来说,这无疑是很好的去处。有过一次冒险经历的陈国水老师说,他们的第一次探险便迷了路,差点拨打110求救。尽管如此,他们竟然寻到了一个40多米宽、70多米高的大瀑布,瀑布沿一块岩石流下,石头上长满了褐色的青苔。

谷底清凉透爽,有大大小小的岩石,泉水时而铺在岩石上,时而形成小瀑布,不失为绝佳去处。

龙眼林里将军墓

上村和下村左后方的山头叫朋山岭,也叫将军山,因为山下有一座清朝将军的坟墓。将军名叫苏明良,清朝雍正年间一品大官,曾任福建陆路提督。据其墓志铭得知,苏将军也曾跟随施琅攻克台湾。据陈老师考证,苏将军的子女还与施琅的子女介成姻缘。

苏将军的墓地在距离上村不远处的龙眼林里。至于苏将军为什么葬于此处,据说是因为朋山岭风水好,同时也因其形状像狮子头。苏将军的墓地早已不完整,但其规模之大可以通过周围散落的陵墓“零件”窥见一斑。

将军的墓志铭几年前被偷,剩下的只有一只石鼋,鼋头朝向村庄。再往上走,跨过一垄龙眼林,便是只有将军墓才有的佩剑石翁仲。本来墓地的石瓮仲有两个,可是此处只剩一个,听说位置也变动了,是别人想偷却最终没有偷走的。而另一个就不知去向了。再往前走一垄,便是靠近坟墓的两匹披戴盔甲的石马,两米多高,其中一匹已经倒在地上。尽管岁月已久,石马的雕刻纹理还是清晰可见。

安许英/文、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