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一研究)献礼两会:宋元400年间重庆教育中心在江津(二)

 思明居士 2023-01-20 发布于河北

——江津教育强区的历史文化支撑

作者:谭云籍 谭蘅君

作者按

本部分内容主要从宋代恭州(重庆府)内进行对比,恭州(重庆府)有三县:巴县、江津、璧山。从教育视域看,可以从书院、科举、文庙等核心构建上对比,这三大件,江津都以绝对优势居第一。

即便放在当时的夔州路的省政府范围来看,江津的三大件,依然遥居第一。

本部分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宋朝时江津的行政辖区范围,这是很多研究者忽略的问题:西部它收回了唐朝时分割出去的万寿县,同时东部获得了撤销南平县建制后的原南平县辖区,占据了现在巴南区和南岸区南部的大片土地。

二是从书院和科举两大件进行比较,没提文庙。因为文庙来说,不仅在恭州(重庆府)或夔州路内,即便在恭州(重庆府)之外,江津也是最早建文庙的地方。

目录

一、历史大背景:蜀人反抗北宋地域性歧视

二、恭州内自比:江津拥有科举书院双优势

三、恭州外横比:综合指标县级中遥居第一

四、总结主特征:源点性连续性和可持续性

五、江津的未来:教育强区的十大顶层思考

(一)教育强区的区情认定

(二)教育强区的顶层设计

(三)教育强区的顶层配置

(四)教育强区的顶层选择

(五)教育强区的顶层反腐

(六)教育强区的学术繁荣

(七)教育强区的教师教育

(八)教育强区的家长力量

(九)教育强区的领导群像

(十)教育强区的晋升机制

六、最后的规劝:每一种选择都比不选为好

二、恭州内自比

江津拥有科举书院双优势‍

基于宋初巴蜀动乱形势带来移民迁徙,整个重庆的书院创办出现了独特现象:受蜀文化上游影响,书院文化沿长江传播带,开始进入重庆。

首站即是江津。

那时的重庆主城区,包括渝中、江北、沙坪坝、九龙坡、巴南、南岸等还没有一所书院的时候,江津就连续创办了三所书院。

这也是北宋时期,按现在重庆直辖市全域来看,唯一的三所书院。

(一)江津宋朝时的行政区域‍

为方便读者理解,我们先说渝州行政区划,再说大重庆的管辖范围,有了地理概念才好理解江津与它们之间的关系。首先弄清楚渝州管哪些地方。

《巴县志》载:“太祖乾德五年(967年),省万寿县,时渝州领县四。”四县为:巴县、江津、南平、璧山。唐朝时从江津县境分出去的万寿县重新并入江津。这是全师雄兵变被镇压后的第二年。

雍熙五年(987年),又撤销南平县,领地并入江津,时渝州管辖三县:巴县、江津、璧山。江津的范围大增。

文章图片1

图注:谭其骧唐代渝州地图中的江津、万寿、南平三县位置。红线内为宋代江津辖区图。

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以黔州羁縻南州和溱州来属,管理少数民族居住地。皇祐五年(1053年),以南州置南川县。此时渝州管理巴县、江津、璧山、南川四县及羁縻州溱州。

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招收西南番部设立南平军,渝州南川县、溱州诸寨归之,同时撤销南川县为镇,渝州管理巴县、江津、璧山三县。

后面虽然不断变动,但变化不大。

这里需要知道的是江津的变化。一是将唐朝分出去的万寿县(县址永川朱家沱)重新回归江津,二是撤销南平县建制,其辖区领地并入江津(此处解决了《江津县志》上关于南平县是否归属江津的疑问,具有地方志史视域的学术价值,可参看上一篇文章《(第一研究)宋代江津迁移县政府之马鬃嘴究竟在何处?》)。

那么南平县有多大呢?南平县设置于唐朝,贞观四年从巴县南部分出,先是属南平州,其州管理南平、清谷、周泉、昆川、和山、白溪、瀛山七县,贞观八年改南平州为霸州,贞观十三年废除南平州,撤销清谷、白溪、瀛山等县,南平县属渝州。

参考谭其骧唐朝山南西道地图,万寿县重回江津县,撤销南平县,其领地并入江津。那么江津管辖范围就包括了现在巴南区和南岸区一部分领地,东北与涪州之涪陵和长寿、东部与涪州之涪陵、东南部与涪州之南川、南部与南州之綦江接壤,管辖领地可能是渝州最大,也是江津历史上领土面积最大时期之一。

即便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改渝州为恭州,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升恭州为重庆府,直到整个宋朝结束,《巴县志》均无江津析地记载,就是说公元987年撤销南平县建制,领地并入江津后,辖区面积一直保持到宋朝结束,仍未改变。

直到元朝将江津县政府由珞璜马宗迁回江津几江半岛后,行政区域才有变化。

这么大的管辖面积,又上承长江文化传播带之巴文化与蜀蜀文化衔接点,其教育文化的领先地位纯属理所当然。唐朝称成都为南京,唐宋两朝川西是文明中心,离之越近,文化越昌盛。

文章图片2

图注:谭其骧宋代恭州地图,及周边南平军、涪州、黔州、忠州、合州、昌州地图

(二)江津的书院和科举

那么我们来看看跟教育最相关联的书院和科举两个方面情况。

蜀地反宋战争结束后第7年,北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江津知县冯忠在离几江城区10里的地方创办了由县政府为法人的五举书院,宣告大重庆第一座书院或第一所公办书院——江津五举书院诞生。

宋天禧年间(1017-1041)江津县民间出钱,又在县西百多里的石蟆牛心山开设了南山经堂,这是史载重庆地区第一所民办书院,张弦在这里读书后考中进士,官至湖广总领。

英宗治平年间(1064-1067),江津人在县西15里的观音岩下面又创建了五峰书院。

当时渝州有三县:巴县、江津、璧山。

公元1053年-1074年间,渝州增加了南川县及羁縻州溱州。这些区县及州,除江津外,没有一所书院。

那么科举成果呢?

宋代渝州(后改为恭州和重庆府),进士人数分别为:巴县(现主城区)4人,璧山5人,江津11人。

恭州(重庆府)主城区的高考成绩,惨不忍睹,连璧山都不如。这让重庆今天的郊区教育人,终于能在宋朝的天空下长长地舒口气。

究其原因,元朝之前,全川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皆在川西。公元1236年蒙古王子阔端对成都屠城,火杀百多万人后,川西元气大伤。四川制置使赵彦呐带着成都守军到重庆办公,西川三路和利州二路的总衙门随之搬到重庆,重庆和奉节成为战时指挥中心,这是重庆起飞的开始。

经过明朝到民国开埠,重庆成为全川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渝州腾飞,川东超过川西。这是历史脉络。

宋朝时的江津,凭借强大的辖区面积和长江、綦江两大核心河道,又处长江文化传播带之上游,加上宋初巴蜀抗暴很少波及江津,使之很快成为渝州经济文化中心,秒杀巴县。

这段历史,江津文史界鲜有研究,甚感可惜。

回过头来看,今日之江津教育,确实也对不起宋朝时的光鲜亮丽,教学成绩被主城九区踩在脚下摩擦。

江津教育界有责任将文化教学发扬光大,以期未来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重现昔日教育盛况。

以书院和科举两大核心指标对比,江津在恭州(重庆府)内没有对手,是名副其实的重庆教育中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