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癫字更狂的米芾,将篆书画成小人拿枪?风格独特堪称一奇

 泊木沐 2023-01-21 发布于辽宁

提起米芾,大家能想到的或许是行书、刷字、癫狂、喷子、造假、荒诞,但绝对和有趣没有任何关联。

可如果你看过他的《绍兴米帖》或许就不会这么想了,此贴的第九卷有个列字,是米芾自己所创,写的好似一只拿着枪的三毛小鬼,虽然写的奇奇怪怪,不合规矩,却也反映出了米芾对成法的反叛。

不站队的米芾与《绍兴米帖》

米芾生活在北宋变法的时代,旧党和新党纷争不已,朝廷几乎所有人官员都要选择站队,但米芾却是个例外。

宋代是一个“重文抑武”的时代,生于武将之家的米芾本无仕途可言,但他的母亲却是皇帝的奶娘。神宗即位后不忘乳褓旧情,便赐米芾为秘书省校字郎。因靠先人“恩荫”入仕,米芾备受同僚轻视,却也让他平安的度过一生。

米芾入仕后做了很多不靠谱的事,比如管石头叫大哥、巧骗徽宗端砚、明抢蔡京名帖、拐苏轼喝酒写字、还伪造别人真迹……换个人估计得死个十次八次不足惜,奈何徽宗宠他啊,就连蔡京都颇为无奈的说米芾这样的主儿不能没有,但有了第二个就受不了了。

就连后来的高宗赵构都是学他的字。据说最初高宗师法黄庭坚,一老臣对他说,伪齐傀儡皇帝刘豫也在学黄庭坚字,他担心今后可能会与御笔“相乱”,高宗“遂改米芾字,皆夺其真”。绍兴十一年,高宗敕宫中刻《绍兴米帖》,汇集了米芾的书迹。

在此之前的皇家刻帖如《淳化阁帖》、《太清楼帖》等收入的均为汉魏晋唐名家作品,由皇家出面将当朝名家书法集刻成法帖,《绍兴米帖》可谓创举。刊成之时距米芾卒年仅三十余年,是最早辑刻米芾个人书迹的专帖。

当时芾子的儿子米友仁正受命为内府鉴定书画,加之赵构精研米书,因此《绍兴米帖》是真迹无疑。可惜的是现在《绍兴米帖》片石无存,存世拓本亦仅零星残册。

上海图书馆藏一册篆隶卷九、国家图书馆藏一册行书卷二、故宫博物院有徐郙旧藏本两卷。

篆书《与守道文贤书》

许多人欣赏米芾的行书,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写得一手好篆书,并且写得恣肆飘逸,情趣盎然,风格独特,在宋代堪称一奇也。

米芾篆书源于商周金文和古籀、汉简,结体诡谲,笔画夸张,格调高古。线条圆转流畅,灵动飘逸;尤其是他能将不同时期的古文字融合一起,大小篆相间还能有统一和谐之感。

虽然,从结体、用笔,章法布局来看米芾的篆书颇显潦草,尽是不合“规矩” 之处,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米芾对成法的反叛。

如《与守道文贤书》,不是“一笔书”粗细均匀的中锋用笔法,而是增加了笔锋的绞转动作,根据笔画的走势不同,运用不同的锋面。如“得”、“临”、“可”、“已”等字,在行笔过程中,加入提按,在笔画转换方向时,通过转向调锋的动作,使点画更有笔画,转折更显骨力。

空间布局有列无行,字形大小变化,不拘一格。如“度”字字形开张,纵深,下面的“尚”字过度压扁,类似的章法布局在全篇当中不止一处。

字的左右两部分上下不对齐,或左高右低,或左低右高,打破呆板的结体,显得潇洒自由充满趣味,结体敧侧,正险相生,跌宕起伏,险绝又灵动,给人一种跳动飞跃的感觉。

“慰”字过度左放右收,右部分刻意收紧,低于左部,“临”字左低右高,这些字的处理,洋洋洒洒,无拘无束,富于变化,整体气韵生动。用笔提按清楚,富有韵律感,点画的形势相互映带,血脉相连。

可见,米芾在沿袭李阳冰篆书工整端庄、线条匀净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审美观念,在凝重当中不乏灵动跳跃之感,更显活泼,并且多数为以意为主,追求个性和意趣表达的大篆类风格作品。

当然,米芾对篆书的重视,意义远不在写作篆字本身,更重要的是,他把三代古文及篆隶笔意加以活参,熔铸在他的书法之中,成就他楷、行、草的独特风韵。

结语:

米芾尚古,他不仅爱篆籀、写篆籀、品篆籀,而且将篆籀书推上至高无上地位,他对晋唐书家多有微词,但对字体高古的篆籀书奉为圭臬,这也是米芾崇古思想的重要体现。

在篆书的结构方面,米芾的篆籀字形大小参差错落,结构自然,每个字都有不同的姿态,就如那个奇奇怪怪的自创的“列”字,这种结体很符合米芾的审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