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37年,徐向前回乡见一佝偻老人,含泪呼喊:大大,我是儿子啊

 泊木沐 2023-01-21 发布于辽宁

1937年中秋前,山西五台山永安村。

时任八路军第129师副师长的徐向前回到了这个从小长大的小山村,自从自己离开到了现已经是整整的十二年没有回来过这里,看着越来越近的小山村,心中难免有些忐忑,站在村口思考了一会,徐向前大步地走向了前方,那里有一位老人正背着一大包的东西,沉重的物品压得他的脊背都佝偻了下来,一步步的慢慢往前挪动着。

徐向前冲向了老人,因为他认出来了这是他十几年未曾见过的父亲,阔别已久但是思念却是未曾停歇。徐向前的动作惊吓到了老人,老人连忙后退些许发问道:“这位老总,你到这有什么贵干?您找谁?”

这话一出,徐向前顿时心酸不已,他眼中隐约有泪珠在闪动:“大大(山西地方方言,父亲的意思),是我啊,您儿子回来了。”随着话音落下,徐向前眼中的泪珠也随之不断地落下来,十年以来的思念在这一刻不再压抑,父子两人时隔许久再次相见的情绪猛然爆发,抱头痛哭。

但是徐向前回来后也并未在家乡停留过长时间,又匆匆忙忙地离开了。时隔十二年回家探亲,为什么不多待久一些?

而在他近70年的军旅生涯中,他也仅有三次回乡探亲。又是什么原因让他多年以来鲜有回乡呢?

徐向前

1901年11月8日,徐向前出生于山西五台山薄家村的耕读人家,后改名为永安村。生父是清朝末期的秀才公,母亲是一位佛家的虔诚信徒,在父母的影响下,徐向前很是好学也十分善良,对他人的苦难深感同情,也常常伸出援助之手。

在他小时候,家中也算得上是小富之家,他也接受了三年私塾的教育,但是时局的不断变化,让学校的教学方式也发生了改变。私塾先生们所教授的四书五经被时代所抛弃,徐向前也去了新兴的学校读书。

在小学里,他接触到了很多的新的观念。但是好景不长,家境的逐渐败落,加重负担不起他的学费,不得以从学校退学。看着他大受打击的样子,父亲不忍心让他消沉下去,就让他继续返回私塾学习。

但是在1917年,再回到私塾读书的一年之后,徐向前还是因为家贫退了学。年仅16岁的他,也只能承担起来了家庭的重担,但是他并没就此颓废而是选择去书店打工,在书店当学徒的两年里,他也没有忘记继续学习,而是吸取的学习知识。在他看到许多历史上的武将英勇事迹后,他心向往之,对学习武术有很大的兴趣。

在1919年3月,徐向前考入了山西国民师范。1924年又考入黄埔军校。在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先后参加多次反围剿战斗,1931年他还担任了红四方面军的总指挥,指挥了多场战役。

徐向前通过黄安战役、商潢战役、苏家埠战役、潢光战役歼灭敌军四十余个团,大大地削弱和震慑了敌人。还有1933年的仪南战役、营渠战役、宣达战役共计歼敌8万余人,在敌军二十多万正规军的围攻下安然而退。这两次大的胜利,让徐向前的威名响亮地流传在红军战士们之间。

在抗日战争时期,徐向前也是功勋卓著,他与刘邓大军一起赶赴山西,周旋在各方势力之间,建立了晋冀豫抗日根据。后又随着他们一起奔赴冀南开展游击工作,将自己在战斗中总结下来的经验编写成册,让红军内部借鉴传阅。1939年又转战到了山东,开展抗日工作。

解放战争时期的徐向前,在解放山西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率部先后攻破运城、临汾、晋中,最后在太原发动了大决战,以少胜多克服了战力少、装备差的难题,以灵活的战术安排解放了全山西。

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历任要职,1955年大授衔中他成为十大元帅之一。此后他长期参与了军队和国防建设,立下了赫赫功勋。

1990年,89岁的徐向前病逝。而在出乡“闹革命”至病逝这段长达70年的时间里,徐向前仅仅回家探亲三次,篇首的一幕便是其一。

三次归乡

1925年,徐向前第一次回到了自己的故乡。那时的他刚刚从黄埔军校毕业,被编入了国民党的军队进行北伐。徐向前当时所在的国民军第二军与军阀作战失利,整个队伍都被打散了,他也与部队失去联系,四处逃窜躲避军阀的追捕。在逃亡中他遇到了几个同校的老乡,结伴而行一起逃回了五台山。

对于他的回家,父母当然是欣喜不已的。父母一再劝他,当今的世道太乱了,在家里种地吃饭好歹安稳能保住一条命,要出去接着打仗就是把脑袋挂在了裤腰带上,不小心没了性命家里人也不晓得。而且他有女儿,孩子已经没了母亲,不能再失去父亲了。

他母亲甚至搬出来自己和老头子命不久矣,现在能多看就是多看看,看一眼就少一眼了的借口来挽留他。

看着一家老小,徐向前也十分的不舍得,便准备留下来待几天。他明白他亏欠一家老小,遑论在黄埔军校期间,自己的妻子生了重病却没能等到自己回来,就猝然离世了。妻子一走,母亲又接过了照顾自己女儿的担子,父母已经垂垂老矣,还要照顾孙女和担忧自己在外的情况,费尽心思,实在是自己不孝顺。

但是,为了革命徐向前也就待了十天左右,便又启程回部队了。

1937年9月,徐向前第二次回乡探亲。此时的他,早已经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党员了,担任八路军第129师的副师长。这次回乡探亲,是因为他奉命与刘邓大军共同前往太原与阎锡山谈判,并建立革命根据地。

在谈判过后,适逢距离不远,周恩来和彭德怀不断劝说他回家看看。而多年没见过老人孩子了,他也心动,可是自己在执行任务,又不能擅自离开。最后,还是周总理说五台山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你去侦察侦察,看看具体形式顺带去探探亲,他才同意。

这也是距他第一次回村十二年之后的第二次回村。由于时间间隔太久,又加之父亲年龄老迈,以致于父亲在村口看到他时都一时间恍惚未能认出他来。

看着老迈的父亲,他不由得泪流满面,口喊“大大(即爸爸)”。而跟着父亲回家后,他也才知道自己的母亲三年前就去世了。在这里,他也见到了自己唯一的女儿,第二天他还开了动员会,激励家乡的人们积极抗日,弘扬红色思想。

可这一次回到家乡,他也只短暂地停留了三天,就因为前线事情繁多,担心不已而选择了又一次离开。

1937年10月,徐向前第三次回乡探亲。他率领的129师在五台县短暂驻扎,恰好路过自己的故乡,便带领了部下回到了家乡看看,父亲对于儿子的回家自然是十分高兴。

本已是暮年,原以为上次一别此生都不一定能再见上了,结果一个月后又见到儿子,怎么能不高兴。为此,特意准备了丰盛的佳肴(其实也不过是窝窝头罢了)。

然而,这一次徐向前仅仅待了一个中午便离开了。走之前他再三承诺还会回来的,却不知这是他与父亲的最后一面。

事实上,不只是徐向前,在战乱的年代里红军上到将领下到战士们,都奋斗在前线很少回家,而也正是他们的努力牺牲奉献才造就了如今的繁华盛世。

感恩、致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