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刹海一带的商业

 新用户8926AVU2 2023-01-21 发布于北京

《鼓楼静语》邮箱1225077169@qq.com

欢迎老街坊们投稿。

图片

什刹海的水域有一个随着时代前进而逐渐缩小的过程。清代,什刹海水面变化不大。地处什刹海前海东北的烟袋斜街,是北京最古老的一条商业街。位于什刹海前海南、北、东三面岸上和中间大堤上的荷花市场,聚集了众多的吃食,每到夏令时节,京城百姓云集一斯,民国期间至为兴盛。

一、什刹海与积水潭

图片

什刹海包括前海、后海、西海三个弓型湖泊。其名称随着时代更替和水域变迁,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总的来看,从隋唐辽金时期的白莲潭,到元代的积水潭,再到明代以来而至今的什刹海,什刹海的水面有一个随着时代前进而逐渐缩小的过程。

关于什刹海之得名,历来说法不一。多数人认为,由于历史上,其附近有万善寺、广善寺、净海寺、三圣庵、海会庵、心华寺、慈恩寺、金刚寺、龙华寺和广化寺等十座寺庙,故称“什刹海”。另一种说法是因什刹海畔有什刹寺而得名。据说什刹寺是明代万历年间,陕西僧人三藏来京所创建。

什刹海一带的水域,最早是由北京西部古高粱河故道和洼地的积水、地下水流汇聚,至迟在辽代即已形成。据《金史·河渠志》记载:“金都于燕,东去潞水五十里,故为闸以节高粱河、白莲谭诸水,以通山东、河北之粟。” “白莲谭”是什刹海一带水泊的最早名称。

什刹海真正繁华起来是在元代。元大都兴建之后,原称之为白莲潭的水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大都城修建过程中,将白莲潭南部水域截入到皇城之内,成为皇家御园,称为太液池;而被隔在皇城外的白莲潭北部水域则称为积水潭,后又称为海子。《元史》有载:“海子在皇城之北,万寿山(琼华岛)之阴,旧名积水潭,聚西北诸泉之水,流入都城而汇于此,汪洋如海,都人因名焉。”为更好地解决漕运问题,郭守敬主持兴建引白浮泉诸水至积水潭工程,开通了积水潭至通州的漕运河道,使积水潭成为京杭大运河的北端码头。由南方北上的漕船,沿大运河北上,顺着通惠河可直接驶到海子。什刹海每天停泊着密密麻麻的漕船,成为元大都城的交通枢纽。

1368年,明朝大将徐达、华云龙领兵攻陷元大都,元朝灭亡。不久,朱元璋命令华云龙将大都城改为北平府。为了缩小北平府的规模,华云龙采取将北城墙南移的措施,把原属积水潭的一大片水面一分为二,一面隔在城外,后人称为太平湖;一面仍留在城内,人们称其为积水潭。朱元璋定都南京,南方的漕船不用北上,什刹海失去了漕运码头的地位,加之上游引水渠道的失修和北京城的改建,水面积大大减少。

图片

朱棣称帝后,国都由南京又迁到北京,并对皇城进行扩建。皇城的北墙向外扩展,将积水潭南部的一部分水面圈入皇城。皇城的东墙也向外移,将原来的一段通惠河圈入皇城。德胜门城门建成后,修成了一条南北向的大街,从积水潭中间拦腰穿过,将一片水面分成两大部分。德胜桥西部的水面仍叫积水潭;德胜桥东面的水面叫什刹海。后来,什刹海又分为两部分,中间由银锭桥隔开,桥东南叫前海,桥西部叫后海。积水潭、后海、前海由细流相连。

清代,什刹海水面变化不大。清代晚期在与北海相连通的什刹海前海西南部(今前海西沿),又筑起了一条贯通南北的长堤(又称和堤),将什刹海前海一分为二,长堤中间偏北处有桥连通被分割的湖水(后发展成荷花市场)。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通惠河漕运全面停止,什刹海供漕运用水的作用彻底结束。而清代晚期,什刹海的酒楼有了很大发展。

二、烟袋斜街的变迁

图片

位于什刹海前海东北的烟袋斜街,是北京最古老的一条商业街。烟袋斜街东起地安门外大街,西至小石碑胡同与鸦儿胡同相连,北起大石碑胡同,南至前海北,东北至西南走向,全长232米。

烟袋斜街始建于元代,成街于明代,在清代和民国时期最为兴盛。据说,这条街在元代至明代中叶被称为打鱼厅东街。“打鱼厅”是元明时期管理海子捕鱼的官厅机构。嘉靖年间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中就有这样的记载:“日中坊二十二铺,北安门西……银锭桥,打鱼厅斜街。”后来,在乾隆年间改称为鼓楼斜街,在清代晚期又被改称为今天的烟袋斜街这个名字。对此,乾隆年间刊刻的《日下旧闻考》一书有详细的记载。

烟袋斜街的得名,一说是其胡同的形状像一支大烟袋,其东口是烟袋嘴儿,西口为烟袋锅。另一说是胡同里卖烟袋的店铺多,都在店门口挂有大烟袋的幌子。其中在东口路北有一家山西人开的大烟袋店,门前挂着一支大烟袋的幌子,是贵重的乌木做的大烟袋锅,长一米半,烟袋嘴儿是白漆绿纹,好像玉石翡翠。烟袋锅是金漆,好似铜锅,在烟袋杆上还拴着大红绸子,十分醒目。

图片

民间一直称这条街为烟袋斜街,但此名直至嘉靖年间才得到官方的正式确认。清代是这条街最为繁华的时期,当时的烟袋铺特别多,这些烟袋铺经营各种大小烟袋及水烟袋、鼻烟壶等,也卖烟叶,如关东烟、旱烟叶、兰花烟等。除此之外,还有古代字画店、裱画店、纸铺、钟表店、当铺、杂货铺、糕点铺、豆腐房以及各种服务性行业及风味小吃店等。甚至还出见了“鬼市”。光绪年间,斜街里出现多家饭庄、酒楼、烟铺、茶馆、浴池等。特别是出现了已经营烟具为主的同台盛和双盛泰两个店铺。由于两店老板曾为慈禧太后通洗水烟袋而声闻京华,斜街东口便出现了以烟袋做店幌子的烟袋商店。这两家店在斜街中名声、气派最大,幌子也最醒目。

有人认为烟袋斜街是为平民百姓服务的,其实不然,烟袋斜街是典型的为贵族官宦服务的高档商业区。比如会贤楼、庆云楼之类,很有气派,档次也高,平民百姓是不会涉足的。这里还算得上是古都西装裁剪的发源地。斜街东口有一家都不昆西装店,开在此处也是缘于烟袋斜街是高档商业区,因为一般平民百姓是不会着西装的,当然西装店的出现最早也在青末,但由此可见它的繁华。

图片

烟袋斜街的平民化是在辛亥革命后。居住在什刹海附近的王公贵族、八旗子弟失去俸禄,又肩不能扛手不能提,于是纷纷开始变卖古玩字画,使这条既短又窄的烟袋斜街出现了畸形发展,出现了衰世中的盛景。以经营古玩为主的宝文斋、敏文斋、绣古斋、抱璞山房等纷纷落户斜街。那时溥仪还在皇宫,仍然使用宣统年号,也有宫里的太监在地安门开设古玩店,货物都是盗取于宫内。那时老北京一提“小琉璃厂”便指此处。据统计,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不到400米的烟袋斜街竟然分布着84个店铺,功能各异,种类齐全,除了古玩店、酒楼、茶馆、烟袋铺、浴池等,还有国光药店、长宗兴铁丝铺、振兴理发馆、双龙盛弹花店等,还有各种京味饮食,如震阳春烧饼铺、东顺成包子铺、王金坡早点铺、刘记烧饼铺、李二炸虾店、爆肚张、面人汤等,形成了民俗商业街。

三、荷花市场

图片

从清代晚期到民国年间,每年从端午节到中元节,三四个月的时间,什刹海前海南、北、东三面岸上和中间大堤上,席棚布账鳞次栉比,各种摊贩云集,形成市场。因届时大片荷花盛开,故以荷花市场得名。老北京人常说:“咱们逛河沿去!”指的就是这里的荷花市场。据《京华春梦录》记载,每于长夏,傍晚,“火伞初敛” “裙屐争趋,咸集于斯”。

什刹海荷花市场之所以成为人们消夏娱乐的胜地,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什刹海前海中间有道南北的长堤,适将前海水域分成两部分。东部约占全水一的三分之二,沿长堤种植荷花,水域以东则种植芡实(老北京人称为“老鸡头”)。西部约占全水三分之一,早年曾种植水稻。长堤里许,稍北有河口,使东西两水域沟通,上有小石桥。两岸杨柳成行,夏日熏风摇曳,碎影筛金,荷香扑面,大有江南水乡之景色。

图片

荷花市场始于何时?据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刊印的《燕京岁时记》记载:“什刹海俗呼河沿,在地安门外以西,荷花最盛。每至六月,士女云集,然皆在前海之北岸……谓之前海,即所谓莲花泡子者是也……北岸一带风景最佳,绿柳垂丝,红衣腻粉。” 清代沈太侔也有过类似的说法。他所辑的《春风采风志》曰:什刹海,地安门外以西,荷花最盛,六月间士女云集,然皆在前海之北岸。同治中忽设茶座,添各种玩艺及人文景。” 以上两段记载,皆反映了什刹海种植荷花历史悠久,是市民盛暑游玩之处所。不同在于,《燕京岁时记》并未提及商贩云集之事。而《春明采风志》补充说,随着游玩的人越来越多,到了同治年间,便有商人在什刹海岸边设茶座卖茶,供赏花的人品茗休息。据此可知,什刹海荷花市场在清代晚期具有雏形。

1916年,应当地绅商所请,将业已形成的临时市场略加整顿,规定以前海中间的长堤为中心,于每年农历五月初一至七月十五,开办荷花市场。荷花市场最繁盛时是民国时期。据邓熔《辛未禊日集十刹海,用颜光禄曲阿后湖诗,分韵得陈字》诗云:“高梁水入城,潴蓄为陂淀。西头净业湖,脉络相贯穿。弄田钩盾令,淀于富赢蚬。三伏菡萏华,万柄朱霞绚。贵家临水槛,菱藕冰盘荐。沿堤陈百戏,鱼龙极曼羡。”原注:“近年伏日,士女就湖阴消复。堤上茶棚鳞次,商贩云集,颇有庙市之观。”此诗作于辛未年(1931年),可知至北洋政府及国民政府初建立时,荷花市场已颇具规模。

荷花市场以中间大堤为主要活动场地。堤中间为通道,两边搭棚,棚大部分在水上,少部分在陆地。先在水中立桩,再绑上横梁,梁上铺上木板,形成一个小小的水上天地。棚只在下半部围以席,上部无遮拦,棚顶也没有可以卷舒的天窗。坐在棚中既可品茗听曲,也可欣赏湖中荷花和观看堤上游人。棚在水上,清风拂水,凉气习习,暑热顿消。大堤的南半部多是出售食品的摊子,北半截主要是茶馆和杂耍园子,东岸百米斜街西口外,就是现在的小街头公园,过去也是一块空地,是马戏、武术等的活动场地。北岸一带更为热闹,有戏曲清唱、曲艺、杂耍、也有小茶馆和食品摊,还有捏面人、草编等民间艺人边表演,边出售,同时还有卖蝈蝈、蛐蛐儿等小昆虫的摊子。

图片

早先在什刹海荷花市场出售的食品以凉为主,多系清凉爽口的食品。由于生意兴隆,食品摊越来越多,锅贴、馄饨等也来设摊应市,虽然破坏了什刹海以凉为主的风格,却大大丰富了荷花市场上食品的品种,可以满足各种游人的口味和需要。

每年来荷花市场出售的食品有黄、白年糕,豆沙、枣泥、豌豆黄等各种馅儿的年糕,及栗子羹、豆面糕、驴打滚、艾窝窝、小窝窝头、扒糕、灌肠,还有甜咸各种馅儿的油酥火烧,红白马蹄烧饼,腰子饼、烫面饺、烧麦、三鲜肉饼、花老虎油条、爆肉、爆肚儿、炸鸡蛋、苏造肉、水晶肉、杏仁豆腐等。稀有的有八宝莲子粥、荷叶粥、豌豆粥、八宝茶汤、油炒面、杏仁茶、豆汁儿、馄饨等。最受欢迎的还是应时的凉粉等清凉食品以及酸梅汤等清凉饮料。还有什刹海前海、后海生产的鲜藕、鲜菱角、鲜鸡头米等。

一亚一、雪莲阁的八宝莲子粥是值得一提的风味小吃 用江米和去了糠心的薏米仁等熬成雪白色的粥,摆上去去掉苦芯的莲子和白糖,点上玫瑰木樨,再缀以切的均匀细密的桃脯、杏脯、苹果脯、桂圆肉、缩勒葡萄、青红丝、百合瓣、金糕条,晶莹香艳,煞是好看。此粥分为冰镇、热饮两种,游人可随心饮用。

荷花市场里的时令河鲜最具特色。当年郑记河鲜在地安门一带远近闻名。郑家经营的先菱角、老鸡头米、白花果藕除去来自什刹海外,还从京西六郎庄河地进货,在荷花市场搭开席棚,名曰“藕局”,与景四爷的藕局、回民杨五爷的藕局鳞次栉比的排开。藕局的席棚里都摆着几个注满清水的大木槽,木槽中泡着酥甜汁多的果藕,槽边戳着一捆捆长挺的鲜莲藕,莲子饱满。席棚前的大木案上铺着整块的蓝布,搁着盛水的木浅儿,旁边的一个大青花瓷盘里盛着果实丰盈的“河鲜儿”。所谓“河鲜儿”,就是去皮剥好的鲜核桃仁、大扁杏仁、鲜菱角米、鲜老鸡头米的四合一食品。

在荷花市场的众多吃食中,在银锭桥畔设摊出售烤牛羊肉。在盛夏季节吃烤肉的季德彩独树一帜,是北京人的一种特殊享受,再加上季德彩卖得烤肉选料精,切片薄,香嫩可口,因此深受顾客的欢迎。从此“烤肉季”的名声就传开了。

图片
图片

会贤堂

说到什刹海的饮食,还应该提到会贤堂饭庄。会贤堂饭庄虽非为荷花市场而设,但其开设在什刹海,为荷花市场增色不少。会贤堂在什刹海的西北角坐北朝南,面向湖心,翠柳环抱,环境优美。该堂于光绪末年开业,是北京有名的八大饭庄之一。经营山东菜,用料和制作均甚讲究,四时皆有名菜佳肴。会贤堂取用什刹海荷花、鲜莲蓬、果藕较方便,做的鸭子烩鲜莲子、鸡肉鲜莲子馅的饺子等都非常有名。还有一道名菜叫高丽莲花,用鸡蛋清加少量淀粉打和成糊状,用荷花瓣裹成荷花状,食用时鲜美适口。餐尾,专有一道用鲜荷叶调制过的米粥,叫荷叶粥,加上白糖,清香甜美。还有一道用鲜核桃、鲜莲子、鲜菱角、鲜果藕、鲜鸡头米五样摆盘的吃食,小件叫冰碗,大件叫冰盘,鲜嫩清凉,受到顾客的好评。

会贤堂的服务对象,当时除什刹海游人外,还有清代显宦贵胄等。这些王公大臣交结应酬讲排场,经常光顾会贤堂。至于一般文人墨客,到此宴饮唱和更是常事。很多名演员如杨小楼、梅兰芳、王瑶卿、程砚秋等经常来会贤堂演出堂会戏,在演戏之余或有闲暇时也来逛逛荷花市场,听听曲艺,看看杂耍,吃点河鲜和风味小吃。一般游人能一睹他们庐山真面目,使荷花市场的气氛更加活跃愉快。

图片

鼓楼脚下生命的欢歌

     图片


公众号内容简介
北京人的生活回忆,校园生活回忆,现代人的生活状态,同学情,朋友情,邻里情、家人亲情,各类生活趣事。长年征集老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