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庆龄受邀开国大典,迟迟不动身:提出三个条件,毛主席作何答复

 丘山三也君 2023-01-21 发布于四川
阅读之前,麻烦您点一个“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9年4月,解放军百万雄师跨过长江天堑,击落了国民党军队最后的防线。蒋介石和他的心腹官员们带着亲信家眷连夜逃往台湾,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总统府,在沉默中宣告了蒋家王朝的衰亡。
随着解放军一路南下,所向披靡,正面战场上的敌人已经基本扫除,只剩下西南一隅还在拼死挣扎,但也是强弩之末,掀不起什么风浪。
于是筹建新中国的相关事宜就被提上了议程。
其实毛主席是希望再晚一些的,等到西南也平定了,全国各地都得到完全解放了,老百姓们可以一同感受到新中国成立的喜悦。但当时的中国的处境十分艰难,不单是远在台湾的蒋介石,还有一圈欧美国家想要把这个红色政权扼杀在要看里。

图片


如果一直不建国,不办开国大典,那就要一直处于“无政府”的状态下,有心人想要借机发难,实在大有文章可做。
这么看来还是先建国稳妥些,况且要筹备一个新的国家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成百上千件琐碎的小事要一一处理好,时间估计也差不多了。
中央为此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请各个民主党派人士集思广益,还参考了古往今来各个国家的开国经验,基本确定了整体流程。
在整个流程中意义最非凡最重要的,自然要数开国大典,这是海内外都能实实在在看得到的东西,既是尊严,也是象征。

图片


典礼的地址选在天安门城楼上,气派恢宏、巍峨高大。不过这地方站不下太多人,谁能登楼,谁不能登楼,每一个名额都得细细斟酌。
“孙夫人是一定要请的,”筹备小组递交第一份名单的时候毛主席看了半晌,做出了重要批示:“她是国母,是孙中山先生遗志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同时也是我们党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周总理也很赞同地点了点头:“宋庆龄女士为新中国居功至伟,一定要邀请的,不仅要请,位置还要靠前。”
根据两位领导人的指示,筹备小组对名单做了细微的调整,随后向上海发出邀请函,表达了中央想要与宋庆龄共襄盛举的美意。
经办的同志们都以为,以宋庆龄与共产党的友谊,邀请发出之后她当然会出席,没想到几天之后收到的是拒绝得答复。
毛主席知道之后沉思良久才缓缓说出一句:“她有她的顾虑和苦衷,是我们考虑不周了,这样,恩来,让小超去一趟上海,亲自见一见孙夫人。”
第二天一早,周总理的夫人邓颖超就坐上开往上海的列车。

一代国母

中央铁了心要请宋庆龄女士出席大典,不仅因为她为中国的民主革命四处奔走,还因为她的身份本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1893年,宋庆龄出生于上海一个富裕的家庭,她的父亲曾经是一位牧师,也对先进的民主思想十分拥护,宋家姐妹自小是在温馨且轻松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的。

图片


十几岁的时候,她和妹妹美龄被送到美国去读书,与妹妹喜好宴会交际不同,宋庆龄偏向安静,喜欢独处,父亲的民主思想和美国的社会环境影响了她,让她对自由和解放充满了向往。
当从美国报纸上读到辛亥革命爆发的消息时,她激动到热泪盈眶,将自己关在书房里奋笔疾书,写下《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事件》一文。
此时的她,内心里有一股革命的炽热和冲动,并且在回国之后达到顶峰。
一次宴会上,她结识了父亲的好友,也是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孙中山先生。
听他与父亲讨论中国未来的发展,中国革命的方向,宋庆龄的内心憧憬又激动,于是主动请缨,成为孙中山先生的助手。
得益于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宋庆龄很快胜任了这份工作,她不仅能够将各类文件整理妥当,有时候还能简单批复,或者给孙中山提建议。
闲暇的时候,她也会翻译外文报纸和孙中山交流,两个人在相处的过程中互生好感,后来结为夫妇。
他们也不单是夫妻,还是志同道合的伙伴,并肩作战的战友,在之后的日子里,孙中山为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呕心沥血,宋庆龄也一直坚定不移地陪在他身边,做他最坚强的后盾。
可惜好景不长,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离世,宋庆龄失去了丈夫、知己和同志。
但悲伤并不能打倒这位坚韧的女士,此后几十年的时间里,她一直以奉行孙中山“三民主义”为己任,做中山先生遗志的发言人。

图片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宋庆龄曾经多次在国民党党代会上和他公然对抗,甚至指责他背弃“三民主义”,破坏国共合作。
第一次国共合作既是共产党人努力的结果,也是她和孙中山先生极力促成的。
为此蒋介石将宋庆龄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更让他恼火的是,宋庆龄凭借自身对民主的追求在其他党派,甚至国民党中都有着很高的威望,这严重阻碍了他大权独揽的谋划,于是他使用了一系列恶毒的诡计去攻击宋庆龄。
他先是编造各种谣言污蔑宋庆龄,想以此来削弱她在世人心中的威望,之后发现收效甚微,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派特务制造车祸暗杀。
万幸的是,宋庆龄躲过一劫,蒋介石也因此暴露,在宋美龄的干涉下,他暂时不敢轻举妄动。
后来蒋介石转变思路,他发现自己可以拉拢宋庆龄,用她来证明自己孙中山继承者的合法性。
面对突然殷勤的蒋介石,宋庆龄并不买账,能躲就躲,有时候听到蒋介石也会出席,她连娘家家宴都不肯参与了。
与此同时,她和各个民主党派的学者走得越来越近,还多次为他们提供庇护。
对于共产党,宋庆龄也报有极大的善意,她为数不多几次和蒋介石说话,也都是劝说他不要一意孤行,放下“攘外必先安内”的荒唐主张,联共抗日才是正途。
西安事变爆发后,宋庆龄多次往返南京与西安之间,一直在为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牵线搭桥。

图片


抗日战争期间,她一直在联合各个党派,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团结更多的爱国人士反抗侵略,同时也为抗战前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资,这一点,与大发国难财的宋家有天壤之别。
重庆谈判之后,蒋介石很快撕毁了《双十协定》,解放战争爆发,对蒋介石失望透顶的宋庆龄依旧坚持在战火中救援共产党,并且倾斜和友善的态度越来越明显。

三个条件

也正因宋庆龄之前为国家做了很多贡献,甚至还在危难时刻为我党提供了很多帮助,很多同志才没有想到她会拒绝开国大典的邀请。
邓颖超一行抵达上海后,她时刻牢记组织和毛主席交代的任务,没有先回下榻的酒店去休息,而是第一时间驱车前往宋庆龄公馆。

图片


为了表示礼貌,邓颖超在车上简单整理了一下仪容仪表,稍稍掩盖住一路奔波的疲惫。
听到汽车的喇叭声,宋庆龄很热情地出门迎候,见到邓颖超之后喜笑颜开,两个人有说有笑地进屋。
应邓颖超的请求,宋庆龄带她去向孙中山的遗像鞠躬致敬,邓颖超站直身体的时候,宋庆龄看着她的背影,默默叹了口气。
两个人回到客厅坐下,邓颖超说明了自己此行的来意。
从始至终,宋庆龄都浅笑着倾听,等邓颖超说完之后,她盯着茶杯想了一会儿,最终还是拒绝了。
“颖超,我有太多顾虑 ”她说:“麻烦你替我向毛主席和周总理表达感谢,也提前预祝开国大典顺利举行。”
邓颖超哑然,但这个结果本来就在意料之中,一次拒绝并没有让她就此放弃。
过了两天,她再次敲响了宋庆龄家的大门,不过这次她不是孤身前来,还带了一位帮手——廖梦醒。
廖梦醒曾经长期担任宋庆龄的秘书,两个人十分熟稔,双方见面之后免去了客套的寒暄,直入主题。
“北平是我的伤心之地,我曾经说过,不再回去的。”宋庆龄望着孙中山的照片缓缓说道。
孙中山先生是在北京病逝的,宋庆龄不想触景生情也是在所难免。
邓颖超劝说道:“孙先生毕生宏志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如今新中国成立,您何不代他去看看呢?”
“是啊,”廖梦醒跟着附和道:“孙中山先生要是还在,他也想见一见不一样的中国。”

图片


宋庆龄似乎有些被说动了,她的眼底有了一丝光亮,但很快,好像又被掩盖住。
邓颖超很快捕捉到了她的表情,她亲切地问道:“您有什么顾虑,可以直接和我们说。”
其实伤心之地的确是宋庆龄心里的隐痛,但孙中山心心念念的就是中国,她作为知己最清楚,也不是没有想过替他去亲眼见证这一盛大的历史性时刻。
“我在担心台湾方面会不会有什么出乎预料的举动。”
宋庆龄指了指窗外,隔着半开的玻璃窗和栅栏向街上看去,静谧的小路上时不时有几个行人经过,他们是商人、是银行职员、是卖货郎、是报童……
但也有蒋介石派来的特务。

图片


虽然败退台湾了,蒋介石一直没有放弃反攻大陆的幻想,他在很多重要人物身边都安排了眼线,宋庆龄身边也不例外。
想当年蒋介石派人污蔑她,制造车祸暗杀用尽了手段,这一次还不知道要说些什么,她不想给新中国带来麻烦。
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邓颖超非常感动,劝解她无论去与不去,蒋介石都会借题发挥,如果宋庆龄真的不去北京,到时候蒋介石正可以借机抹黑新中国。
宋庆龄心里最后一丝顾虑也没了,她眼角带着笑意,不过还是提出了三点要求。
“第一,仪式活动不要铺张;第二,我想拜访张治中将军,烦请为我安排;第三,行程保密,不要接待。”

图片


邓颖超当即给中央打电话,把这三个要求告诉了毛主席和周总理。
宋庆龄女士不愧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人士,一切都以新中国的建立为主,恰好这个时候百废待兴,毛主席也一再强调要尽量简洁。
至于与张治中将军见面,这自然没有任何不妥之处,张将军是抗日名将,也是我党的好朋友,两位志同道合的人会面,中央愿意帮忙联系。
而第三条,本来不少同志有些犹豫,毕竟宋庆龄有着极高的社会威望,又从上海车马劳顿赶过来,不去迎接似乎有点说不过去。
“孙夫人的担心不无道理,”毛主席却很能理解:“毕竟谁也不知道蒋介石会不会做什么,低调点也好。”

图片


关于迎接的事情,他想出了一个主意:“中央不能派人接待,那就我、恩来和朱老总,我们几个老朋友去接风总行吧。”
大家都赞同地鼓起掌来。
宋庆龄在邓颖超等人的陪同下低调进京,列车驶入车站,站台上果然没有太多迎接的人,只有三五个向这边看过来,宋庆龄最初还以为是工作人员。
等列车停下,她慢慢走出车门,竟然看到毛主席、周总理、朱总司令几个人穿着低调地等候在这里,一看到她,就迎上来亲切地握手。
宋庆龄一瞬间湿润了眼眶,中国共产党用心如此,她感动不已。
1949年10月1日,宋庆龄登上天安门城楼,亲眼见证了新中国成立这一伟大而辉煌的时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