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晚清时期阜阳书法现象及对后世的影响(一)

 青木森森 2023-01-22 发布于北京

作者:张华东


中国书法的发展史,与中国的历史发展是紧紧依存的,一部中国书法史,也就是一部中国历史。然而,随着社会变革纷繁复杂,中国书法发展到清代之时,特别到了清代雍正王朝文字狱的大兴,书法的命运几近窒息,这对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清代上半叶,书法的发展基本承袭了明末的风格,这些书法家的主题表现,沿袭明人尚态的一种浪漫主义色彩,特别是受王铎的影响较大。当然,还有一股潮流,即走二王、董其昌一脉的,无论是以雅逸之风的二王、董其昌,还是以畅快恣肆的王铎之风,都是以帖学为主脉。然而,自乾、嘉以后,帖学一统山河的局面,逐渐受到碑学的冲击,特别到了晚清时期,以碑学一统天下的局面更加明显,而且成为了主流。

当然,在地理位置上讲,中国的文化现象,南北是有很大区别的。南方的山清水秀,滋养了雅逸俊美的书法风格,北方的雄强大气,产生出苍涩雄浑的朴茂之风,这是地理环境所形成的差异。而阜阳正处于南北文化的交汇点上,所以,阜阳的书法现象所形成的艺术风格特征,既有浪漫、飘逸、儒雅的艺术烙印,又融入了深沉、厚重、朴实的艺术特征,即使到了晚清时期,虽受全国环境的影响,但它依然留有明显的区域性的艺术风格。

邓石如 书

晚清文化背景下的阜阳书坛

就晚清这个历史时期,内忧外患,鸦片战争失败,太平天国起义、英法联军的侵入、捻军起义、义和团起义、中日、中俄、中法等战争,致使整个社会、整个国家动荡不安,人民生活水深火热。虽然地处淮河岸边的阜阳不是战争的核心区,但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天灾人祸,也使阜阳遭受着巨大的灾难,这给文化的发展也带来了严重的威胁。不过,作为书法家们,他们依然保持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坚守着他们的阵营,所以说在晚清时期,阜阳的整个书法现象总体还是以帖学为主的书法风气,但到了清末民初,受尊碑抑帖的影响,也出现了以碑学为代表的书法家。

在清代中叶乾隆时期,亳州的梁巘是一位具有影响的书法家,他以帖学为主,攻李北海(李邕)书法,其成就与当时的张照、王澍、刘墉、王文治、梁同书等齐名,为清代著名书法家之一,其书法名气将其在政治上的位置所掩盖,虽然他辞官后在寿州循理书院任院长,晚年还是归落桑梓,回亳州老家。在亳州依然授徒,被称之为“乡先生”。在乾隆时期,亳州属于颍州所辖,无论政治、经济,还是文化,这种交流和相融是可想而知的,所以梁巘对整个阜阳区域的影响也自然是很大的。

在道光年间,界首的李慎五,与河南周口的李润科,以及沈丘的李仲宝,当时被称为“沙河三李”。李慎五为道光年间的贡生,曾任州判,生活于清中后期。他才思敏捷,书法以草书见长,蜚声豫东、皖北一带。周口的李润科,长期生活于界首、太和、阜阳、颍上一带,故其书法艺术对阜阳也很有影响。特别是生活在清代中晚期的邢颍谷、赵椒谷、亓兰谷三位阜阳本土的书画家,被时人称为“阜阳三谷”,其中亓兰谷是道光年间的廪贡生。这三位书画皆精,在书法方面“三谷”中的邢颍谷、亓兰谷是走帖学之路的,并且影响也是极其深远的。

其实,清代中叶,特别是乾隆这个时期,清政府正处于发展的鼎盛阶段。乾隆在位的六十年,中国传统文化还是很受重视的。这个阶段,帖学、碑学并驾齐驱。由于邓石如对碑学的倡导,他在对碑学的实践中架起了承前启后的桥梁,对清代书法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对于阜阳书法群体中,这个时期,碑学思想对阜阳的影响还不大,这应该与梁巘作为阜阳这个区域的一代名家有关,所以,无论是“沙河三李”,还是“阜阳三谷”,他们的书法,更主要的是沿袭帖学这一路,所以在晚清的阜阳书坛,其总体风格还是注重帖学这一脉的。

康有为 书

“沙河三李”、“阜阳三谷”等这些有影响的书法家,他们所生活的年代都是清代的中晚期,所以,对晚清书法的影响是直接的,这种传承也是身教的。晚清这段历史时期,在阜阳这块沃土上滋养了像宁汝杼、朱炎昭、郭桂芳、牛斐然、李汝振、李良辰、尹士芳、李自适、邢元伟、李家骥、刘桂圃、张海观、朱倚楼等书法名家。在封建社会科举时代,这些书法家也大都取得功名走上仕途。因为古代读书人只有参加科举考试才能脱颖而出,这是历史封建王朝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读书人也可以通过科举制度来证明自己的知识水平。

晚清时期,活跃于阜阳书坛的这些书法家们,在科举制度下参加考试这是必然之事,宁汝杼、李汝振为清末时期的庠生,朱炎昭、牛斐然为清末举人,亓毓珍(兰谷)、孙之城、胡大刚、郭桂芳、尹士芳、邢元伟、李家骥、王之驹等为清末贡生,王振昌为光绪二十九年翰林,张文运、陈明谦虽只为秀才,但他们考录秀才后因废除科举制度,就无缘晋考,刘桂圃虽然在科举试落第,无缘功名,但他落第后为一介布衣,而专攻书法成一代名家。

庠生出身的宁汝杼(约1829----?)字芰裳、号直斋、西湖渔樵、小竹山人、直溪居士,颍州人,擅行书,并善画墨竹,有“南宁北谭(谭洪范)”之称。另外庠生出身的李汝振,原名玉珂,字筱山,其以文学名于世,博极群书,中年时纳赀为郎,因见仕途冗杂,便慨然弃官归乡,以书法作为生活的主要方向,他以汉隶为主,并著有《笔法论》。

朱炎昭、牛斐然为清末举人。朱炎昭(1832---1918),字鸿升,号飞仙,又称朱老柽。朱炎昭出生在阜阳一个穷乡僻壤的朱寨,家境贫寒,由于其幼年天资聪颖,族里亲邻给予其资助,使其有幸入塾就读。命运多舛,他九岁丧父,十八岁随母偕同弟、妹避兵荒之乱而外逃,并途中丧母。

二十一岁时辗转到鹿邑,被岁贡朱启元收为义子。同治三年中秀才,六年(1867)中举人,光绪五年(1879)在举人大选中被列为二等,光绪二十年(1894)年被吏部选官,始食俸禄,担任郑州学正(正八品),宣统三年(1911)时年已79岁,任卫辉府教授(正七品),只在任一年便辞职告老还乡安度晚年。牛斐然,涡阳人,晚清时科举中举人,曾任过知府,光绪七年(1881)年,颍州刘公祠第三次重修,正殿的匾额“南宋屏藩”及两旁对联“铁浮屠锐利非常自来中国横行独畏我顺昌旗帜,金兀术骄狂太甚妄想坚城踢倒试问他有多大靴尖”即为牛斐然所书。

梁同书 书

晚清时期阜阳的书法家中,至今人们不直呼其名,只称呼“尹拔贡”,尹拔贡即尹士芳。除尹士芳为拔贡外,界首的郭桂芳为光绪五年恩贡,邢元伟、李家骥、王之驹等均为清末时期的拔贡,其中邢元伟曾被授山东直隶州判,但坚不赴任,到民国时期辛亥革命以后,任安徽省参议员。光绪三十一年(1905)同盟会成立,光绪三十二年阜阳人程恩普和寿州人张汇滔也相继加入了中国同盟会,随后,程恩普在阜阳建立了安仁会,李家骥也相继加入了同盟会和安仁会。亓毓珍(兰谷)道光廪贡生,授直隶州同,胡大刚,岁贡生,历署安庆府学教授,灵璧、太湖训导等。

另外,王震昌为光绪二十九年翰林,曾任都督府幕僚长,民国八年退出政界。清中后期的太和人徐广缙,为嘉庆年间的进士,选庶吉士,其官职较大,历任山东、陕西道御史,福建按察使、顺天府尹,四川、江宁布政使,云南、广东巡抚,两广、两湖总督,其书法雄健潇洒,气韵流畅。

晚清这个历史时期,阜阳地处黄淮之间,文人士大夫的思维方式,在封建思想意识的固守下,还是比较坚守传统的,所以在这种环境和背景下,其书法风格还是以帖学为主旨。当然,在晚清碑学兴起的大背景下,碑学思想自然的渗入也同样影响着阜阳书坛。(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