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家的亚圣为何是孟子,而非荀子?

 狐狸晨曦 2023-01-22 发布于江西

孔子逝世后,其亲传的儒家弟子们,经历过一次剧烈的内讧。这个过程极其复杂,非只言片语说得清楚。内讧的结果,是子夏这一支出走,创立子夏学派,也叫西河学派。

这一派的特点是特别注重经世致用,与世俗政权的结合特别紧密。子夏的嫡传弟子有田子方、段干木、李悝、吴起、商鞅,在施展个人政治抱负上,都比较成功,但基本已经不能算儒家弟子了。

吴起是兵家代表人物,李悝、商鞅是公认的法家鼻祖。可以认为,子夏学派是为了现实政治利益,放弃和背离了孔子的理想。 

在儒门内乱之后,子夏一度是获得了儒家至少是部分的解释权的。但与现实政治的媾合,是一柄双刃剑, 同时也削弱了儒家理想的意识形态感召力。后果就是天下学者"不归杨则归墨",一部分转向杨朱的自由主 义,一部分转向墨翟的普世主义。

荀子是晋国六卿中行氏之后,虽然是子夏的徒孙,但他自己就瞧不起子夏,称之为"贱儒"。可以说,荀子虽然勉强算儒家大师,但自己就不太相信儒家那一套,其实更像是儒家与法家的过渡人物。本质上是个小号的子夏, 所以他才会教出李斯和韩非这两个法家传人。

准确地说, 李悝、商鞅、 李斯、韩非,战国时期的四大法家巨擘,竟都有一个儒家老师,都属于西河学派的直接传人。所以, 西河学派真的还能算儒家么?

而孟子是子思的学生,子思是曾参的弟子。曾参这一派,可以算儒家的原教旨派,在儒门内讧中是一度失势了的。正因为失势,反而保持了一种在野和民间的立场。

到了孟子这一代,孟子天赋异禀,辩才无碍, 于当时"不归杨则归墨"的极端不利形势下,异军突起,二次创业,重新把儒家这块一度摇摇欲坠的招牌又立了起 来。 

孟子虽然是原教旨派儒家的传人,自己却不算原教旨派。他虽然祖述孔子,但是在孔子的理想主义精神基础上,重新建构了一套新的价值系统,所谓“思孟学派”,其实跟孔子已经不太一样了。 

孔门学术之争,且不去细说。重点是孟子跟孔子一样,有政治主张而无政治实践。没有政治实践,也就没有政治包袱,至少没有明显看得见的“政治污点”。 

反观深度介入政治,有着大量政治后果的子夏学派,注定无法获得儒家道统上的纯粹性。荀子作为子夏学派的传人,同样背负着子夏学派和自己亲传弟子的巨大政治包袱。

李悝首倡变法,商鞅、 李斯、韩非的政治理想前赴后继,在西陲之地打造了一个耕战为本的大秦帝国。然而,秦并六国统一后,迅速走向了历史的反面,引发了一场“诛无道、伐暴秦”的大起义。

孔子的直系后人孔鲋带着孔门弟子,积极投身到这场大起义中,他自己壮烈牺牲,他的弟子门人则投效平民英雄刘邦,建立了一个以星河之浩瀚(汉)为名字,命名了中华主体民族的伟大王朝。  

这样一来,汉朝中期,汉武帝倡导儒学,罢黜百家,定为王朝官方思想后,又有汉元帝、汉明帝这样笃信儒家学说的君主大力倡导。而崇儒贬法的风气既成,作为法家先师的荀子,也就注定无法像孟子一样,扮演同为儒门精神领袖之一的"亚圣"角色了。 

因此,此后崇尚儒家的历朝历代,推崇孟子,贬斥荀子,也就是必然之势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